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

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中,不論你是努力適應,還是消極反抗,都是在南轅北轍。

01

好久不見的表妹來了電話,一接通就聽到她略帶哭腔的嗓音:

表姐,我…我被孤立了,我該怎麼辦?

我大吃一驚,又覺得不可思議,像表妹這樣文靜秀氣、從不與人交惡的人都能被孤立?

接下來聽表妹抽抽搭搭地說完事情經過,我才明白原委。

表妹今年剛上大學,長這麼大還是頭一回住宿舍。

偏偏宿舍裡的其他五個人都是愛玩愛鬧的性子,平時遲到早退、蹺課請假、逛街唱K最是熱衷不過。

又喜歡事事拉著表妹一起,是什麼要同進同退不去就是不給面子不合群。

表妹不得已只好一起行動,

其實心裡老大不願意,尤其是在連續幾次因缺勤被扣學分之後。

終於一怒之下鼓起膽子和她們大吵了一架,之後就發現被室友孤立了。

表妹又傷心又惶恐,她不是不想和室友好好相處,只是性格使然不喜熱鬧也不敢蹺課。

沒想到就被室友指責不合群,還遭到了排擠。

聽完表妹的哭訴,我一時無語。

好像無論什麼時候“不合群”三個字一出來,就是妥妥的貶義詞,

就是當事人的錯。

卻忘了問一問這個“群”本身到底是好是壞?對當事人來說又合適還是不合適?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千姿百態、自成風格,我們沒有義務也沒有可能和每個人都融洽相處,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融不進一個群。

一個就喜歡獨自看書的人,不願意成天和朋友出去逛街玩鬧,你能說她不合群?

一個就喜歡水煮魚麻辣小龍蝦的姑娘,幾乎不和朋友去西餐廳吃牛排喝咖啡,

你能說她不合群?

一個30歲了還單身的貴族,不願意和一幫已婚婦女坐下來聊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你能說她不合群?

不,並不是我們不合群,而是這個“群”本身就不合適。

02

我想起我讀大一的時候,宿舍裡一共住了十個人。

差不多一個星期後大家基本熟識了,

就迅速按性格喜好分化成了三個小群體。

除了集體活動,平時基本都是按群行動。

就拿逛街這件事來說,若十個人都有意願,大家可以一起搭車前往。

下車後則不要求繼續聚在一起,可各自按群行動。

逛街結束若有需要則大家一起聚餐,若不願就自行回宿舍,可以說是給予每個人相當的自由。

整體上來看,我們宿舍處於有分有合的狀態,所以基本上沒出過什麼矛盾。

也是因為如此,在大一結束搬宿舍時,我們宿舍經過簡單商量,迅速將三個小群體合併成了兩個小群體。

風平浪靜地搬進了六人間和四人間,而隔壁宿舍就沒有這麼好運了。

為著“我要跟你住”、“我不跟她住”等等原因,整整兩個星期那都是鬧得雞飛狗跳、鬼哭狼嚎。

即便搬進了新宿舍,還有不少人怨聲載道、矛盾叢生。

從換宿舍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找到一個合適的群體,比做一個所謂“合群”的人,重要多了。

總不能說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是因為我們宿舍都是合群的人,而隔壁宿舍都是不合群的人導致的吧。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各自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群體。

這樣,因著性格相似、志趣相投,根本就不會出現被誰強迫或委屈自己來迎合他人的行為。

而即便是在同一個群體裡,我們也沒有要求所有人時時、事事都保持一致。

所謂“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大抵就是這樣的道理。

正因為此,我們才能在一個容納十個女生的小小房間裡;

在輕易就能爆發衝突和矛盾的女生宿舍裡,維持著難得的清淨平和。

03

說到我的大學室友,就不得不再提到一個人:小薑。

初次見面時,小薑留著一頭張揚的金色短髮,身穿肥大的T恤和牛仔褲;

過度中性化的打扮一度讓我在心中腹誹,這是誰家來送妹妹上學的哥哥怎麼這會了還不走。

與裝扮相匹配的是小姜同樣酷帥的性格,下課後基本不回宿舍;

回了宿舍也是一頭紮進電腦中,很少與我們說笑;與父母通電話時1-2個字的回答占了90%的頻率。

這些表現都奠定了小薑在我心中孤僻冷漠不愛交際不合群的形象。

直到有一天在學校音樂樓旁邊的草坪裡,看到小薑和一群人坐在地上彈吉他,我才發現我之前的認知錯得有多離譜。

我以為她孤僻冷漠,但她彈吉他時分明流露出愉悅的表情和爽朗的笑容;

我以為她不愛交際,但她與他們相互討論、共同彈奏,熱烈地交談;

我以為她不合群,但她在人群中如魚得水,隨性自在;

所以你看,所謂合群不合群,原本就是相對的,在宿舍,在我們普通人的觀念裡,她的確是不合群的。

但這是因為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群,也不是適合她的群,所以她大無畏地出離了,她根本就不屑于表演合群。

