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央視專題片點贊的溫州“紅日亭”有哪些故事?

環衛工人在“紅日亭”排隊領粥 孫新尖攝

昨天,《還看今朝·浙江篇》在央視播出,

片子以紅日亭義工林志興的故事展現大愛溫州的濃濃人情味。在鹿城東門菜場做水產生意的林志興,是溫州上百萬名志願者樂於奉獻的縮影。

其實,早在45年前,“紅日亭”就已出現在溫州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更是成為溫州的“道德地標”。

一粥一茶 溫潤了這個城市45年

“紅日亭”坐落在華蓋山腳下,亭前車水馬龍。它的故事,始於1972年夏天,五六位退休老人自發在紅日亭前向路人免費供應伏茶。

“以前紅日亭是一個簡易的鋼結構棚架,20多位老人就在小小的棚架裡為路人送粥煮茶。”志願者孫蘭香說,當時,這樣的一個建築,不拆隱患大,拆了又會讓溫州失去一個溫暖的地標。執法部門再三權衡後,通過正規審批、圖紙設計、財政補助,將紅日亭“合法化”。

如今,“紅日亭”的老人和志願者們每天光熬粥就要消耗80多斤大米,煮18鍋粥,有600人左右光顧。

不過,老人們來熬粥之前,都會自己在家裡吃好早飯,“我們熬的粥,都是給路人的,自己不會喝。”

紅日亭的柴、米、油、水、電等日常開支,大部分來自市民自發捐助。幾乎每天都有物資或愛心款送到紅日亭。“我們就是把好心人的愛心,轉送給最需要的人。”孫蘭香老人說。

從開始時的五六人,到如今固定參與服務的三十餘人,再到閒暇時趕來幫襯的不計其數的志願者,越來越多的市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服務專案也越來越多,從每年夏季供應伏茶到秋冬施粥。現在,還根據四季節氣和民間習俗免費向路人供應芥菜飯、清明餅、端午粽、中秋月餅、冬至湯圓、臘月糖糕等。

亭外,外來務工者、孤寡老人和過往行人一起享用愛心餐飲,亭內志願者忙忙碌碌,這是“紅日亭”每天的一道風景。翻開“紅日亭”的記事本,每天用去80多斤大米,煮18鍋粥;每天供應茶水一兩噸。

現在,“紅日亭”每天各項愛心活動總支出逾千元,這些善款基本都由愛心人士自發捐助:有附近居民或路人捐的,有從周邊縣市特地趕來捐助的,也有從外地郵寄匯款的,甚至有在國外托親戚朋友送來的。溫州大學教授張小燕這樣評價:沒有募捐,卻收到無數捐款;沒有行政管理,卻依然規範自律。“紅日亭”的老人們用最古樸的方式,在開放、便利、信任和互助中,引領善心實踐走得更遠。

愛心人士來送米 陳曉彬 攝

“紅日亭”效應已成一座城市的慈善縮影

紅日亭已成為整個溫州城慈善的一個縮影,還產生了“紅日亭”效應。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遍佈溫州城鄉大大小小的伏茶點共有500多處,北到永嘉上塘、岩頭、楓林,南到里安,西到瞿溪、藤橋、澤雅,東到永強、梅頭,“繪製”成了溫州的一幅“伏茶地圖”。

隨著“紅日亭”等500多個伏茶點的出現,更多民間力量紛紛加入,開展愛心行動,體現了溫州人同舟共濟、樂善好施、慈善博愛的“紅日亭”精神,形成了溫州公民道德建設的“紅日亭”現象。

而今年2月發佈的溫州智慧志願2016大資料包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溫州註冊志願者人數達111萬人,註冊志願者組織超2000個,年度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313次,有16624人通過手機終端報名參與志願服務,科學化記錄志願服務時間158913.2萬小時。

去年下半年,紅日亭還設立了道德風尚獎,獎項計畫每年評選兩次,由基層推薦,經相關理事會審核後向社會公示。所涉資金全部來自紅日亭籌得的善款。

相關負責人表示,紅日亭就是想利用它的影響力,鼓勵默默踐行道德規範的人,以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是想找那些從市民中挖掘出來的,還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大力宣傳的道德人物,讓更多的正能量遍及全社會。”

(據溫州都市報、溫州日報、杭州網、央廣網)

西到瞿溪、藤橋、澤雅,東到永強、梅頭,“繪製”成了溫州的一幅“伏茶地圖”。

隨著“紅日亭”等500多個伏茶點的出現,更多民間力量紛紛加入,開展愛心行動,體現了溫州人同舟共濟、樂善好施、慈善博愛的“紅日亭”精神,形成了溫州公民道德建設的“紅日亭”現象。

而今年2月發佈的溫州智慧志願2016大資料包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溫州註冊志願者人數達111萬人,註冊志願者組織超2000個,年度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313次,有16624人通過手機終端報名參與志願服務,科學化記錄志願服務時間158913.2萬小時。

去年下半年,紅日亭還設立了道德風尚獎,獎項計畫每年評選兩次,由基層推薦,經相關理事會審核後向社會公示。所涉資金全部來自紅日亭籌得的善款。

相關負責人表示,紅日亭就是想利用它的影響力,鼓勵默默踐行道德規範的人,以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就是想找那些從市民中挖掘出來的,還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大力宣傳的道德人物,讓更多的正能量遍及全社會。”

(據溫州都市報、溫州日報、杭州網、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