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現在流行稱呼老師呢?

中華禮儀之邦嘛,得有個稱呼。古代,稱字,稱號,稱官諱,稱年兄,稱世兄,還有二十來歲就被稱為老大人的,更瑣碎。

建國後,一度流行兩個稱呼。一是同志,二是師傅。

到1980年代末,同志聽來有點生硬,

師傅聽來像在稱呼體力勞動者。稱呼先生呢?太生疏。

所以就有了老師這稱謂。不親不疏,還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尊重。

我印象裡,老師這詞,最初是大城市文化圈裡流行。我某個編輯說,最初他們是稱呼作者的——作者們普遍沒頭銜,叫先生太生疏,叫名字沒那麼親昵;老師這詞,不分性別,表達了尊敬,而且是對文化的尊敬,挺好。

——上海司機有時叫老闆,敬重的是您的腰包。

紹興以前有段時候還反諷,有人叫你老闆,你回一句“扳牢”,意思是咱不是老闆。

現在大城市普遍的用法,如果是前輩,表敬重,老師二字,跨性別,永不會錯。

如果是平輩,老師可以表一點調皮、揶揄和小恭維,而且適合在第三人場合使用。

比如我和甲朋友見乙朋友,那麼:

我(對乙):甲老師上個月剛出了本新書,可棒了。

甲(對乙):張老師每天就這麼擠兌我,我寫可慢了。

妙在老師這個稱呼,

還很容易限定語境和氛圍。

如果您稱呼對方老闆,是默認對方的財政權威;稱呼對方先生,太疏了。

但稱呼對方老師,既認可了對方的文化權威(雖然影視圈內許多稱老師時並不認可對方有文化……),又給對方戴了一點文化的高帽;老師長老師短,老師前老師後,一般對方也不太拉得下臉來。

甚至還有些女孩子,是借著老師二字稱呼,來撒嬌賣萌的——文化業許多剛入行的姑娘,見誰都老師,

老師們也不好意思不答應吧。

後來這詞用多了,又衍生點別的意思。

比如,許多人明明不是老師,而且年紀也不大;稱呼一聲老師,既表敬重,又帶點借著賣萌透出親昵戲謔的味道。

比如,蒼井空蒼老師,這就精確地表出一種,既敬重,又親昵之感了。

想想,如果沒有老師這個詞,我們要麼直呼其名蒼井空,要麼很生疏的蒼女士,偶或還有人表達遙不可及的蒼女神,那都不如蒼老師三個字,

既敬重又親近還帶點戲謔,多好。

所以老師這個稱謂,算是現代社交衍生出來的一個萬能詞。不遠不近,又親又輕,沒那麼正式又不至於侵犯隱私,是一個很柔軟的詞。

比起古人動不動表字官諱號的複雜稱呼,還是老師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