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雅昌專欄」彭德:終南山造就的藝術家樊洲

當代藝術批評家彭德

歷時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

批評家彭德新書《西安當代藝術》近日正式出版。這本書的完成,宣告了第一本梳理西安當代藝術的書籍誕生,為外界瞭解西安當代藝術提供了文獻參考資料。《西安當代藝術》不是人們期待的客觀的西安當代藝術全史,只是一部簡略的評論集或索引。

樊洲

樊洲是終南山造就的藝術家。

樊洲築室終南山,看山讀山畫山,尋找獨特的表現方式。他的畫風同老長安畫派和新長安畫派名家相比,大不相同。以代表作而論,趙望雲是寫生山水,石魯是性情山水,何海霞是結構山水,羅平安是符號山水,崔振寬是解構式山水,陳國勇是心象山水。樊洲的山水畫分三型,都具有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書寫山水,三是樂律山水。其中,

寓意山水和以行書筆法入畫的山水畫,具有明顯的中國意味,同傳統山水畫保持著文脈上的聯繫而又不同于傳統文人畫。以樂律入畫的山水畫,既體現出文脈又超越了文脈,使得不懂中國文化的歐美畫家面對他的這批作品,也一看就懂,沒有障礙。樊洲的樂律山水,用波浪狀的行雲流水描構成畫面,最為批評界看好。

2012年春節,偶然的機緣,中國文化部有關人士在巴黎中國藝術中心為樊洲舉辦展覽,

成為首次展示中國現代藝術的個人特展。展覽期間,樊洲通過講座介紹中國山水畫源流,反響出乎他的預料。法國同行對不曾深究的中國藝術思想表現出濃厚興趣,認為樊洲不僅是藝術家,也是哲學家。皮爾·卡丹特地設宴款待,稱讚樊洲是天才藝術家,很現代,比美國波洛克的線條更有內涵及韻味。莫内藝術館館長邀請他到該館舉辦個展,
十位法蘭西院士表示想來樊洲畫館舉辦他的研討會。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易夫·米勒岡認為樊洲的線條很優雅,能感覺到畫家內心的純淨,作品洋溢著與大自然的和諧,有巴赫的靜謐,也有喜多郎的空靈。

樊洲作品

樊洲與終南山結緣,始於1992年。

那一年春節剛過,38歲的樊洲以西安畫院畫家的身份,被指派到終南山參加社教,從此他的藝術不再與這座山脈分離。當時他住的茅屋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太乙湖畔。太乙湖別名天池,是整個終南山脈最大的天然湖泊,唐代名叫古龍湫,湖邊聳立著太乙峰。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寫的正是這座山。當年他住在湖邊,湖水冰凍,萬籟俱寂,茅屋四壁透風。即便他發出獅子般的吼聲,也無人響應,這種靜謐的環境,有助於山水畫家的冥想和創作。領略大山之魂,樊洲認為體驗比寫生重要。他歷時六年,徒步在終南山脈獨行,穿越了將近五十道山谷。九年後,樊洲在太乙峰下營造“樊洲中國畫館”,成為這個國家地質公園一處隱秘的景觀。

樊洲畫館,東臨古龍湫,西靠太乙峰,南望五臺山,北接十八盤。十八盤有險峰數座,瀑布高掛,樊洲認為是范寬當年隱居的地方,《溪山行旅圖》的原型。五臺山又名南五台,終南山脈著名的佛教聖地。古龍湫這個天池是古代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深邃的湖水或平如明鏡,或波光如織,風雨晴晦,無不動人,最能消解胸中壘塊。太乙峰絕壁如削,氣勢豪放。山既高,又有太乙仙人,山仙同體、山海遙感的景象陶冶著樊洲的情操。樊洲強調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與終南山對話,成為他的日常課題。樊洲認為在這個環境,如果藝術境界不能長足提升,辜負了大自然的一番厚意。樊洲寫道:

太乙山崩兮,養我素心。天池瀲灩兮,鑒吾慧靈。

劍舞山巔兮,真氣激蕩。琴鳴谿澗兮,天音涓流。

抒天地之心兮,發乎毫端。招山水之魂兮,潑墨素絹。

煙雲供養兮,神會終南。

樊洲作品

樊洲隱居終南山十幾年,一派仙氣,同水土有關。城市自來水在夏天過夜後就不宜再喝,可是山裡的泉水儲存一年也不會變質。樊洲用山泉磨墨,每次作畫剩餘的墨汁,積攢數年,墨色日益濃厚醇正,在畫面呈現的厚重感,任何新墨汁都無法企及。

樊洲愛詩賦,擅長書法,傾心古琴和武功。國內武術高手和古琴大家,曾多次在樊洲畫館長駐,交流技藝。樊洲以詩入畫,以書入畫,以樂成畫,移植太極拳的力量與含蓄於筆下,都離不開蘊藏人文內涵的終南山。

樊洲的藝術,引起了當代藝術批評界的關注。多位批評家著文評論過他的為人、他的畫館和他的藝術。朱青生寫道:

禮令石著《終南畫隱》一書,摘錄了當代藝術批評家和策展人對樊洲藝術的評價:

