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四季的印尼應該如何設計建築?我們和一個“神秘”的印尼建築師聊了聊【好奇心日報】

Andra Matin 的家沒有客廳。他不想要那份正式感。開門、換鞋、脫外套的這一系列程式,

無法套用到這座位於雅加達郊區的房子中。

建造的過程也很不符常規。他只是畫了一張草圖,各處細節都記在自己的腦海中,建造時,通過在現場一步步地指導工人們,他將想要的建築一點點構築出來,整個過程進行得極為緩慢,像工匠打磨一件器物。

從 1990 年進入印尼建築界至今,在完成的 100 多個建築專案中,這處住宅是最符合他預期的。

和許多現代住宅不同,
他的家不是一棟小屋加一座庭院的模式,整體佈局也沒有那麼直接了當。初次到訪的人會覺得那裡有些神秘。

從兩扇大木門間走進去,是第一層空間,那裡有一排貓窩和一間書房。天花板不高,地面被分割成幾塊,一側是水泥地板,一側是石子路,通向書房的走道則用寬木板鋪成。書房被設計成日式風格,三面牆都擺滿了書,人們可以圍著桌子坐在地板上。從書房望出去,

可以看到一個小池子,裡面養了許多魚,還長著一棵樹。

貓窩
書房
書房、水池和樹

沿著書房一側的斜坡一路往上走,就是住宅的第二層。視野在這裡突然變得開闊起來。水池、草地、植物牆、餐桌、躺椅和廚房之間沒有隔閡。Matin 和家人會光著腳在木制平臺上走動,

午後也會在這裡休憩。從平臺上延伸出的小道可以通向搭在草地中的小屋,那裡是 Matin 和他妻子的臥室。下雨時,他們得打著傘進出。

這座小屋就是 Andra Matin 和他妻子的臥室

而那座由幾根混凝土支柱撐起的方形建築,則是孩子們的書房和臥室。整層空間開闊又幽暗,三間臥室被隔成盒子狀,與三人共用的平臺之間有一大截空隙,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底下的水池和樹。當然,孩子們得不時跳上跳下,在兩個平臺之間往返。

為什麼不將各個功能區設置得更緊湊?為什麼不用更節省空間的樓梯代替長長的斜坡?為什麼不在主臥和平臺之間的小道上搭個遮雨棚,或乾脆也把主臥塞進主體建築中?為什麼不把孩子們的臥室設計得更明亮以及安全?

……

參觀過這處住宅的人,幾乎都會提出這些疑問。儘管對照許多現代住宅,Matin 的設計實在有些另類,不過他有他的理由。

“我希望室內空間與室外有更多的聯繫,室外空間可以轉換成室內的一部分,因而沒有必要將所有功能區集中在一起。”他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這樣解釋。

那些長長的斜坡與露天的過道,是他用來體驗自然的方式:從光線較暗的房子底層沿著斜坡慢慢往上走,光線逐漸變得充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映在草地和牆面上的樹影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露天的水池可以在晴天倒映出天空中的雲朵,也可以在雨天佈滿層層漣漪。

他在臥室的門外特意別了一把透明傘面的雨傘。下雨天,他就撐起傘從臥室走到室外,“對於我來說,這是感受外部世界的一種比較詩意的方式”。

他還希望建築變得好玩。孩子們可以在斜坡上騎自行車,也可以接受一些挑戰,在建築的不同走廊間穿梭,光線是變化的,空間一會兒明亮一會兒幽暗,就像他喜歡的爵士樂一樣,帶一點即興色彩。“像每一個爵士樂演奏者都可以表達出他們自己一樣,對我來說,每一個空間,也都有它自己的靈魂。”他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儘管不像設計自己的房子那樣盡興,這些有趣的設計,如今被 Matin 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他的其他項目中。在一處長滿棕櫚樹的住宅用地上,他將樹木全部保留了下來,讓建築“長”在了樹木間,還在建築無法繞開樹木的部分,穿了幾個圓孔。在另一處住宅的外立面,他罩上了一層像竹篩子一樣的網狀結構,光線透過去,可以在地板與牆面上留下好看的光斑。

與初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時不同,現在不再會有業主直接捧著一本書來找他,希望他“複製”出某一棟建築。他們只會簡單地表示,自己需要在建築中設置哪些功能區,剩下的部分,他可以擁有充分的自由去發揮——“現在 90% 的工作都是可以由我自主決定的”。

