華文網

北城書院 – 合肥萬科中央公園展示區及社區教育營地

好的建築,生於場地,生成場所,而人的體驗則構成了場所的靈魂。在合肥北城書院項目裡,設計師試圖在建築與其外部空間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聯,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場所體驗。

姑且將這種關聯稱為“多義性邊界”。

▼建築外貌

▼入口前院

該專案是建築規模近100萬平方米的萬科中央公園居住區文化教育配套的一部分,在前期兼具項目展示中心的功能,後期則作為圖書館和兒童教育營地使用。基地是一個東西寬約260米南北深約70米的矩形場地。

用地南面則是占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中央公園專案藉由此得名。

▼遠期規劃

▼鳥瞰圖

在空曠的土地上描繪繁華的願景,

幾乎成為當下大型項目展示區的共同使命。在中央公園專案這樣的場地上,設計面臨的挑戰一方面是如何形成一個鮮明而有力的城市介面從而與尺度巨大的城市公園相呼應,共同創造一種先聲奪人的展示性。另一方面則是如何創造一個具有獨特體驗的場所以激發人們探索和參與的意願。得益于項目未來的文化教育功能,首先可以賦予它一種即開放又具文化內涵的場所特質,
進而在此基調之上演繹功能,組織敘事。

▼街景

回顧中國傳統的建築和園林空間,院落是構成場所特質最強的空間形態之一,它幾乎構成了中國傳統建築空間的核心特徵。而界定院落的建築介面則是牆和廊。

這兩者也使得院落具有了不同的空間特色:一個圍合,一個滲透;一個封閉,一個開放。前者多見於街牆和宅邸,後者多見於園林與闊院。而兩者又往往結合使用,讓院落空間具有了更好的多樣性與故事性。

▼建築圍合的院落

而在設計師嘗試為界定院落空間創造一種新的建築原型時,設計師最終在牆和廊之間找到了結合點–它剛好是由短牆構成的廊,伴隨不同的形態和模數的組合,形成對於院落空間的多樣化的界定方式,同時構成多義的場所體驗。設計師所說的“多義性邊界”也由此形成。它的形態如同從建築的牆體之中游離出來,意在融於室外場所之中。“牆廊”有一個統一的整體尺度–6米高,4米寬,它界定了整個場地的邊界,同時創造了一個特殊的“回環景域”。當邊界有了可以進入的厚度,日常生活、藝術活動也就有了空間的載體,可以是小朋友放學後捉迷藏的樂園,也可以是社區文化藝術展廊。

▼牆廊基本單元與組合

▼牆廊空間的多義性

▼擁有統一尺度的牆廊

牆廊圍合的,是中央的水庭,它的主體是一片淺水池。一如中國傳統園林,水構成另一種介面,藉由鏡像創造放大的建築尺度感和空間領域感,同時也模糊了天地的界限,本與建築隔水相望的人們,則可以通過一條“弦道”,由場地之外,穿越水面,進入建築。而這個地坪標高不斷變化的“弦道”,則讓這個穿越的過程因視線高度的不斷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視覺經驗。

▼牆廊圍合的中央水庭

當人們穿越“弦道”,在屋簷之下推開大門,首先來到一個由一片對景實牆界定的門廳,門廳北側是小展示廳,這是進入中廳的一道轉折空間,中廳是更大尺度的展廳,兩層高,通過天窗為空間帶來自然光,經過屋頂折板的過濾,被塑造成數條光線,落在牆上,在一天之中,可以形成不同方向以及粗細的變化,如日晷般記錄時間的流逝。底景是螺旋樓梯和二層的廊橋,廊橋穿越中廳,連接兩個不同的能空間,上下兩層的人,在這裡也能形成交流和對話。由天窗龍骨與混凝土密肋梁組合形成的天窗構件,兩者離縫的設計,在中午時分,能形成粗細不同的兩道光線,構件截面的方向和組合方式,能為早上提供更大的入射角,而下午則是較小的入射角,從而遮擋掉大部分西曬。

▼內部展廳

▼天窗採光

▼採光原理

東面和南面作為側廳,提供水吧、洽談和閱覽等功能,與外部庭院關聯,是室內外空間延續和滲透,尤其是南面的灰空間,作為兒童的趣味性活動場地,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延續關係。兩個側廳的外牆上,我們適當地將牆柱的設計語言進行引申。整個空間中,我們並沒有強調軸線與儀式感,而是利用轉折與進深表現空間的流動性。二三層由大小不同的教室構成,教室圍繞兩層通高的庭院佈置,庭院不僅是室外活動空間,也為教室帶來更好的自然採光的通風。

