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醫人物志|第20期:李東垣——醫學繼承與創新的楷模

宋濂在《元史•李杲傳》中記載:“李東垣,字明之,鎮人也,

世以貲雄鄉里。杲幼歲好醫藥,時易人張元索以醫名燕趙間,杲捐千金從之學,不數年,盡傳其業。家既富厚,無事於技,操有餘以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士大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渴也。其學於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

李東垣家資雄厚,自幼敏達,少年時先後拜舅父王若虛和馮叔獻為師,學習《論語》《盂子》《春秋》等儒家經典著作。其後,又拜范仲淹之後、東平正一宮的范煉為師,

至二十二歲,已成為知名儒生,以廣交名士而聞名鄉里,文學家元好問就是他的摯友之一。李東垣“忠信篤敬,慎交遊,與人相接無戲言”,自尊自愛,雖有萬貫家資,卻很少外出交遊,從不涉足聲色遊樂場所。—些富家子弟對他的高尚品格頗為嫉妒,曾設下圈套,請李東垣赴宴,席間指使輕浮女子挑逗他,李東垣為之大怒,痛斥他們並把被拉扯的外衣當場脫下燒掉,
憤然離去。

李東垣早年並未有學醫的打算,但是人生總有一些變故,讓人無法預料。在李東垣剛剛20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罹患重病,家中舉鉅資邀數位當地名醫前來診治。但是這些所謂的名醫並沒有真才實學,他們連李東垣母親的病情都判斷不清楚,

有的說是傷寒,有的說是熱病,各自施治又不相同,最終治療無效。直到母親去世,也沒弄清楚究竟是什麼疾病。

李東垣非常孝順,據《醫學發明·序》所說:“值母王氏遘疾。公待,色不滿容,夜不解衣,遂厚禮求。”母親的去世對李東垣的打擊極大,痛悼不知醫而失其親,極為自責。古人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從此李東垣立志學習醫學:“若遇良醫,當力學以志吾過。”

李東垣聽聞張元素先生在燕趙(今河北、山西)一帶很有名望,便攜重金前往易州,拜師學醫。張元素因治好劉完素之傷寒病名聲大振。李東垣儒學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數年,不但盡得張元素先生所學,且其成就遠在其師之上。

李東垣學成之後,仍以儒家自居,並未以醫生為職業,偶有醫療活動,不過僅限於朋友病情危重之時,不得己而為之。

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脾胃內傷最為常見,造成脾胃內傷的主要原因有飲食不節、勞逸過度,以及精神刺激等。另外,脾胃屬上居中,與其他四髒關係密切,不論哪髒受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解決。李東垣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強調運用辨證淪治的原則,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李東垣還注重養生,曾寫“遠欲”和“省言箴”以自勉,提出“安於淡薄,少思寡欲,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

李東垣還是醫學教育家,在其弟子中,以王好古和羅天益最有名氣。王好古最初學于張元素,後又以李東垣為師,在李東垣啟發下創立了“陰證論”。李東垣對於學術傳承非常重視,他在返鄉之後一直著力尋找學術繼承人,聽朋友介紹,羅天益性行敦樸、有志於學,在見到羅天益後,首先就問:“汝來學覓錢醫乎?學傳道醫乎?”謙甫答口:“亦傳道耳。”於是李東垣欣然收其為徒,並供給其飲食日用,對羅天益寄予厚望。

西元1251年農曆2月25日,李東垣以72歲之齡病逝。臨終前,李東垣把羅天益叫到身邊,把一生所寫的書稿整理分類放在桌上,鄭重地說:我把這些書稿交給你,並不是為了李東垣,也不是為了羅天益,而是為後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推廣傳播。由此不難看出一個偉大醫學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羅天益不負重托,在脾胃內傷病分類及臨床應用等方面,豐富和傳承了李東垣的脾胃學說,並且在任太醫期間,先整理出版了《蘭室秘藏 》 ,之後又以此為基礎,將李東垣的部分文稿和臨床案例等資料補入,整理為《東垣試效方》。