這種自由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印尼,是很難想像的。

從 Parahyangan University Bandung 的建築系畢業後,Andra Matin 在 1990 年進入當時印尼著名的建築公司 Grahacipta Hadiprana 工作。當時的印尼仍由蘇哈托當政,中央集權的政府嚴格地管控著建築行業的發展,建築樣式由總統規定,不能有個人的表達,任何人也不能以個人名義建立建築公司,由於貪污現象嚴重,建材的使用也受到不少限制。

在雇用了百餘人、體積臃腫的建築公司內部,建築師沒有設計的自主權,“總會被老闆的要求所限制”。而由於公司名稱不得以私人名字命名,人們也找到了推卸責任的藉口。

直到 1998 年蘇哈托下臺,這一切才逐漸有了轉機。新一任總統哈比比上臺後,開始著手改革,政治環境變得寬鬆。而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也有了建立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機會。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獨立的勇氣。當時的印尼,政局仍未完全穩定,經濟也未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完全復蘇,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不少建築師猶疑,拋棄了鐵飯碗後是否還能生存。

Andra Matin 卻在蘇哈托倒臺的當年就辭了職,建立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成為了當時印尼第一批獨立建築設計師中的一員。他的想法有些另類:“我就想,如果我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都能生存的話,那麼以後就可以存活得更好。”

在經營著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同時,他還與其他 6、7 位建築師一起,運營著一個建築師組織 Arsitek Muda Indonesia(Young Indonesian Architects)。這是一個討論印尼建築未來以及如何發展印尼的設計語言的團體。成員們經常會面,一起討論彼此的設計,還會相互批評。“非常自由,會很直接地質疑,直接說,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我覺得這樣不好,等等。”他回憶道。偶爾,他們還會一起外出旅遊,去歐洲或者日本,一邊參觀著名的建築,一邊探討學習。

Andra Matin

只是當時的業主們仍未做好充足的準備,擁抱這些有想法的設計師。

Andra Matin 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笑著開玩笑說:“業主一共有四種,有錢又品位的,有錢沒品位的,沒錢有品位的,沒錢沒品位的。”當時,第二種是多數,不少靠開採石油暴富的人,開始尋求表達權力的出口,要求建築師幫他們打造歐洲城堡一樣的建築。

建立事務所最初的五年,是 Andra Matin 最困難的時期。他拒絕了不少出得起價錢但想要“城堡”的暴發戶,盡力去尋找想法與自己接近的業主:“這樣衝突會少一些,設計出來的東西也會是像我的東西,這樣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作品集。相比設計費,我更在意設計的結果。”

他從室內翻新專案開始,慢慢有了設計建築的機會,到 2011 年,他收穫了五個由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頒佈的獎項,並在 2012 年,作為首位受邀的印尼建築師,參加了日本東京 GA Gallery 舉辦的 Houses Projects 展覽。之後的每一年,他都會受邀參加這個展覽,和世界各國的五六十位建築師一起,展示自己最新的建築項目。

每次從日本回國,他都會思索很久:“日本的建築,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儘管可能是由不同的建築師設計的,建在不同的地點,甚至用的材料也有差別,但是你就是能感受得出,那是日本的建築。”

如何建立能體現印尼身份的建築語言,成了他想要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我經常和人們說,一定得有自己的特色,要像日本一樣,不能丟失了自己的身份。”

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很難。

首先需要考慮氣候。印尼地處熱帶,全年高溫,沒有四季。濕熱的氣候孕育出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不過由於溫度太高,當地的人們都喜歡待在有空調的室內,與室外的自然空間相隔離。

其次還要考慮文化。印尼是萬島之國,不同的島嶼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與建築風格。這一點在屋頂的設計上表現得最為明顯。2014 年,當 Andra Matin 去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發現當時展出的各式屋頂設計中,有 70% 都來自印尼。要在這種多元文化中,琢磨出一套通用的表達,幾乎是不可能的。

Matin 認為熱帶地區的設計,要與四季分明的地帶有所區分。波動較小的溫度與豐富的物種,在他看來,是建造開放式建築的優勢。儘管由於溫度較高,不能完全避免空調的使用,但是通過完善室內的通風條件,並盡可能地使用自然採光,就能減少能源的浪費。在設計自己的住宅時,他在二樓的開放空間就做了這樣的處理,裝在屋簷一側的風扇可以加快空氣流通,草地與水池能夠降低環境溫度,當風掠過水面時,還能帶來一些涼意。

至於印尼特色,他不想拘泥于傳統文化,狹隘地去解讀這個概念。在最近快要完工的 Banyuwangi 機場的設計中,Matin 打造了一個帶有平緩斜坡與大屋簷的屋頂,並在上面種滿了綠植。他特意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帶有尖尖三角的屋頂削平了一些,從側面看,用長木條裝飾的屋頂像是匍匐在一片綠地之上,幾何線條鮮明但不鋒利,像一處民居。

