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三場“玉碎戰”|“九·一八”紀念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三聯生活週刊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抗戰以來,我們摧毀敵人要塞式的陣地,松山之役,該算是第一次。

我們硬自敵人手中爭奪名城,騰沖之役,該算是第一次。

我們沿著公路線作戰,而能攻佔它的要點,龍陵之役,可說是第一次。

——《中央通訊社》記者黃印文

滇西抗戰 資料圖

"滇西抗戰三部曲"

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雲南的松山、騰沖和龍陵,是1944年中國遠征軍在滇西對日軍實施戰略反攻作戰的核心戰場。以滇西戰場的勝利為先聲,

中國的抗日戰爭也拉開了勝利的序幕。這段歷史長期不為公眾所熟悉。軍旅作家余戈歷時十餘載,先後完成並出版了“滇西抗戰三部曲”:《1944:松山戰役筆記》(2009年)、《1944:騰沖之圍》(2014年)、《1944:龍陵會戰》(2017年),以“微觀戰史”的詳實敘事,為國人瞭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提供了一份宏大而細緻入微的“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玉碎與慘勝——鮮為人知的滇西抗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至1942年初,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相繼陷落,日軍兵鋒又指向緬甸,此時,滇緬公路是中國唯一的陸路國際交通線。1942年5月,日軍攻入緬甸,經由緬甸侵入滇西騰沖、龍陵等八縣區,切斷了對中國抗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南國際大動脈,形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由於滇緬公路的喪失,大量來自國際社會的援華物資無法運送至國內。

左圖:1945年3月,美國援華運送物資的車隊途經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時的情景;右圖:2015年6月24日拍攝的“二十四道拐”

1944年,中國遠征軍在滇西戰場發動大反攻,在滇西反攻戰場上,日軍的防禦體系有三個支撐點:松山、騰沖、龍陵。1944年6月4日,配合西線戰場大反攻的需要,中國遠征軍對松山打響了攻堅戰。

這場戰役歷時95天,經過整整十場爭奪廝殺,最終,我方以傷亡7763人為代價,全殲駐守松山日軍第56師團下屬“拉孟守備隊”1250餘人。中國軍隊通過這場滇西最慘烈的戰役,拔掉了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打通滇緬公路,拉開了對日戰略反攻的序幕。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強渡怒江,經過艱苦卓絕的反攻高黎貢山作戰、騰沖週邊戰、騰沖圍城攻堅戰,歷時127天,重創日軍第56師團,
全殲日軍三千余人,遠征軍也付出了傷亡近2萬人(陣亡9千人)的慘重犧牲。騰沖之戰的勝利,有力地促進了滇緬戰場的勝利。

怒江以西的滇西地區,其交通幹線呈“Y”字形,第一筆起於騰沖,止于龍陵,第二筆起於松山,經龍陵、芒市、遮放後,經國門畹町延伸至緬甸,就是著名的滇緬公路。日本方面曾將這個“Y”字稱作“雙頭龍”:松山、騰沖是兩個“龍頭”,龍陵則是“龍身”的起點。1944年夏,日軍從“龍身”發起了旨在挽救兩個“龍頭”的“斷作戰”。遠征軍以重兵三戰龍陵,粉碎了日軍“斷”作戰攻勢,以硬碰硬的攻堅方式攻克龍陵古城,其後收復芒市、遮放、畹町,與反攻緬北的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中印公路,創造了抗戰史上中國軍隊以大兵團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實施攻堅作戰並贏得完全勝利的全新戰例。

1944年11月6日,遠征軍第11集團軍收復龍陵,中美兩國部隊入城。

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中國遠征軍收復了松山、騰沖、龍陵、芒市、遮放、畹町,打通了滇緬公路及由印度經緬北進入中國的國際交通路線。日本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只有三次是他們所說的“玉碎戰”,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滅的戰役,它們就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沖和緬北的密支那,這三場“玉碎戰”都是中國人打下來的,中國軍隊為此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此戰可謂我國抗日戰爭中最為輝煌的勝利,對於推動抗戰全面勝利,及戰後奠定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這三場戰役,長期以來卻不在中國抗戰正面戰場22次大會戰之列,公眾對其瞭解認知之薄弱可想而知。