終南山既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又是一個文化的想像。中國繪畫之所以可以通過一脈相承的方式來完成最高境界,得自於兩種途徑,皆與終南山相接。(朱青生)

樊洲真正做到了“招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他的作品完全擺脫了傳統山水畫的定式和符號,真正做到了大氣盤旋、直呈自然生命的至高境界。(賈方舟)

樊洲以“道”“氣”為源,以音律入畫,發現了曲線交織的畫法,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內在律動,非常鮮明地表達出多年來他對山水畫圖式的出色的理解。(李小山)

沒有對傳統山水畫程式的熟練掌握,沒有對自然的切身感受與提煉,沒有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他絕然達不到如此高超的藝術境界。(魯虹)

把“澄懷觀道”從虛靜提升到樂的境界。從求美到求善,從處心積慮到隨心所欲,再從隨心所欲到不逾矩,樊洲的畫讓人耳目一新,卻又從未怪誕不經。(張渝)

“落筆無古人,興酣欺造化”,如今的樊洲深悟此言的真諦。(陳孝信)

從崇尚自然、敬畏天地和化無機為有生的意義上說,他的藝術態度和藝術取向是當代的。超越傳統,走出自己的筆墨表現道路,其藝術語言和形式也是當代的。(高嶺)

樊洲重視傳統卻不泥古。他把終南山抽象到了線條的韻律之中,墨色沉靜。樊洲的畫一看就是他的,沒有任何人的影子,這太難了。(賈廷峰)

樊洲作品

隱居山林的畫家,致命問題在於孤陋寡聞而導致精神萎縮。樊洲畫館有網路可知天下大事,有公路可會八方來客,大約不致于蛻變為農耕時代與世隔絕的隱者。樊洲人好人緣廣,僧道隱士、山民與達人、學子與名士、富豪與官員、傳統主義者和當代藝術家,他都保持了接納的態度,如同終南山能容人蓄物。二十年間,樊洲的現代山水畫,在終南山的懷抱中和當代文化的薰陶下,兩種全然不同的資訊影響著他的畫風。當代資訊使他的視野變得開闊,終南山的沉穩使他藝術變得寧靜,青年時代張揚的作風也漸漸在消褪。樊洲身處名山,交往比較被動,友人多為深受儒釋道薰陶的名流,當代學者往往只是偶然溝通,兩種力量很難形成平衡,潛移默化中仍然容易導致資訊傾斜和藝術觀的滯後。這不僅是樊洲需要警惕的問題,也幾乎是整個西安國畫界面臨的問題。十多年來,他們在市場行情不斷抬升之時,養尊處優,藝術思想和藝術面貌會不知不覺地走向凝固。

隱於名山、同外界若即若離的樊洲,還不算真正的隱士。不過相對于都市畫家,他的處世狀態明顯的自主和獨立。這種生存狀態容易成全沒有泯滅使命感的藝術家的夢想。樊洲至今身強體壯,心態不老,不熱衷名利,名利場的捷徑從宋代起隨著國都的遷徙也脫離了終南山。面對樊洲,你會感受到一種世外桃源的氣息。樊洲刻畫的是終南山的魂魄,終南山也將會銘刻這位現代山水畫的探索者。

(注:文章題目為編者自加)

作者簡介:

彭德,1946年生,西安美術學院教授。1985-1987年主編《美術思潮》。1990年出版《視覺革命》。1994年主編《美術文獻》。1998年出版《中華文化通志·美術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更名《中國美術史》)。2000年調西安美院。2001年出版《走出冷宮的雅藝術》。2002年,出版《中式批評》,主持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2006年策劃“當代美術批評模式探討會”。2008年出版專著《中華五色》。2010-12年策劃“終南雅集”。2012年,主持第六屆中國批評家年會。2015年出版《彭德自選集》。主要論文有《藝術進化論》、《圖載論》、《修史與批評八問》、《六法考》、《老態美與病態美》等。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

也無人響應,這種靜謐的環境,有助於山水畫家的冥想和創作。領略大山之魂,樊洲認為體驗比寫生重要。他歷時六年,徒步在終南山脈獨行,穿越了將近五十道山谷。九年後,樊洲在太乙峰下營造“樊洲中國畫館”,成為這個國家地質公園一處隱秘的景觀。

樊洲畫館,東臨古龍湫,西靠太乙峰,南望五臺山,北接十八盤。十八盤有險峰數座,瀑布高掛,樊洲認為是范寬當年隱居的地方,《溪山行旅圖》的原型。五臺山又名南五台,終南山脈著名的佛教聖地。古龍湫這個天池是古代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深邃的湖水或平如明鏡,或波光如織,風雨晴晦,無不動人,最能消解胸中壘塊。太乙峰絕壁如削,氣勢豪放。山既高,又有太乙仙人,山仙同體、山海遙感的景象陶冶著樊洲的情操。樊洲強調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與終南山對話,成為他的日常課題。樊洲認為在這個環境,如果藝術境界不能長足提升,辜負了大自然的一番厚意。樊洲寫道:

太乙山崩兮,養我素心。天池瀲灩兮,鑒吾慧靈。

劍舞山巔兮,真氣激蕩。琴鳴谿澗兮,天音涓流。

抒天地之心兮,發乎毫端。招山水之魂兮,潑墨素絹。

煙雲供養兮,神會終南。

樊洲作品

樊洲隱居終南山十幾年,一派仙氣,同水土有關。城市自來水在夏天過夜後就不宜再喝,可是山裡的泉水儲存一年也不會變質。樊洲用山泉磨墨,每次作畫剩餘的墨汁,積攢數年,墨色日益濃厚醇正,在畫面呈現的厚重感,任何新墨汁都無法企及。

樊洲愛詩賦,擅長書法,傾心古琴和武功。國內武術高手和古琴大家,曾多次在樊洲畫館長駐,交流技藝。樊洲以詩入畫,以書入畫,以樂成畫,移植太極拳的力量與含蓄於筆下,都離不開蘊藏人文內涵的終南山。

樊洲的藝術,引起了當代藝術批評界的關注。多位批評家著文評論過他的為人、他的畫館和他的藝術。朱青生寫道:

禮令石著《終南畫隱》一書,摘錄了當代藝術批評家和策展人對樊洲藝術的評價:

終南山既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又是一個文化的想像。中國繪畫之所以可以通過一脈相承的方式來完成最高境界,得自於兩種途徑,皆與終南山相接。(朱青生)

樊洲真正做到了“招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他的作品完全擺脫了傳統山水畫的定式和符號,真正做到了大氣盤旋、直呈自然生命的至高境界。(賈方舟)

樊洲以“道”“氣”為源,以音律入畫,發現了曲線交織的畫法,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內在律動,非常鮮明地表達出多年來他對山水畫圖式的出色的理解。(李小山)

沒有對傳統山水畫程式的熟練掌握,沒有對自然的切身感受與提煉,沒有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他絕然達不到如此高超的藝術境界。(魯虹)

把“澄懷觀道”從虛靜提升到樂的境界。從求美到求善,從處心積慮到隨心所欲,再從隨心所欲到不逾矩,樊洲的畫讓人耳目一新,卻又從未怪誕不經。(張渝)

“落筆無古人,興酣欺造化”,如今的樊洲深悟此言的真諦。(陳孝信)

從崇尚自然、敬畏天地和化無機為有生的意義上說,他的藝術態度和藝術取向是當代的。超越傳統,走出自己的筆墨表現道路,其藝術語言和形式也是當代的。(高嶺)

樊洲重視傳統卻不泥古。他把終南山抽象到了線條的韻律之中,墨色沉靜。樊洲的畫一看就是他的,沒有任何人的影子,這太難了。(賈廷峰)

樊洲作品

隱居山林的畫家,致命問題在於孤陋寡聞而導致精神萎縮。樊洲畫館有網路可知天下大事,有公路可會八方來客,大約不致于蛻變為農耕時代與世隔絕的隱者。樊洲人好人緣廣,僧道隱士、山民與達人、學子與名士、富豪與官員、傳統主義者和當代藝術家,他都保持了接納的態度,如同終南山能容人蓄物。二十年間,樊洲的現代山水畫,在終南山的懷抱中和當代文化的薰陶下,兩種全然不同的資訊影響著他的畫風。當代資訊使他的視野變得開闊,終南山的沉穩使他藝術變得寧靜,青年時代張揚的作風也漸漸在消褪。樊洲身處名山,交往比較被動,友人多為深受儒釋道薰陶的名流,當代學者往往只是偶然溝通,兩種力量很難形成平衡,潛移默化中仍然容易導致資訊傾斜和藝術觀的滯後。這不僅是樊洲需要警惕的問題,也幾乎是整個西安國畫界面臨的問題。十多年來,他們在市場行情不斷抬升之時,養尊處優,藝術思想和藝術面貌會不知不覺地走向凝固。

隱於名山、同外界若即若離的樊洲,還不算真正的隱士。不過相對于都市畫家,他的處世狀態明顯的自主和獨立。這種生存狀態容易成全沒有泯滅使命感的藝術家的夢想。樊洲至今身強體壯,心態不老,不熱衷名利,名利場的捷徑從宋代起隨著國都的遷徙也脫離了終南山。面對樊洲,你會感受到一種世外桃源的氣息。樊洲刻畫的是終南山的魂魄,終南山也將會銘刻這位現代山水畫的探索者。

(注:文章題目為編者自加)

作者簡介:

彭德,1946年生,西安美術學院教授。1985-1987年主編《美術思潮》。1990年出版《視覺革命》。1994年主編《美術文獻》。1998年出版《中華文化通志·美術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更名《中國美術史》)。2000年調西安美院。2001年出版《走出冷宮的雅藝術》。2002年,出版《中式批評》,主持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2006年策劃“當代美術批評模式探討會”。2008年出版專著《中華五色》。2010-12年策劃“終南雅集”。2012年,主持第六屆中國批評家年會。2015年出版《彭德自選集》。主要論文有《藝術進化論》、《圖載論》、《修史與批評八問》、《六法考》、《老態美與病態美》等。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