Banyuwangi 機場

這種設計,更接近日本與北歐現代建築的極簡風格,與色彩豔麗、雕刻繁複的印尼傳統建築很不同。“讓印尼人去感受極簡風格,有點難,”不過 Matin 認為,不多加粉飾的木材或混凝土,“有一種真誠的感覺”,真誠,在他看來,是自帶美感的。

“我不想把所謂的印尼特色,弄成一種模式,它應該是一種像靈魂一樣的東西。”Matin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最終,他希望每一位印尼的建築師都能像日本建築師那樣,大膽地去構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建立自己獨特的個性,那麼印尼建築作為一個整體的內涵也會變得更為豐富。”

題圖來自 bimaa,攝影/Paul Kadarisman

文內圖來自 manual、uncubemagazine、bmiaa、detik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這座小屋就是 Andra Matin 和他妻子的臥室

而那座由幾根混凝土支柱撐起的方形建築,則是孩子們的書房和臥室。整層空間開闊又幽暗,三間臥室被隔成盒子狀,與三人共用的平臺之間有一大截空隙,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底下的水池和樹。當然,孩子們得不時跳上跳下,在兩個平臺之間往返。

為什麼不將各個功能區設置得更緊湊?為什麼不用更節省空間的樓梯代替長長的斜坡?為什麼不在主臥和平臺之間的小道上搭個遮雨棚,或乾脆也把主臥塞進主體建築中?為什麼不把孩子們的臥室設計得更明亮以及安全?

……

參觀過這處住宅的人,幾乎都會提出這些疑問。儘管對照許多現代住宅,Matin 的設計實在有些另類,不過他有他的理由。

“我希望室內空間與室外有更多的聯繫,室外空間可以轉換成室內的一部分,因而沒有必要將所有功能區集中在一起。”他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這樣解釋。

那些長長的斜坡與露天的過道,是他用來體驗自然的方式:從光線較暗的房子底層沿著斜坡慢慢往上走,光線逐漸變得充足。在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映在草地和牆面上的樹影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露天的水池可以在晴天倒映出天空中的雲朵,也可以在雨天佈滿層層漣漪。

他在臥室的門外特意別了一把透明傘面的雨傘。下雨天,他就撐起傘從臥室走到室外,“對於我來說,這是感受外部世界的一種比較詩意的方式”。

他還希望建築變得好玩。孩子們可以在斜坡上騎自行車,也可以接受一些挑戰,在建築的不同走廊間穿梭,光線是變化的,空間一會兒明亮一會兒幽暗,就像他喜歡的爵士樂一樣,帶一點即興色彩。“像每一個爵士樂演奏者都可以表達出他們自己一樣,對我來說,每一個空間,也都有它自己的靈魂。”他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儘管不像設計自己的房子那樣盡興,這些有趣的設計,如今被 Matin 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他的其他項目中。在一處長滿棕櫚樹的住宅用地上,他將樹木全部保留了下來,讓建築“長”在了樹木間,還在建築無法繞開樹木的部分,穿了幾個圓孔。在另一處住宅的外立面,他罩上了一層像竹篩子一樣的網狀結構,光線透過去,可以在地板與牆面上留下好看的光斑。

與初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時不同,現在不再會有業主直接捧著一本書來找他,希望他“複製”出某一棟建築。他們只會簡單地表示,自己需要在建築中設置哪些功能區,剩下的部分,他可以擁有充分的自由去發揮——“現在 90% 的工作都是可以由我自主決定的”。

這種自由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印尼,是很難想像的。

從 Parahyangan University Bandung 的建築系畢業後,Andra Matin 在 1990 年進入當時印尼著名的建築公司 Grahacipta Hadiprana 工作。當時的印尼仍由蘇哈托當政,中央集權的政府嚴格地管控著建築行業的發展,建築樣式由總統規定,不能有個人的表達,任何人也不能以個人名義建立建築公司,由於貪污現象嚴重,建材的使用也受到不少限制。

在雇用了百餘人、體積臃腫的建築公司內部,建築師沒有設計的自主權,“總會被老闆的要求所限制”。而由於公司名稱不得以私人名字命名,人們也找到了推卸責任的藉口。

直到 1998 年蘇哈托下臺,這一切才逐漸有了轉機。新一任總統哈比比上臺後,開始著手改革,政治環境變得寬鬆。而對於建築師來說,他們也有了建立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機會。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獨立的勇氣。當時的印尼,政局仍未完全穩定,經濟也未從亞洲金融風暴中完全復蘇,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不少建築師猶疑,拋棄了鐵飯碗後是否還能生存。