“戰爭考古學”——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一次獲全勝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以滇西戰場的勝利為先聲,中國的抗日戰爭拉開了勝利的序幕,但這段歷史卻不為許多人所知,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極為複雜。長期為西方主導的“二戰”史敘事中,中國戰場始終處於被刻意貶低或忽略的地位,尤其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史迪威事件”導致中美關係瀕臨破裂,戰後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對滇緬戰場的軍事合作又均採取了“冷藏”態度。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各界對於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學術研究和政治評價日益客觀公正,但在正面戰場22次大會戰之外的緬北、滇西戰場,因為學術研究條件等因素制約,公眾認知程度仍然較為落後。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余戈潛心十餘年,以“微觀戰史”的研究方法,先後完成並出版了“滇西抗戰三部曲”,填補了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空白。

滇西抗戰三部曲 余戈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刊行

余戈在書中運用戰場“日記體”,按日推進,每一場大小戰鬥發生地的方位座標,敵我的進退迂回,各股戰鬥力量的人員構成,雙方得到的空中打擊與支援情況,陣亡官兵的數位及修訂,甚至日軍殘兵的逃亡路線,都得到了詳細的追蹤呈現。敘述中同時涉及敵我雙方的戰鬥作風、戰鬥意志,每一次局部戰鬥的進退得失,雙方指揮員的良苦用心,欲達成的軍事目的等等,通過翔實的歷史細節還原出了一幅“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通過大量的注釋、圖表、引用文獻,包括報刊文章和網站資訊,向讀者展示了他甄別、運用史料的過程,和力求做到無一事無來歷、無一處無根據的努力,其描述的精微程度稱為“戰爭考古學”亦不為過。

1944年11月8日,一位中國士兵站在龍陵附近伏龍寺的廢墟上,該地曾為日軍重要據點。

在200多萬字的篇幅中,作者以冷靜、克制、準確、細緻、緩慢的敘事,真實還原了七十年前中國遠征軍在滇西反攻戰場上的幾乎所有戰鬥,旨在描繪艱辛、繁難、曲折、殘酷的戰爭圖景,使後來者瞭解“八年抗戰”短短的四個字中所包蘊的一切,理解“艱苦卓絕”的血肉意義。空軍少將喬良先生說:“即使如我這種以讀戰史為己任的讀者,也很少讀過如此這般字裡行間都彌漫著濃烈的血腥、燒焦的皮肉、滾燙的彈殼和刺鼻的硝煙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閉上眼睛,都能馬上想像出那片寂靜的戰場下,被太多的鮮血浸泡過的鋼鐵和銅的腥氣以及暗紅色的泥土!”,他又說:“讀了這部書,你才會瞭解,人,可能瘋狂到何種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種程度。”

“微觀戰史”——高標準的史實重建

三部曲的寫作方法,余戈稱之為“微觀戰史”,形象地說,就是在“顯微鏡”下看歷史,盡可能提供“圖元”最高的歷史圖景。從對雙方兵力、兵員成分、武器裝備和戰鬥力的仔細研判,到對戰場所在地域社會、人文、地理狀況的必要交代,以及對戰事進程中空間座標、時間節點的網格化標注。在這一努力下,歷史有可能變得“接近於無限透明”,顯出細膩豐富的肌理,擠壓掉“演義”和“戲說”的空間,讓很多高蹈虛浮的歷史成見難以立足。

