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取代東漢的本事,袁氏兄弟為何沒能聯起手來

袁紹與袁術其中一人本該是最有潛力的又一漢高祖, 但歷史留給他們的待遇卻連項羽都不如。 楚霸王雖然敗亡卻猶讓人唏噓不已, 可袁紹袁術未敗時則已駡名早已著于史家之筆。 成敗偏見與正統史觀淹沒了後人判斷真相的洞察力, 這是司馬遷與範曄的優劣之別。

如雷貫耳的四世三公, 到底是個怎麼回事?

東漢的三公是指司空、司徒和太尉, 地位比部長級的九卿高, 跟後世的宰相差不多, 是位極人臣的顯赫職務。

袁家在東漢時期的顯貴是從漢章帝時期的袁安開始的, 在沒有做官時, 袁安就以賢良博學所聞名。 袁安被薦舉為官後, 袁安清正廉明, 斷獄公正, 不獻媚于當時的外戚鄧太后一族, 為世人所尊敬, 接連做過司空、司徒, 是袁家四世三公的第一人。

袁安之後, 其子袁敞繼承他父親的學識與風骨, 被封為司空一職。

袁家到了第三代時是袁湯, 此時漢朝已經到了漢桓帝在位時期, 先後擔任過司徒、太尉等職位, 袁湯有四子分別是袁平、袁成、袁逢、袁隗。 其中袁逢擔任司空一職, 袁隗任太傅一職。

至此袁家先後有四代人都擔任過三公的職位。

而三國中的袁紹、袁術此時已經到了袁家第五代, 如果沒有董卓亂政的出現, 或許還可以繼續將他們四世三公的榮耀持續下去。

可歷史就是如此戲弄人, 在史家的筆尖上, 他們都成了“跳樑小丑”。

引董卓入京, 袁紹出的並不是餿主意。

說他們是跳樑小丑, 第一個槽點就是袁紹的那個餿主意:引董卓入京。

這個“餿主意”, 是直接導致天下大亂的原因之一。

但依我看, 未必。 雖然“無決”但“好謀”的袁紹, 恐怕不會想不到外兵入京帶來的危險。 即使他意識不到, 他身邊的人也會幫他意識到。

既然知道危害, 袁紹卻依然熱衷於幫助何進召外兵入京, 為什麼?

自光武中興以來,

東漢國勢逐漸衰微, 屢次陷入宦官掌權、外戚專政的怪圈。

袁紹的野心, 恐怕是要結束這長期以來困擾朝政多年的頑疾。 他想要的, 是利用何進剷除宦官, 然後, 矛頭一指, 再除掉何進!

建立一個真正由士人主導的大漢朝廷, 這才是作為四世三公門閥世家的袁紹, 想要的結果。

不想用巧合來糊弄,但這兄弟倆確實都是吐血身亡!

二人發家致富的經歷在此不贅述,今天僅僅講講同父異母的兄弟如何死的。

皇帝還沒當過癮,袁術就吐著幾升血去見先祖了。

袁術論影響力不如劉虞,論實力不如袁紹、劉表和曹操,論德行他更是差得要命,但偏偏他的野心很大,在亂世中一直有稱帝的想法。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不顧眾人反對公開在壽春稱帝,從此過上了皇帝的生活。

然後就沒然後了,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大家都知道的。在各路人馬夾擊下,袁術同志悲痛欲絕,想喝點蜂蜜暖暖小心窩,但手下人弄不來。

袁術坐在一張行軍床上“歎息良久”,突然大叫一聲:“袁術何至於此啊!”叫完一頭倒下床來,“嘔血鬥餘而死”。

這期間還有個小插曲,當袁術敗局已定,已經處於不知所為的他,向其從兄袁紹建言:

“祿去漢室久矣!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人戶百萬,謹歸大命,君其興之!”

在袁術看來,自己的所作所為非但不是狂妄,反而是符合天意所歸的受命之舉,他堅信即便自己敗了,但袁氏受命而王的前景不會改變,雖然袁紹曾與他有過節,但他對袁氏的天命歸宿深信不疑。

然而在袁術死後的第四年,袁紹也吐著血和弟弟團圓去了。

袁術死後第二年即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一舉擊敗了他的老朋友袁紹。

等曹操準備好了糧草,將士也得到了充分休養,曹操剛把各項部署安排好,準備渡過黃河再與老朋友作戰時卻傳來消息:袁紹死了。

袁紹死于建安七年(202年)5月,抑鬱中的袁紹發病嘔血而死。

哥倆都是吐血而亡,如果不是巧合,那就絕對是家族的遺傳病了。

有著取代東漢的本事,哥倆為何沒能聯起手來?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多的人所關心的,現在我們來捋一捋。

首先,還是先捋捋他們的關係:

在血緣關係上,袁術和袁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是袁紹的弟弟;

在法律意義上,袁紹是袁術的堂哥,因為袁紹被過繼給了袁術的伯父司空袁成;

在家庭關係上,袁術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

所以袁術看不起袁紹,如果袁紹沒有被過繼給伯父,哥倆早在董卓進京前就火拼了。

論出身本來就是心不合的兄弟,討伐董卓開始時的盟主推選便是導火索。

盟主推選時,大家公推袁紹,袁術就很不滿。論官階自己比袁紹高,論血統自己又比袁紹正,他畢竟是嫡出嘛!所以想當然認為袁紹不能當上,必然盟主之位是自己的。

可是沒想到諸侯壓根就不給袁術面子,倒把袁紹給扶正了。所以袁術由此開始對袁紹橫豎看不順眼。就認為憑啥他是盟主自己還得給他打下手。

再後來,二人的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就都出現了分歧。袁紹因為有公孫瓚掣肘,日思夜想想滅了他。但是南方還有曹操在,為了斷絕後顧之憂。袁紹與曹操結盟,暫時消除了後顧,全力對付公孫瓚。

雖然這是袁紹的權宜之計,但是袁術心理窩火,這裡則是爆發點!

