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取代東漢的本事,袁氏兄弟為何沒能聯起手來

袁紹與袁術其中一人本該是最有潛力的又一漢高祖,但歷史留給他們的待遇卻連項羽都不如。楚霸王雖然敗亡卻猶讓人唏噓不已,可袁紹袁術未敗時則已駡名早已著于史家之筆。

成敗偏見與正統史觀淹沒了後人判斷真相的洞察力,這是司馬遷與範曄的優劣之別。

如雷貫耳的四世三公,到底是個怎麼回事?

東漢的三公是指司空、司徒和太尉,地位比部長級的九卿高,跟後世的宰相差不多,是位極人臣的顯赫職務。

袁家在東漢時期的顯貴是從漢章帝時期的袁安開始的,

在沒有做官時,袁安就以賢良博學所聞名。袁安被薦舉為官後,袁安清正廉明,斷獄公正,不獻媚于當時的外戚鄧太后一族,為世人所尊敬,接連做過司空、司徒,是袁家四世三公的第一人。

袁安之後,

其子袁敞繼承他父親的學識與風骨,被封為司空一職。

袁家到了第三代時是袁湯,此時漢朝已經到了漢桓帝在位時期,先後擔任過司徒、太尉等職位,袁湯有四子分別是袁平、袁成、袁逢、袁隗。其中袁逢擔任司空一職,袁隗任太傅一職。

至此袁家先後有四代人都擔任過三公的職位。

而三國中的袁紹、袁術此時已經到了袁家第五代,如果沒有董卓亂政的出現,或許還可以繼續將他們四世三公的榮耀持續下去。

可歷史就是如此戲弄人,在史家的筆尖上,他們都成了“跳樑小丑”。

引董卓入京,袁紹出的並不是餿主意。

說他們是跳樑小丑,第一個槽點就是袁紹的那個餿主意:引董卓入京。這個“餿主意”,是直接導致天下大亂的原因之一。

但依我看,未必。雖然“無決”但“好謀”的袁紹,恐怕不會想不到外兵入京帶來的危險。即使他意識不到,他身邊的人也會幫他意識到。

既然知道危害,袁紹卻依然熱衷於幫助何進召外兵入京,為什麼?

自光武中興以來,東漢國勢逐漸衰微,屢次陷入宦官掌權、外戚專政的怪圈。

袁紹的野心,恐怕是要結束這長期以來困擾朝政多年的頑疾。他想要的,是利用何進剷除宦官,然後,矛頭一指,再除掉何進!

建立一個真正由士人主導的大漢朝廷,這才是作為四世三公門閥世家的袁紹,想要的結果。

不想用巧合來糊弄,但這兄弟倆確實都是吐血身亡!

二人發家致富的經歷在此不贅述,今天僅僅講講同父異母的兄弟如何死的。

皇帝還沒當過癮,袁術就吐著幾升血去見先祖了。

袁術論影響力不如劉虞,論實力不如袁紹、劉表和曹操,論德行他更是差得要命,但偏偏他的野心很大,在亂世中一直有稱帝的想法。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不顧眾人反對公開在壽春稱帝,從此過上了皇帝的生活。

然後就沒然後了,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大家都知道的。在各路人馬夾擊下,袁術同志悲痛欲絕,想喝點蜂蜜暖暖小心窩,但手下人弄不來。

袁術坐在一張行軍床上“歎息良久”,突然大叫一聲:“袁術何至於此啊!”叫完一頭倒下床來,“嘔血鬥餘而死”。

這期間還有個小插曲,當袁術敗局已定,已經處於不知所為的他,向其從兄袁紹建言:

“祿去漢室久矣!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人戶百萬,謹歸大命,君其興之!”

在袁術看來,自己的所作所為非但不是狂妄,反而是符合天意所歸的受命之舉,他堅信即便自己敗了,但袁氏受命而王的前景不會改變,雖然袁紹曾與他有過節,但他對袁氏的天命歸宿深信不疑。

然而在袁術死後的第四年,袁紹也吐著血和弟弟團圓去了。

袁術死後第二年即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一舉擊敗了他的老朋友袁紹。

等曹操準備好了糧草,將士也得到了充分休養,曹操剛把各項部署安排好,準備渡過黃河再與老朋友作戰時卻傳來消息:袁紹死了。

袁紹死于建安七年(202年)5月,抑鬱中的袁紹發病嘔血而死。

哥倆都是吐血而亡,如果不是巧合,那就絕對是家族的遺傳病了。

有著取代東漢的本事,哥倆為何沒能聯起手來?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多的人所關心的,現在我們來捋一捋。

首先,還是先捋捋他們的關係:

在血緣關係上,袁術和袁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是袁紹的弟弟;

在法律意義上,袁紹是袁術的堂哥,因為袁紹被過繼給了袁術的伯父司空袁成;

在家庭關係上,袁術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

所以袁術看不起袁紹,如果袁紹沒有被過繼給伯父,哥倆早在董卓進京前就火拼了。

論出身本來就是心不合的兄弟,討伐董卓開始時的盟主推選便是導火索。

盟主推選時,大家公推袁紹,袁術就很不滿。論官階自己比袁紹高,論血統自己又比袁紹正,他畢竟是嫡出嘛!所以想當然認為袁紹不能當上,必然盟主之位是自己的。

可是沒想到諸侯壓根就不給袁術面子,倒把袁紹給扶正了。所以袁術由此開始對袁紹橫豎看不順眼。就認為憑啥他是盟主自己還得給他打下手。

再後來,二人的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就都出現了分歧。袁紹因為有公孫瓚掣肘,日思夜想想滅了他。但是南方還有曹操在,為了斷絕後顧之憂。袁紹與曹操結盟,暫時消除了後顧,全力對付公孫瓚。

雖然這是袁紹的權宜之計,但是袁術心理窩火,這裡則是爆發點!