為實現心目中“微觀戰史”的構想,余戈一方面將視線從統帥人物的辦公桌轉向戰役、戰鬥的前沿戰壕,多次赴滇西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由親歷、親見、親聞者提供的事件、人物細節;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了中日美三方大量關於此次戰役的戰鬥詳報、地方史志、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回憶等史料。在此基礎上,他通過甄別、比較、考訂等細緻的技術工作,對敵我雙方戰史進行“互參”,修正各自記錄中的錯謬,使史料嚴密“接榫”,為讀者一點點廓清迷霧。從史料爬梳到田野調查,“都是為了達成高標準的史實重建”。

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作戰圖

在“滇西抗戰三部曲”推出之前,國內幾乎沒有典型的戰役史專著,只是在台兒莊戰役、孟良崮戰役、上甘嶺戰役等一些著名戰役中,有個別嚴肅的戰史文本,業界著述多為宏觀軍史、戰史,戰役、戰鬥的敘事領域則被“紀實文學”壟斷。由於種種原因,國內戰史的微觀研究極難開展,其中既有權威檔案極難利用的瓶頸問題,也有軍史研究職能部門“宜粗不宜細”的觀念束縛,及地方歷史研究人員缺乏軍事學背景等困難,致使這一領域的微觀研究著述長期付諸闕如。但如楊奎松先生指出的:“從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戰役筆記》出版以來,中國大陸一批中青年業餘戰史愛好者……陸續開始推出一批頗有分量的戰史著述”。因此說余戈的研究帶動了一個方向,“滇西抗戰三部曲”的出版推動了一種歷史著作“品類”的興起,或許並不為過。

從戰爭看“人的現代化”

余戈說:“實踐的經驗和體會告訴我,對於戰爭的研究決不能止步於政治、戰略層面,必須進行戰役、戰術乃至技術層面的考察。”這樣的考察使他能夠見微知著:當他將目光聚焦於滇西戰場的實操環節中,發現美國與日本雖然處於敵對陣營,但文化思維與做事風格卻更為契合;他們對中國這個合作夥伴/敵人的看法,也驚人地一致。而這某種程度上體現出我們當時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所在。余戈表示,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的是明朝的歷史,但其落腳點卻是中國現代化的轉型;在研究滇西戰事的過程中,最吸引他的也是“現代化”這個概念——最初是為這個戰場上由美式裝備所武裝的中國軍隊外貌上的現代化所感奮,隨後就在戰事推演中被敵我雙方在殘酷拼殺中的懸殊“比分”所震驚,從而陷入對“人的現代化”的深深困惑和思考之中。

朱增泉中將認為,余戈的寫作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戰爭史的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他認為,就內地半個多世紀來研究抗日戰爭史而言,有兩個突破,或稱兩個“正視”:其一,正視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正面表現;其二,正視侵華日軍在軍事行動上的嚴密作風。這第二點正視,實際上是對侵華日軍戰鬥力的深入研究。以往對日軍的戰鬥力,我們常常以“武士道”精神一言以蔽。在“滇西抗戰三部曲”中,作者從具體戰役入手,將具體戰役戰鬥的組織實施和軍隊結合平時訓練相結合,深入比較了中日軍隊的武器、戰法、戰鬥精神,從而得出結論:日軍的戰鬥力之源遠非“武士道”那麼簡單,其背後有著更為深廣、具體的技術、制度和歷史因素。

2013年9月3日,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在雲南龍陵縣松山戰役舊址落成。

此外,余戈在書中講到的日軍、美軍對待尋找戰亡者、戰爭中的失蹤者的執著,對待處置戰亡者遺骨的嚴謹與莊重,也令人頗多感慨。與之相比,我們有時反倒顯得草率、粗疏:當年在騰沖來鳳山麓修築的用以紀念遠征軍的“國殤墓園”,在“文革”期間竟遭嚴重破壞;許多散落當地的遠征軍老兵至今還靠民間志願者接濟生活。這種對待陣亡者、對待戰鬥英雄的態度,實際上是對待人的一種態度。——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得閱讀本書很自然就能打通近七十年的時空,使那段遠去了的戰爭帶出強烈的現實感。