李東垣生活于南宋與金、元對峙的混戰時期。戰亂又導致和加重了饑荒與瘟疫,僅1213至1362年之間,就出現疫情達15次之多,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李東垣歷經上述戰亂,在被圍困和逃難過程中,懸壺為醫,仁心濟世,得到了充分的臨床實踐,為其醫學學術觀點的提出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礎。他由仕途轉而從醫,就是因為在泰和二年(1202)年僅22歲時治療大頭天行頗有成效,堅定了業醫之心,又遭逢1232年汴京大疫,為救百姓于危亡而專事從醫。

中醫學的重大發展,多是與疫病的刺激直接相關的。疫病的流行是劉完素提倡火熱論和李東垣宣導脾胃論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了社會需求之後,不會必然產生學術理論和醫療實踐上的飛躍,如何產生這種發展,更多仍要看醫學家的努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醫之門戶分于金元。”劉完素宣導的河間學派和張元素創立的易水學派為我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影響最大的兩大學派。李東垣為易水學派的中流砥柱,他學醫于張元素但對後世的影響在張元素之上。同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雖為河間學派弟子,但其學說也受到了李東垣學說影響。明代以後,薛己、龔廷賢、龔居中、張介賓、李中梓、葉天士、張志聰等醫家都曾研習和發展李東垣學說。李東垣學說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他也作為一名偉大的醫學家而名垂史冊。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並未以醫生為職業,偶有醫療活動,不過僅限於朋友病情危重之時,不得己而為之。

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認為脾胃內傷最為常見,造成脾胃內傷的主要原因有飲食不節、勞逸過度,以及精神刺激等。另外,脾胃屬上居中,與其他四髒關係密切,不論哪髒受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解決。李東垣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強調運用辨證淪治的原則,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李東垣還注重養生,曾寫“遠欲”和“省言箴”以自勉,提出“安於淡薄,少思寡欲,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

李東垣還是醫學教育家,在其弟子中,以王好古和羅天益最有名氣。王好古最初學于張元素,後又以李東垣為師,在李東垣啟發下創立了“陰證論”。李東垣對於學術傳承非常重視,他在返鄉之後一直著力尋找學術繼承人,聽朋友介紹,羅天益性行敦樸、有志於學,在見到羅天益後,首先就問:“汝來學覓錢醫乎?學傳道醫乎?”謙甫答口:“亦傳道耳。”於是李東垣欣然收其為徒,並供給其飲食日用,對羅天益寄予厚望。

西元1251年農曆2月25日,李東垣以72歲之齡病逝。臨終前,李東垣把羅天益叫到身邊,把一生所寫的書稿整理分類放在桌上,鄭重地說:我把這些書稿交給你,並不是為了李東垣,也不是為了羅天益,而是為後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推廣傳播。由此不難看出一個偉大醫學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羅天益不負重托,在脾胃內傷病分類及臨床應用等方面,豐富和傳承了李東垣的脾胃學說,並且在任太醫期間,先整理出版了《蘭室秘藏 》 ,之後又以此為基礎,將李東垣的部分文稿和臨床案例等資料補入,整理為《東垣試效方》。

李東垣生活于南宋與金、元對峙的混戰時期。戰亂又導致和加重了饑荒與瘟疫,僅1213至1362年之間,就出現疫情達15次之多,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李東垣歷經上述戰亂,在被圍困和逃難過程中,懸壺為醫,仁心濟世,得到了充分的臨床實踐,為其醫學學術觀點的提出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礎。他由仕途轉而從醫,就是因為在泰和二年(1202)年僅22歲時治療大頭天行頗有成效,堅定了業醫之心,又遭逢1232年汴京大疫,為救百姓于危亡而專事從醫。

中醫學的重大發展,多是與疫病的刺激直接相關的。疫病的流行是劉完素提倡火熱論和李東垣宣導脾胃論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了社會需求之後,不會必然產生學術理論和醫療實踐上的飛躍,如何產生這種發展,更多仍要看醫學家的努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醫之門戶分于金元。”劉完素宣導的河間學派和張元素創立的易水學派為我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影響最大的兩大學派。李東垣為易水學派的中流砥柱,他學醫于張元素但對後世的影響在張元素之上。同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雖為河間學派弟子,但其學說也受到了李東垣學說影響。明代以後,薛己、龔廷賢、龔居中、張介賓、李中梓、葉天士、張志聰等醫家都曾研習和發展李東垣學說。李東垣學說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他也作為一名偉大的醫學家而名垂史冊。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