本來袁術和曹操正在對立,袁術又拉劉表,又拉袁紹。但是劉表不願意趟渾水,還時刻提防袁術;袁紹出於戰略考慮也沒理袁術的茬。結果袁術就惱羞成怒,一股子火全撒在袁紹身上。

加之新敗給曹操,於是袁術率兵打過九江。趕走了揚州刺史陳溫,佔據了壽春後,立刻與公孫瓚結盟,拉公孫瓚跟袁紹幹。公孫瓚是能多一個袁紹的敵人就是一個,管他能不能派上用場呢!

於是袁紹得到這個消息就騰的火了,他就聯合劉表和曹操整袁術。於是自此兄弟之間就開始敵對,互相整了起來。

二人從人格上的怨恨上升到戰略上的博弈和衝突,最終使得曹操漁翁得利,隔岸觀火。

但這兄弟倆確實都是吐血身亡!

二人發家致富的經歷在此不贅述,今天僅僅講講同父異母的兄弟如何死的。

皇帝還沒當過癮,袁術就吐著幾升血去見先祖了。

袁術論影響力不如劉虞,論實力不如袁紹、劉表和曹操,論德行他更是差得要命,但偏偏他的野心很大,在亂世中一直有稱帝的想法。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不顧眾人反對公開在壽春稱帝,從此過上了皇帝的生活。

然後就沒然後了,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大家都知道的。在各路人馬夾擊下,袁術同志悲痛欲絕,想喝點蜂蜜暖暖小心窩,但手下人弄不來。

袁術坐在一張行軍床上“歎息良久”,突然大叫一聲:“袁術何至於此啊!”叫完一頭倒下床來,“嘔血鬥餘而死”。

這期間還有個小插曲,當袁術敗局已定,已經處於不知所為的他,向其從兄袁紹建言:

“祿去漢室久矣!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人戶百萬,謹歸大命,君其興之!”

在袁術看來,自己的所作所為非但不是狂妄,反而是符合天意所歸的受命之舉,他堅信即便自己敗了,但袁氏受命而王的前景不會改變,雖然袁紹曾與他有過節,但他對袁氏的天命歸宿深信不疑。

然而在袁術死後的第四年,袁紹也吐著血和弟弟團圓去了。

袁術死後第二年即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一舉擊敗了他的老朋友袁紹。

等曹操準備好了糧草,將士也得到了充分休養,曹操剛把各項部署安排好,準備渡過黃河再與老朋友作戰時卻傳來消息:袁紹死了。

袁紹死于建安七年(202年)5月,抑鬱中的袁紹發病嘔血而死。

哥倆都是吐血而亡,如果不是巧合,那就絕對是家族的遺傳病了。

有著取代東漢的本事,哥倆為何沒能聯起手來?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多的人所關心的,現在我們來捋一捋。

首先,還是先捋捋他們的關係:

在血緣關係上,袁術和袁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是袁紹的弟弟;

在法律意義上,袁紹是袁術的堂哥,因為袁紹被過繼給了袁術的伯父司空袁成;

在家庭關係上,袁術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

所以袁術看不起袁紹,如果袁紹沒有被過繼給伯父,哥倆早在董卓進京前就火拼了。

論出身本來就是心不合的兄弟,討伐董卓開始時的盟主推選便是導火索。

盟主推選時,大家公推袁紹,袁術就很不滿。論官階自己比袁紹高,論血統自己又比袁紹正,他畢竟是嫡出嘛!所以想當然認為袁紹不能當上,必然盟主之位是自己的。

可是沒想到諸侯壓根就不給袁術面子,倒把袁紹給扶正了。所以袁術由此開始對袁紹橫豎看不順眼。就認為憑啥他是盟主自己還得給他打下手。

再後來,二人的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就都出現了分歧。袁紹因為有公孫瓚掣肘,日思夜想想滅了他。但是南方還有曹操在,為了斷絕後顧之憂。袁紹與曹操結盟,暫時消除了後顧,全力對付公孫瓚。

雖然這是袁紹的權宜之計,但是袁術心理窩火,這裡則是爆發點!

本來袁術和曹操正在對立,袁術又拉劉表,又拉袁紹。但是劉表不願意趟渾水,還時刻提防袁術;袁紹出於戰略考慮也沒理袁術的茬。結果袁術就惱羞成怒,一股子火全撒在袁紹身上。

加之新敗給曹操,於是袁術率兵打過九江。趕走了揚州刺史陳溫,佔據了壽春後,立刻與公孫瓚結盟,拉公孫瓚跟袁紹幹。公孫瓚是能多一個袁紹的敵人就是一個,管他能不能派上用場呢!

於是袁紹得到這個消息就騰的火了,他就聯合劉表和曹操整袁術。於是自此兄弟之間就開始敵對,互相整了起來。

二人從人格上的怨恨上升到戰略上的博弈和衝突,最終使得曹操漁翁得利,隔岸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