❖ 圖書簡介

滇西抗戰三部曲

余戈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刊行

ISBN:9787108060846

全套定價:263.00元

《1944:松山戰役筆記》

ISBN:978-7-108-03245-4

定價:69.00元

松山戰役,是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這場戰役中,中國遠征軍不僅攻克了抗日戰場上日軍最為堅固的防禦體系,並且第一次創造了全殲成建制日軍聯隊的記錄,拉開了西線對日戰略反攻的序幕。日本人認為,松山戰役是他們在“二戰”亞洲戰場上的第一次“玉碎戰”,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的戰役,這場戰役迫使日軍焚毀了亞洲戰場上第一面由天皇親授的軍旗——旭日旗。這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遺留上千具遺骨迄今無法收回的敗仗——在日本人看來,這千余名士兵的亡魂因此成為“異國的鬼”,無法被祭祀于“靖國神社”。

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戰役並不為許多人所知。據悉,該書是國內第一本從微觀角度多方位敘述這段戰史的紀實專著,以大量第一手資料和經過詳細考證的歷史細節為讀者還原出一幅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1944:騰沖之圍》

ISBN:978-7-108-04740-3

定價:96.00元

1944年,在中國遠征軍的滇西反攻戰場上,日軍的防禦體系有三個支撐點:松山、騰沖、龍陵。當時佔據滇西的日軍第56師團代號“龍兵團”。對於這三地之間的關係,一位戰後活下來的日軍軍官將之比喻為“雙頭龍”:松山、騰沖是兩個“龍頭”,龍陵是“龍身”,並沿滇緬公路經芒市、遮放、畹町延伸至緬甸。遠征軍滇西反攻最後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最後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龍尾”退縮到緬甸去了。

繼2009年《1944:松山戰役筆記》面世後,軍史作家余戈今年又推出其“滇西抗戰三部曲”之二《1944:騰沖之圍》。在本書中,講述的是遠征軍斬斷第二個“龍頭”——騰沖的慘烈戰事。

《1944:龍陵會戰》

ISBN:978-7-108-05981-9

定價:98.00元

本書敘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戰場的戰事——中國遠征軍的龍陵會戰,及其後收復芒市、遮放、畹町,與反攻緬北的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過程。全書中心在遠征軍以重兵三戰龍陵,其間還粉碎了日軍“斷”作戰攻勢,終於以硬碰硬的攻堅方式攻克龍陵古城,創造了抗戰史上中國軍隊以大兵團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實施攻堅作戰並贏得完全勝利的全新戰例。

本書80萬字,另附圖冊,收錄中日雙方的作戰地圖五十余幅和珍貴歷史照片五十余張。

❖ 作者簡介

余戈 1968年7月出生,在陝西、甘肅、雲南等地鄉村、軍營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85年考入軍校從軍,曾在部隊任雷達技師、宣傳幹事。1994年調入解放軍出版社,現為《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發表散文隨筆、文化評論、報告文學類作品百餘篇。2000年起,業餘時間收藏抗戰文物、研究抗戰史。偏愛從技術、戰術、軍人生存方式等軍事文化視角,進行“微觀戰史”的寫作實踐,已出版《1944:松山戰役筆記》(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1944:騰沖之圍》(“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遠征軍以重兵三戰龍陵,粉碎了日軍“斷”作戰攻勢,以硬碰硬的攻堅方式攻克龍陵古城,其後收復芒市、遮放、畹町,與反攻緬北的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中印公路,創造了抗戰史上中國軍隊以大兵團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實施攻堅作戰並贏得完全勝利的全新戰例。

