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順豐B面:商業板塊三年虧16億 上市前被剝離

3月10日,北京西花市南裡東區曾經的嘿客門店,現已改為順豐優選。

新京報記者 徐偉 攝

北京部分嘿客店已關閉;順豐優選已放開加盟,需交履約保證金30萬

3月13日,順豐控股發佈2016年年報,其營業收入達574億元,同比增長19.5%,歸屬淨利潤達41.8億元,同比增長112.51%。主營收入中,速運物流收入達571.4億元,商業銷售收入2042萬元。

相對於A面靚麗的業績和2600多億的估值,順豐控股的B面,則是曾經以嘿客為代表的O2O業務嘗試不利,其商業板塊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6億元,

2015年,順豐控股對商業板塊進行了剝離。

目前,嘿客大都已轉型為順豐優選。新京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其門店商品較同面積大小的超市幾乎少一半,在記者停留觀察十餘分鐘內,未見顧客上門。順豐優選方面則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實施委託管理的店鋪已經是一個盈利的模式。

商業板塊“銜枚疾行”,上市前轉讓給王衛

王衛順豐版圖曾在商業板塊中疾進。早在2010年8月,順豐“E商圈”開始運營,

2011年在深圳佈局便利店業務。2012年6月1日,“順豐優選”正式上線。2014年5月18日,順豐嘿客正式在全國開業。

不過根據順豐控股借殼上市方案,其商業板塊急速擴張勢頭已在2015年戛然而止——2015年9月30日,順豐控股將順豐電商、順豐商業100%股權分別以人民幣1元轉讓給大股東明德控股持股76%的順豐控股集團商貿有限公司。

順豐控股對順豐電商和順豐商業的剝離,大有甩包袱的意味。順豐控股上市方案顯示,

“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自2013年至2015年前9月虧損分別是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相加虧損16.06億元,而剝離價格也非常低。對於虧損的原因,報告中稱“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截至2016年6月30日,順豐商業共擁有門店1566個,覆蓋全國44個業務區。

通過股權轉讓,順豐商業和順豐電商成為順豐控股集團商貿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而順豐控股集團商貿有限公司,

則受王衛控制。

在O2O創業盛行的2014年,全國518家嘿客店同時開業的消息佔據了5月18日所有互聯網行業的頭條,順豐攜著與“駭客”同音的“嘿客”,涉足“便利店”電商。在它之前,京東已與唐久合作涉足這個領域。

有報導稱,順豐當時到處找門店,門店位置不合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同時,嘿客的上線,沿襲了王衛的低調作風:不做廣告、沒有宣發。

早期的嘿客,是以解決社區物流終端最後一公里而出現的,

同時,為分攤租金成本,店內展示商品,引導顧客到線上下單消費——在此之前的2012年6月,“順豐優選”已正式上線。

順豐控股上市方案對這一模式解釋稱,順豐優選負責線上銷售,客人通過掃二維碼下單;很多時候不能現場取貨。這難以提供便利店要求的便利性。

線下線上統一下名稱的順豐優選店現狀如何?

西花市南裡東區的順豐優選門店約30平方米,記者發現,店內商品數量較同面積大小的超市幾乎少一半。店員介紹,許多商品沒有在店內進行陳列,可在順豐優選官網上進行購買。

在記者停留的10餘分鐘時間,西花市南裡東區的順豐優選門店沒有顧客上門。同樣的情況出現在金魚池中街的順豐優選門店,記者在店外停留觀察的十餘分鐘內,無人上門光顧。

在陳立平看來,零售行業與快遞行業迥異,在7-11這類便利店增加一個自提點非常容易,但要把自提點改造成一個便利店,太難了。

“像‘7-11’100平方米的面積,大概有3500種到3700種商品,涵蓋生活中大部分即時需求。便利店要做到多品種少量,要求經營能力和水準非常高,做起來不是那麼簡單。對技術、系統、人的要求非常高,平臺也要有高度的靈活性與專業性。”陳立平稱。

線下門店陳列商品為何較少?宋馨解釋說,一是由於店面面積限制,呈現肯定沒有線上豐富,店均商品數在500種左右;第二是順豐優選線下門店並不是大的商超,而是定位于社區便利店,滿足社區用戶一日三餐所需即可,品類沒有必要特別多。據宋馨介紹,順豐優選將定位在以生鮮為主的食品便利店。

順豐優選放開加盟,履約保證金或已收1.8億

據悉去年9月以來,順豐優選已放開加盟,開始招募創業者。

新京報記者從順豐商業門店獲取的招商手冊顯示,順豐優選門店有兩種形態,現有門店採取的是公司提供店面,由適合的受託者經營;對於新開門店,其要求申請者提供60至80平方米為主的店面,或委託公司進行選址並投資。

無論上述哪一種模式,創業者承擔店租和人工費用,順豐優選承擔門店的裝修和商品供應,創業者需要交納30萬元的履約保證金,無違約情況下合同期滿可全額返還。

收益分成方面,順豐優選實體店的收入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商品銷售分成收入,按雙方約定收入進行分成,另一塊是自快遞自寄自取收入,根據收派件數量按單價計算。

招商手冊顯示,沒有實體店經營管理經驗可以申請加盟,公司除了提供理論課程和實操訓練,還在店鋪交接後持續進行扶持,但並不能進行兼職加入,“唯有全身心投入經營,才能洞悉消費者需求和掌握店鋪運營狀況。”順豐優選稱。