▼側廳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根據建築體量與功能進行清晰的劃分,一層的清水混凝土和二、三層的U型玻璃,一輕一重,一虛一實。清水混凝土表面光潔,質感樸素而堅實,而我們通過“牆廊”這種特殊的構成方式形成一個即穩健又開放的介面;漫反射的U型玻璃質感溫潤,而我們則將其作為建築主體空間的包裹面,使之呈現出一種“半透的體積感”。二者不會形成強烈的反差,卻能在不同的光線變換下演繹出豐富的溫度和表情。

▼牆身大樣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北城書院(合肥萬科中央公園展示區及社區教育營地)

建築設計:深圳華匯設計有限公司 / hhd-sz

主持建築師:肖誠

項目建築師:印實博 何啟帆 毛偉偉

地理位置:安徽合肥北城新區

基地面積:9000㎡

建築面積:3400㎡

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主要材料:清水混凝土,超白U型玻璃

建築攝影:姚力

形成對於院落空間的多樣化的界定方式,同時構成多義的場所體驗。設計師所說的“多義性邊界”也由此形成。它的形態如同從建築的牆體之中游離出來,意在融於室外場所之中。“牆廊”有一個統一的整體尺度–6米高,4米寬,它界定了整個場地的邊界,同時創造了一個特殊的“回環景域”。當邊界有了可以進入的厚度,日常生活、藝術活動也就有了空間的載體,可以是小朋友放學後捉迷藏的樂園,也可以是社區文化藝術展廊。

▼牆廊基本單元與組合

▼牆廊空間的多義性

▼擁有統一尺度的牆廊

牆廊圍合的,是中央的水庭,它的主體是一片淺水池。一如中國傳統園林,水構成另一種介面,藉由鏡像創造放大的建築尺度感和空間領域感,同時也模糊了天地的界限,本與建築隔水相望的人們,則可以通過一條“弦道”,由場地之外,穿越水面,進入建築。而這個地坪標高不斷變化的“弦道”,則讓這個穿越的過程因視線高度的不斷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視覺經驗。

▼牆廊圍合的中央水庭

當人們穿越“弦道”,在屋簷之下推開大門,首先來到一個由一片對景實牆界定的門廳,門廳北側是小展示廳,這是進入中廳的一道轉折空間,中廳是更大尺度的展廳,兩層高,通過天窗為空間帶來自然光,經過屋頂折板的過濾,被塑造成數條光線,落在牆上,在一天之中,可以形成不同方向以及粗細的變化,如日晷般記錄時間的流逝。底景是螺旋樓梯和二層的廊橋,廊橋穿越中廳,連接兩個不同的能空間,上下兩層的人,在這裡也能形成交流和對話。由天窗龍骨與混凝土密肋梁組合形成的天窗構件,兩者離縫的設計,在中午時分,能形成粗細不同的兩道光線,構件截面的方向和組合方式,能為早上提供更大的入射角,而下午則是較小的入射角,從而遮擋掉大部分西曬。

▼內部展廳

▼天窗採光

▼採光原理

東面和南面作為側廳,提供水吧、洽談和閱覽等功能,與外部庭院關聯,是室內外空間延續和滲透,尤其是南面的灰空間,作為兒童的趣味性活動場地,進一步加強了這種延續關係。兩個側廳的外牆上,我們適當地將牆柱的設計語言進行引申。整個空間中,我們並沒有強調軸線與儀式感,而是利用轉折與進深表現空間的流動性。二三層由大小不同的教室構成,教室圍繞兩層通高的庭院佈置,庭院不僅是室外活動空間,也為教室帶來更好的自然採光的通風。

▼側廳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根據建築體量與功能進行清晰的劃分,一層的清水混凝土和二、三層的U型玻璃,一輕一重,一虛一實。清水混凝土表面光潔,質感樸素而堅實,而我們通過“牆廊”這種特殊的構成方式形成一個即穩健又開放的介面;漫反射的U型玻璃質感溫潤,而我們則將其作為建築主體空間的包裹面,使之呈現出一種“半透的體積感”。二者不會形成強烈的反差,卻能在不同的光線變換下演繹出豐富的溫度和表情。

▼牆身大樣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北城書院(合肥萬科中央公園展示區及社區教育營地)

建築設計:深圳華匯設計有限公司 / hhd-sz

主持建築師:肖誠

項目建築師:印實博 何啟帆 毛偉偉

地理位置:安徽合肥北城新區

基地面積:9000㎡

建築面積:3400㎡

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主要材料:清水混凝土,超白U型玻璃

建築攝影: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