1944年11月6日,遠征軍第11集團軍收復龍陵,中美兩國部隊入城。

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中國遠征軍收復了松山、騰沖、龍陵、芒市、遮放、畹町,打通了滇緬公路及由印度經緬北進入中國的國際交通路線。日本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只有三次是他們所說的“玉碎戰”,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滅的戰役,它們就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沖和緬北的密支那,這三場“玉碎戰”都是中國人打下來的,中國軍隊為此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此戰可謂我國抗日戰爭中最為輝煌的勝利,對於推動抗戰全面勝利,及戰後奠定中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等,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這三場戰役,長期以來卻不在中國抗戰正面戰場22次大會戰之列,公眾對其瞭解認知之薄弱可想而知。

“戰爭考古學”——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一次獲全勝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以滇西戰場的勝利為先聲,中國的抗日戰爭拉開了勝利的序幕,但這段歷史卻不為許多人所知,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極為複雜。長期為西方主導的“二戰”史敘事中,中國戰場始終處於被刻意貶低或忽略的地位,尤其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史迪威事件”導致中美關係瀕臨破裂,戰後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對滇緬戰場的軍事合作又均採取了“冷藏”態度。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各界對於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學術研究和政治評價日益客觀公正,但在正面戰場22次大會戰之外的緬北、滇西戰場,因為學術研究條件等因素制約,公眾認知程度仍然較為落後。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余戈潛心十餘年,以“微觀戰史”的研究方法,先後完成並出版了“滇西抗戰三部曲”,填補了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空白。

滇西抗戰三部曲 余戈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刊行

余戈在書中運用戰場“日記體”,按日推進,每一場大小戰鬥發生地的方位座標,敵我的進退迂回,各股戰鬥力量的人員構成,雙方得到的空中打擊與支援情況,陣亡官兵的數位及修訂,甚至日軍殘兵的逃亡路線,都得到了詳細的追蹤呈現。敘述中同時涉及敵我雙方的戰鬥作風、戰鬥意志,每一次局部戰鬥的進退得失,雙方指揮員的良苦用心,欲達成的軍事目的等等,通過翔實的歷史細節還原出了一幅“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通過大量的注釋、圖表、引用文獻,包括報刊文章和網站資訊,向讀者展示了他甄別、運用史料的過程,和力求做到無一事無來歷、無一處無根據的努力,其描述的精微程度稱為“戰爭考古學”亦不為過。

1944年11月8日,一位中國士兵站在龍陵附近伏龍寺的廢墟上,該地曾為日軍重要據點。

在200多萬字的篇幅中,作者以冷靜、克制、準確、細緻、緩慢的敘事,真實還原了七十年前中國遠征軍在滇西反攻戰場上的幾乎所有戰鬥,旨在描繪艱辛、繁難、曲折、殘酷的戰爭圖景,使後來者瞭解“八年抗戰”短短的四個字中所包蘊的一切,理解“艱苦卓絕”的血肉意義。空軍少將喬良先生說:“即使如我這種以讀戰史為己任的讀者,也很少讀過如此這般字裡行間都彌漫著濃烈的血腥、燒焦的皮肉、滾燙的彈殼和刺鼻的硝煙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閉上眼睛,都能馬上想像出那片寂靜的戰場下,被太多的鮮血浸泡過的鋼鐵和銅的腥氣以及暗紅色的泥土!”,他又說:“讀了這部書,你才會瞭解,人,可能瘋狂到何種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種程度。”

“微觀戰史”——高標準的史實重建

三部曲的寫作方法,余戈稱之為“微觀戰史”,形象地說,就是在“顯微鏡”下看歷史,盡可能提供“圖元”最高的歷史圖景。從對雙方兵力、兵員成分、武器裝備和戰鬥力的仔細研判,到對戰場所在地域社會、人文、地理狀況的必要交代,以及對戰事進程中空間座標、時間節點的網格化標注。在這一努力下,歷史有可能變得“接近於無限透明”,顯出細膩豐富的肌理,擠壓掉“演義”和“戲說”的空間,讓很多高蹈虛浮的歷史成見難以立足。