宋馨說,從去年9月份實行委託管理,到現在大約有600家店鋪已經委託出去。以30萬計算,600家店鋪履約保證金一項已達1.8億。

有業內人士曾對此次順豐調整的原因稱,順豐開始招募創業者開店,並不一定只是開店這麼簡單,實際上是看中了社區店面的未來發展優勢。

不過,該人士也表示,社區商業整體的消費量在商業消費中占比還小,仍有個培育過程,需要一定週期,這對所有企業都是一個考驗。

“這兩年線下零售,包括大型的商超和百貨都在走下坡路,但線下零售有一個突破口是便利店,像7-11便利店、全食等在北京的擴張速度非常快,這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宋馨說。

對於從嘿客演化而來的順豐優選,盈利如何,宋馨表示,委託管理已經是一個盈利的模式,首先有一筆保證金,其次店鋪日常運營是委託店主來承擔,此外現在商品毛利率都控制得比較高。

與線下門店對應的線上平臺順豐優選,新京報記者通過與天貓、京東和1號店進行網站流量對比發現,其與天貓、京東和1號店均不在一個量級。

網站流量查詢工具Alexa顯示,天貓、京東、1號店和順豐優選,近三月日均UV分別為1.499億、6640萬、39.68萬、3.2萬,同期日均PV分別為5.16億、4.08億、305萬、41.6萬。換言之,順豐優選近三月日均UV不足1號店的十分之一,日均PV不足1號店的七分之一。

不過在順豐優選方面看來,其線上平臺競爭對手不是1號店,而是中糧旗下的我買網,“1號店更像一個超市”。新京報記者查詢到我買網近三月日均UV、PV分別為8.96萬、43萬,均高於順豐優選。

店內商品數量較同面積大小的超市幾乎少一半。店員介紹,許多商品沒有在店內進行陳列,可在順豐優選官網上進行購買。

在記者停留的10餘分鐘時間,西花市南裡東區的順豐優選門店沒有顧客上門。同樣的情況出現在金魚池中街的順豐優選門店,記者在店外停留觀察的十餘分鐘內,無人上門光顧。

在陳立平看來,零售行業與快遞行業迥異,在7-11這類便利店增加一個自提點非常容易,但要把自提點改造成一個便利店,太難了。

“像‘7-11’100平方米的面積,大概有3500種到3700種商品,涵蓋生活中大部分即時需求。便利店要做到多品種少量,要求經營能力和水準非常高,做起來不是那麼簡單。對技術、系統、人的要求非常高,平臺也要有高度的靈活性與專業性。”陳立平稱。

線下門店陳列商品為何較少?宋馨解釋說,一是由於店面面積限制,呈現肯定沒有線上豐富,店均商品數在500種左右;第二是順豐優選線下門店並不是大的商超,而是定位于社區便利店,滿足社區用戶一日三餐所需即可,品類沒有必要特別多。據宋馨介紹,順豐優選將定位在以生鮮為主的食品便利店。

順豐優選放開加盟,履約保證金或已收1.8億

據悉去年9月以來,順豐優選已放開加盟,開始招募創業者。

新京報記者從順豐商業門店獲取的招商手冊顯示,順豐優選門店有兩種形態,現有門店採取的是公司提供店面,由適合的受託者經營;對於新開門店,其要求申請者提供60至80平方米為主的店面,或委託公司進行選址並投資。

無論上述哪一種模式,創業者承擔店租和人工費用,順豐優選承擔門店的裝修和商品供應,創業者需要交納30萬元的履約保證金,無違約情況下合同期滿可全額返還。

收益分成方面,順豐優選實體店的收入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商品銷售分成收入,按雙方約定收入進行分成,另一塊是自快遞自寄自取收入,根據收派件數量按單價計算。

招商手冊顯示,沒有實體店經營管理經驗可以申請加盟,公司除了提供理論課程和實操訓練,還在店鋪交接後持續進行扶持,但並不能進行兼職加入,“唯有全身心投入經營,才能洞悉消費者需求和掌握店鋪運營狀況。”順豐優選稱。

宋馨說,從去年9月份實行委託管理,到現在大約有600家店鋪已經委託出去。以30萬計算,600家店鋪履約保證金一項已達1.8億。

有業內人士曾對此次順豐調整的原因稱,順豐開始招募創業者開店,並不一定只是開店這麼簡單,實際上是看中了社區店面的未來發展優勢。

不過,該人士也表示,社區商業整體的消費量在商業消費中占比還小,仍有個培育過程,需要一定週期,這對所有企業都是一個考驗。

“這兩年線下零售,包括大型的商超和百貨都在走下坡路,但線下零售有一個突破口是便利店,像7-11便利店、全食等在北京的擴張速度非常快,這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宋馨說。

對於從嘿客演化而來的順豐優選,盈利如何,宋馨表示,委託管理已經是一個盈利的模式,首先有一筆保證金,其次店鋪日常運營是委託店主來承擔,此外現在商品毛利率都控制得比較高。

與線下門店對應的線上平臺順豐優選,新京報記者通過與天貓、京東和1號店進行網站流量對比發現,其與天貓、京東和1號店均不在一個量級。

網站流量查詢工具Alexa顯示,天貓、京東、1號店和順豐優選,近三月日均UV分別為1.499億、6640萬、39.68萬、3.2萬,同期日均PV分別為5.16億、4.08億、305萬、41.6萬。換言之,順豐優選近三月日均UV不足1號店的十分之一,日均PV不足1號店的七分之一。

不過在順豐優選方面看來,其線上平臺競爭對手不是1號店,而是中糧旗下的我買網,“1號店更像一個超市”。新京報記者查詢到我買網近三月日均UV、PV分別為8.96萬、43萬,均高於順豐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