Andra Matin 卻在蘇哈托倒臺的當年就辭了職,建立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成為了當時印尼第一批獨立建築設計師中的一員。他的想法有些另類:“我就想,如果我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都能生存的話,那麼以後就可以存活得更好。”

在經營著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同時,他還與其他 6、7 位建築師一起,運營著一個建築師組織 Arsitek Muda Indonesia(Young Indonesian Architects)。這是一個討論印尼建築未來以及如何發展印尼的設計語言的團體。成員們經常會面,一起討論彼此的設計,還會相互批評。“非常自由,會很直接地質疑,直接說,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我覺得這樣不好,等等。”他回憶道。偶爾,他們還會一起外出旅遊,去歐洲或者日本,一邊參觀著名的建築,一邊探討學習。

Andra Matin

只是當時的業主們仍未做好充足的準備,擁抱這些有想法的設計師。

Andra Matin 在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時,笑著開玩笑說:“業主一共有四種,有錢又品位的,有錢沒品位的,沒錢有品位的,沒錢沒品位的。”當時,第二種是多數,不少靠開採石油暴富的人,開始尋求表達權力的出口,要求建築師幫他們打造歐洲城堡一樣的建築。

建立事務所最初的五年,是 Andra Matin 最困難的時期。他拒絕了不少出得起價錢但想要“城堡”的暴發戶,盡力去尋找想法與自己接近的業主:“這樣衝突會少一些,設計出來的東西也會是像我的東西,這樣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作品集。相比設計費,我更在意設計的結果。”

他從室內翻新專案開始,慢慢有了設計建築的機會,到 2011 年,他收穫了五個由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頒佈的獎項,並在 2012 年,作為首位受邀的印尼建築師,參加了日本東京 GA Gallery 舉辦的 Houses Projects 展覽。之後的每一年,他都會受邀參加這個展覽,和世界各國的五六十位建築師一起,展示自己最新的建築項目。

每次從日本回國,他都會思索很久:“日本的建築,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儘管可能是由不同的建築師設計的,建在不同的地點,甚至用的材料也有差別,但是你就是能感受得出,那是日本的建築。”

如何建立能體現印尼身份的建築語言,成了他想要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我經常和人們說,一定得有自己的特色,要像日本一樣,不能丟失了自己的身份。”

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很難。

首先需要考慮氣候。印尼地處熱帶,全年高溫,沒有四季。濕熱的氣候孕育出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不過由於溫度太高,當地的人們都喜歡待在有空調的室內,與室外的自然空間相隔離。

其次還要考慮文化。印尼是萬島之國,不同的島嶼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與建築風格。這一點在屋頂的設計上表現得最為明顯。2014 年,當 Andra Matin 去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發現當時展出的各式屋頂設計中,有 70% 都來自印尼。要在這種多元文化中,琢磨出一套通用的表達,幾乎是不可能的。

Matin 認為熱帶地區的設計,要與四季分明的地帶有所區分。波動較小的溫度與豐富的物種,在他看來,是建造開放式建築的優勢。儘管由於溫度較高,不能完全避免空調的使用,但是通過完善室內的通風條件,並盡可能地使用自然採光,就能減少能源的浪費。在設計自己的住宅時,他在二樓的開放空間就做了這樣的處理,裝在屋簷一側的風扇可以加快空氣流通,草地與水池能夠降低環境溫度,當風掠過水面時,還能帶來一些涼意。

至於印尼特色,他不想拘泥于傳統文化,狹隘地去解讀這個概念。在最近快要完工的 Banyuwangi 機場的設計中,Matin 打造了一個帶有平緩斜坡與大屋簷的屋頂,並在上面種滿了綠植。他特意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帶有尖尖三角的屋頂削平了一些,從側面看,用長木條裝飾的屋頂像是匍匐在一片綠地之上,幾何線條鮮明但不鋒利,像一處民居。

Banyuwangi 機場

這種設計,更接近日本與北歐現代建築的極簡風格,與色彩豔麗、雕刻繁複的印尼傳統建築很不同。“讓印尼人去感受極簡風格,有點難,”不過 Matin 認為,不多加粉飾的木材或混凝土,“有一種真誠的感覺”,真誠,在他看來,是自帶美感的。

“我不想把所謂的印尼特色,弄成一種模式,它應該是一種像靈魂一樣的東西。”Matin 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最終,他希望每一位印尼的建築師都能像日本建築師那樣,大膽地去構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建立自己獨特的個性,那麼印尼建築作為一個整體的內涵也會變得更為豐富。”

題圖來自 bimaa,攝影/Paul Kadarisman

文內圖來自 manual、uncubemagazine、bmiaa、detik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