為實現心目中“微觀戰史”的構想,余戈一方面將視線從統帥人物的辦公桌轉向戰役、戰鬥的前沿戰壕,多次赴滇西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由親歷、親見、親聞者提供的事件、人物細節;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了中日美三方大量關於此次戰役的戰鬥詳報、地方史志、新聞通訊、戰地電文、“三親者”回憶等史料。在此基礎上,他通過甄別、比較、考訂等細緻的技術工作,對敵我雙方戰史進行“互參”,修正各自記錄中的錯謬,使史料嚴密“接榫”,為讀者一點點廓清迷霧。從史料爬梳到田野調查,“都是為了達成高標準的史實重建”。

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作戰圖

在“滇西抗戰三部曲”推出之前,國內幾乎沒有典型的戰役史專著,只是在台兒莊戰役、孟良崮戰役、上甘嶺戰役等一些著名戰役中,有個別嚴肅的戰史文本,業界著述多為宏觀軍史、戰史,戰役、戰鬥的敘事領域則被“紀實文學”壟斷。由於種種原因,國內戰史的微觀研究極難開展,其中既有權威檔案極難利用的瓶頸問題,也有軍史研究職能部門“宜粗不宜細”的觀念束縛,及地方歷史研究人員缺乏軍事學背景等困難,致使這一領域的微觀研究著述長期付諸闕如。但如楊奎松先生指出的:“從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戰役筆記》出版以來,中國大陸一批中青年業餘戰史愛好者……陸續開始推出一批頗有分量的戰史著述”。因此說余戈的研究帶動了一個方向,“滇西抗戰三部曲”的出版推動了一種歷史著作“品類”的興起,或許並不為過。

從戰爭看“人的現代化”

余戈說:“實踐的經驗和體會告訴我,對於戰爭的研究決不能止步於政治、戰略層面,必須進行戰役、戰術乃至技術層面的考察。”這樣的考察使他能夠見微知著:當他將目光聚焦於滇西戰場的實操環節中,發現美國與日本雖然處於敵對陣營,但文化思維與做事風格卻更為契合;他們對中國這個合作夥伴/敵人的看法,也驚人地一致。而這某種程度上體現出我們當時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所在。余戈表示,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的是明朝的歷史,但其落腳點卻是中國現代化的轉型;在研究滇西戰事的過程中,最吸引他的也是“現代化”這個概念——最初是為這個戰場上由美式裝備所武裝的中國軍隊外貌上的現代化所感奮,隨後就在戰事推演中被敵我雙方在殘酷拼殺中的懸殊“比分”所震驚,從而陷入對“人的現代化”的深深困惑和思考之中。

朱增泉中將認為,余戈的寫作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戰爭史的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他認為,就內地半個多世紀來研究抗日戰爭史而言,有兩個突破,或稱兩個“正視”:其一,正視國民黨軍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正面表現;其二,正視侵華日軍在軍事行動上的嚴密作風。這第二點正視,實際上是對侵華日軍戰鬥力的深入研究。以往對日軍的戰鬥力,我們常常以“武士道”精神一言以蔽。在“滇西抗戰三部曲”中,作者從具體戰役入手,將具體戰役戰鬥的組織實施和軍隊結合平時訓練相結合,深入比較了中日軍隊的武器、戰法、戰鬥精神,從而得出結論:日軍的戰鬥力之源遠非“武士道”那麼簡單,其背後有著更為深廣、具體的技術、制度和歷史因素。

2013年9月3日,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在雲南龍陵縣松山戰役舊址落成。

此外,余戈在書中講到的日軍、美軍對待尋找戰亡者、戰爭中的失蹤者的執著,對待處置戰亡者遺骨的嚴謹與莊重,也令人頗多感慨。與之相比,我們有時反倒顯得草率、粗疏:當年在騰沖來鳳山麓修築的用以紀念遠征軍的“國殤墓園”,在“文革”期間竟遭嚴重破壞;許多散落當地的遠征軍老兵至今還靠民間志願者接濟生活。這種對待陣亡者、對待戰鬥英雄的態度,實際上是對待人的一種態度。——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得閱讀本書很自然就能打通近七十年的時空,使那段遠去了的戰爭帶出強烈的現實感。