本來袁術和曹操正在對立,袁術又拉劉表,又拉袁紹。但是劉表不願意趟渾水,還時刻提防袁術;袁紹出於戰略考慮也沒理袁術的茬。結果袁術就惱羞成怒,一股子火全撒在袁紹身上。

加之新敗給曹操,於是袁術率兵打過九江。趕走了揚州刺史陳溫,佔據了壽春後,立刻與公孫瓚結盟,拉公孫瓚跟袁紹幹。公孫瓚是能多一個袁紹的敵人就是一個,管他能不能派上用場呢!

於是袁紹得到這個消息就騰的火了,他就聯合劉表和曹操整袁術。於是自此兄弟之間就開始敵對,互相整了起來。

二人從人格上的怨恨上升到戰略上的博弈和衝突,最終使得曹操漁翁得利,隔岸觀火。

想要的結果。

不想用巧合來糊弄,但這兄弟倆確實都是吐血身亡!

二人發家致富的經歷在此不贅述,今天僅僅講講同父異母的兄弟如何死的。

皇帝還沒當過癮,袁術就吐著幾升血去見先祖了。

袁術論影響力不如劉虞,論實力不如袁紹、劉表和曹操,論德行他更是差得要命,但偏偏他的野心很大,在亂世中一直有稱帝的想法。建安二年(197年)袁術不顧眾人反對公開在壽春稱帝,從此過上了皇帝的生活。

然後就沒然後了,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為何不稱帝?大家都知道的。在各路人馬夾擊下,袁術同志悲痛欲絕,想喝點蜂蜜暖暖小心窩,但手下人弄不來。

袁術坐在一張行軍床上“歎息良久”,突然大叫一聲:“袁術何至於此啊!”叫完一頭倒下床來,“嘔血鬥餘而死”。

這期間還有個小插曲,當袁術敗局已定,已經處於不知所為的他,向其從兄袁紹建言:

“祿去漢室久矣!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人戶百萬,謹歸大命,君其興之!”

在袁術看來,自己的所作所為非但不是狂妄,反而是符合天意所歸的受命之舉,他堅信即便自己敗了,但袁氏受命而王的前景不會改變,雖然袁紹曾與他有過節,但他對袁氏的天命歸宿深信不疑。

然而在袁術死後的第四年,袁紹也吐著血和弟弟團圓去了。

袁術死後第二年即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一舉擊敗了他的老朋友袁紹。

等曹操準備好了糧草,將士也得到了充分休養,曹操剛把各項部署安排好,準備渡過黃河再與老朋友作戰時卻傳來消息:袁紹死了。

袁紹死于建安七年(202年)5月,抑鬱中的袁紹發病嘔血而死。

哥倆都是吐血而亡,如果不是巧合,那就絕對是家族的遺傳病了。

有著取代東漢的本事,哥倆為何沒能聯起手來?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多的人所關心的,現在我們來捋一捋。

首先,還是先捋捋他們的關係:

在血緣關係上,袁術和袁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術是袁紹的弟弟;

在法律意義上,袁紹是袁術的堂哥,因為袁紹被過繼給了袁術的伯父司空袁成;

在家庭關係上,袁術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

所以袁術看不起袁紹,如果袁紹沒有被過繼給伯父,哥倆早在董卓進京前就火拼了。

論出身本來就是心不合的兄弟,討伐董卓開始時的盟主推選便是導火索。

盟主推選時,大家公推袁紹,袁術就很不滿。論官階自己比袁紹高,論血統自己又比袁紹正,他畢竟是嫡出嘛!所以想當然認為袁紹不能當上,必然盟主之位是自己的。

可是沒想到諸侯壓根就不給袁術面子,倒把袁紹給扶正了。所以袁術由此開始對袁紹橫豎看不順眼。就認為憑啥他是盟主自己還得給他打下手。

再後來,二人的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就都出現了分歧。袁紹因為有公孫瓚掣肘,日思夜想想滅了他。但是南方還有曹操在,為了斷絕後顧之憂。袁紹與曹操結盟,暫時消除了後顧,全力對付公孫瓚。

雖然這是袁紹的權宜之計,但是袁術心理窩火,這裡則是爆發點!

本來袁術和曹操正在對立,袁術又拉劉表,又拉袁紹。但是劉表不願意趟渾水,還時刻提防袁術;袁紹出於戰略考慮也沒理袁術的茬。結果袁術就惱羞成怒,一股子火全撒在袁紹身上。

加之新敗給曹操,於是袁術率兵打過九江。趕走了揚州刺史陳溫,佔據了壽春後,立刻與公孫瓚結盟,拉公孫瓚跟袁紹幹。公孫瓚是能多一個袁紹的敵人就是一個,管他能不能派上用場呢!

於是袁紹得到這個消息就騰的火了,他就聯合劉表和曹操整袁術。於是自此兄弟之間就開始敵對,互相整了起來。

二人從人格上的怨恨上升到戰略上的博弈和衝突,最終使得曹操漁翁得利,隔岸觀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