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價值分析之宏觀經濟學(18)——匯率的變化過程

在有關匯率的宏觀經濟學中,學者們通常使用兩種方法,即國際收支法和資產法。前者認為,匯率是國家之間商品與服務貿易的結果,因而,匯率的調整使得商品貿易趨於平衡。

而後者認為商品和服務的調整太慢,不能夠及時反映,匯率調整使得國際金融資產交易趨於平衡。

1 國際收支法

國際收支表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內容:經常專案和資本專案,涉及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禁☆交易直接記入經常專案,而資本專案記錄的是所有資產的國際買賣交易。

在國際收支法中,國際貿易決定了匯率,因為外幣的需求取決於國內對國外商品的需求,而外幣的供給則取決於國外對國內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那麼二者之間的交點,決定了匯率(如圖所示):

如圖,匯率在S*處達到均衡狀態。如果匯率大於S*(Sh),則表明,此時國際收支為順差,反之則為逆差(Sl)。

總結下來就是:進口增加(減少)會增加(減少)對進口國貨幣的需求,

出口增加(減少)會增加(減少)進口國貨幣的供給,如果供給大於需求,則外幣貶值,如果供給小於需求,則外幣升值。

在影響一個國家進出口的因素中,通貨膨脹率和實際國民收入是兩個主要原因。比方說,如果一個國家正在遭受通貨膨脹,那麼價格會上漲,如果在給定總產出水準的情況下,貨幣供給增加,短期內匯率上升,但是長期來看,匯率上升會刺激出口,增加產出,從而增加貨幣需求,

匯率會降低。但是仍然比初始階段的匯率要高,所以,不難看出,匯率與通貨膨脹是正相關的。

實際國民收入的增加會促進國內消費,增加進口,從而對國外貨幣的需求增加,匯率上升,另一方面,外國居民的實際收入增加也會促進外國消費,從而增加外國進口,增加本國出口,從而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匯率下降。

2 資產法

假設本國貨幣供給增加,則貨幣貶值,所以價格上升,

與此同時,由於供給增加,本國利率降低,根據無套期保值的利率平價理論,實際匯率上升,本幣貶值。

事實上,貨幣供給的增加對商品以及金融市場的影響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二者是相互關聯的。不過,金融市場的反映的確要比商品市場來的更快,商品市場的滯後性決定了匯率的變動不會是一騎絕塵的。

當貨幣供給增加的時候,其基本過程可以通過下圖來反映:

貨幣供給是突然的,變化的速度很快,甚至別人還沒有預計到,但是這種變化快速地在金融市場上得到反映,比如說利率快速降低,匯率在突然上升,但是,在隨後的過程中,利率慢慢 回升,匯率也慢慢下降,而一般物價水準的上漲要相對慢很多,也平穩的多。

3 匯率決定的基本問題

不管是從國際收支還是從資產的角度來看,決定匯率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供需的變化,但是這種供需的變化不僅僅是金融市場,也不僅僅是實體市場,而是二者之間的混合體。

比較直接的金融市場中匯率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未來匯率的預期,而這種對未來的預期是不僅建立在國際貿易未來走勢的基礎上,也是建立在每個投資者對投資的觀念上。同時,由於預期的不確定性(既有可能誇大,也有可能低估,很少可以十分準確),即期匯率只能夠反映未來的預期,而預期通常並不準確,即使是準確的,短期內也有很大的套利空間,所以,匯率的變化過程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人在變,而且人很善變。

但是實際最終的匯率走勢還是由國際間的貿易所決定的。因為外匯終究還是要作用到交易中來,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那麼匯率是多少有什麼關係,因此,決定性因素還是國際貿易的走勢。

只要能夠牢牢抓住供需的問題,理解匯率不是什麼難事。

3 匯率決定的基本問題

不管是從國際收支還是從資產的角度來看,決定匯率變化的直接原因是供需的變化,但是這種供需的變化不僅僅是金融市場,也不僅僅是實體市場,而是二者之間的混合體。

比較直接的金融市場中匯率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未來匯率的預期,而這種對未來的預期是不僅建立在國際貿易未來走勢的基礎上,也是建立在每個投資者對投資的觀念上。同時,由於預期的不確定性(既有可能誇大,也有可能低估,很少可以十分準確),即期匯率只能夠反映未來的預期,而預期通常並不準確,即使是準確的,短期內也有很大的套利空間,所以,匯率的變化過程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人在變,而且人很善變。

但是實際最終的匯率走勢還是由國際間的貿易所決定的。因為外匯終究還是要作用到交易中來,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那麼匯率是多少有什麼關係,因此,決定性因素還是國際貿易的走勢。

只要能夠牢牢抓住供需的問題,理解匯率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