❖ 圖書簡介

滇西抗戰三部曲

余戈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刊行

ISBN:9787108060846

全套定價:263.00元

《1944:松山戰役筆記》

ISBN:978-7-108-03245-4

定價:69.00元

松山戰役,是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取得全勝的攻堅戰。這場戰役中,中國遠征軍不僅攻克了抗日戰場上日軍最為堅固的防禦體系,並且第一次創造了全殲成建制日軍聯隊的記錄,拉開了西線對日戰略反攻的序幕。日本人認為,松山戰役是他們在“二戰”亞洲戰場上的第一次“玉碎戰”,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的戰役,這場戰役迫使日軍焚毀了亞洲戰場上第一面由天皇親授的軍旗——旭日旗。這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遺留上千具遺骨迄今無法收回的敗仗——在日本人看來,這千余名士兵的亡魂因此成為“異國的鬼”,無法被祭祀于“靖國神社”。

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戰役並不為許多人所知。據悉,該書是國內第一本從微觀角度多方位敘述這段戰史的紀實專著,以大量第一手資料和經過詳細考證的歷史細節為讀者還原出一幅真實戰史的血腥拼圖。

《1944:騰沖之圍》

ISBN:978-7-108-04740-3

定價:96.00元

1944年,在中國遠征軍的滇西反攻戰場上,日軍的防禦體系有三個支撐點:松山、騰沖、龍陵。當時佔據滇西的日軍第56師團代號“龍兵團”。對於這三地之間的關係,一位戰後活下來的日軍軍官將之比喻為“雙頭龍”:松山、騰沖是兩個“龍頭”,龍陵是“龍身”,並沿滇緬公路經芒市、遮放、畹町延伸至緬甸。遠征軍滇西反攻最後的戰果,就是斬斷了兩個“龍頭”,砸爛了一段“龍身”,最後日軍拖著血肉模糊的“龍尾”退縮到緬甸去了。

繼2009年《1944:松山戰役筆記》面世後,軍史作家余戈今年又推出其“滇西抗戰三部曲”之二《1944:騰沖之圍》。在本書中,講述的是遠征軍斬斷第二個“龍頭”——騰沖的慘烈戰事。

《1944:龍陵會戰》

ISBN:978-7-108-05981-9

定價:98.00元

本書敘述的是1944年滇西抗日反攻主戰場的戰事——中國遠征軍的龍陵會戰,及其後收復芒市、遮放、畹町,與反攻緬北的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中印公路的全過程。全書中心在遠征軍以重兵三戰龍陵,其間還粉碎了日軍“斷”作戰攻勢,終於以硬碰硬的攻堅方式攻克龍陵古城,創造了抗戰史上中國軍隊以大兵團及空前規模的步炮空協同,實施攻堅作戰並贏得完全勝利的全新戰例。

本書80萬字,另附圖冊,收錄中日雙方的作戰地圖五十余幅和珍貴歷史照片五十余張。

❖ 作者簡介

余戈 1968年7月出生,在陝西、甘肅、雲南等地鄉村、軍營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1985年考入軍校從軍,曾在部隊任雷達技師、宣傳幹事。1994年調入解放軍出版社,現為《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發表散文隨筆、文化評論、報告文學類作品百餘篇。2000年起,業餘時間收藏抗戰文物、研究抗戰史。偏愛從技術、戰術、軍人生存方式等軍事文化視角,進行“微觀戰史”的寫作實踐,已出版《1944:松山戰役筆記》(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1944:騰沖之圍》(“中國好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