而在彈吉他的這群人裡面,她自由,快樂,滿足,熱情,這是一個人生活裡最好的狀態了。

而這種狀態,來源於一個合適的群,來源於一群契合的人。

可悲的是,我們中的很多人,做不了小薑,也不敢做小薑。

我們寧願像開篇表妹那樣委屈自己,也不敢背負一個不合群的名聲。

但這正是大部分人都犯了的錯誤,以為合群就該是像水滴融入大海,星辰綴于天空,完美契合,毫無破綻。

殊不知,這樣的合群很快就會將我們變得“泯然眾人矣”。

在我看來,真正的合群應該是像一個精密儀器上的一個小齒輪。

既有自己獨特的轉動方式,又能和其他齒輪完美配合,最終帶動整個儀器正常運轉。

所以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低估自己,而高估群體,合群與不合群,本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當改變自己太過於痛苦時,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一下環境?

所謂山不就我,我去就山。此處不合群,自有合群處嘛。

04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當時只是被馬修老師對孩子們深沉的愛以及故事結尾孩子們令人欣喜的改變而感動。

但現在回憶起來,這不也是一群孩子由不合群向合群的進化史嗎?

馬修老師任職的學校被稱為“水池底部”,意味著幽暗不見陽光。

因為這是一所再教育學校,學生全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我們可以理解為通俗意義上的不合群者。

馬修老師來了之後,震驚于孩子們的唱歌天賦以及所受到的殘暴教育,他為他們成立了合唱團。

隨著合唱團的逐漸成功,孩子們的天使歌喉和純淨心靈也被發掘出來。

他們逐漸懂得了愛和感恩,最終得以回歸主流社會,也就是所謂合群。

合唱團變成一個熔爐,不僅將原本孤立的、散漫的孩子容納到一起;

還將他們身上雜質的、惡意的部分通通煆燒,最終留下生命本源的善良和美好。

如果沒有合唱團這個合適的群體,這些孩子遲早會變得像劇中燒毀學校的孟丹那樣,一生惡毒和卑劣。

我想這個例子應該再深刻不過了,在原本的學校中,校長和老師都冷酷、虛偽,只會用暴力和關禁閉來對待學生。

這樣的一個群體訓練出一群野蠻、冷漠的孩子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馬修老師的合唱團裡,滿溢著善良、寬容、幽默和陽光。

孩子們被感召、被淨化,開始擁有美好的未來,一些孩子長大後甚至成為了優秀的指揮家。

所以你們看到了,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中,不論你是努力適應,還是消極反抗,都是在南轅北轍。

因為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只有身處於一個合適的群體,你所做的一切才開始有意義。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一個合適的群體之於我們,不亞于沃土之於鮮花,子期之于伯牙。

所以,再也不要害怕成為一個不合群的人,大膽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群吧。

比做一個所謂“合群”的人,重要多了。

總不能說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是因為我們宿舍都是合群的人,而隔壁宿舍都是不合群的人導致的吧。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各自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群體。

這樣,因著性格相似、志趣相投,根本就不會出現被誰強迫或委屈自己來迎合他人的行為。

而即便是在同一個群體裡,我們也沒有要求所有人時時、事事都保持一致。

所謂“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大抵就是這樣的道理。

正因為此,我們才能在一個容納十個女生的小小房間裡;

在輕易就能爆發衝突和矛盾的女生宿舍裡,維持著難得的清淨平和。

03

說到我的大學室友,就不得不再提到一個人:小薑。

初次見面時,小薑留著一頭張揚的金色短髮,身穿肥大的T恤和牛仔褲;

過度中性化的打扮一度讓我在心中腹誹,這是誰家來送妹妹上學的哥哥怎麼這會了還不走。

與裝扮相匹配的是小姜同樣酷帥的性格,下課後基本不回宿舍;

回了宿舍也是一頭紮進電腦中,很少與我們說笑;與父母通電話時1-2個字的回答占了90%的頻率。

這些表現都奠定了小薑在我心中孤僻冷漠不愛交際不合群的形象。

直到有一天在學校音樂樓旁邊的草坪裡,看到小薑和一群人坐在地上彈吉他,我才發現我之前的認知錯得有多離譜。

我以為她孤僻冷漠,但她彈吉他時分明流露出愉悅的表情和爽朗的笑容;

我以為她不愛交際,但她與他們相互討論、共同彈奏,熱烈地交談;

我以為她不合群,但她在人群中如魚得水,隨性自在;

所以你看,所謂合群不合群,原本就是相對的,在宿舍,在我們普通人的觀念裡,她的確是不合群的。

但這是因為這並不是她想要的群,也不是適合她的群,所以她大無畏地出離了,她根本就不屑于表演合群。

而在彈吉他的這群人裡面,她自由,快樂,滿足,熱情,這是一個人生活裡最好的狀態了。

而這種狀態,來源於一個合適的群,來源於一群契合的人。

可悲的是,我們中的很多人,做不了小薑,也不敢做小薑。

我們寧願像開篇表妹那樣委屈自己,也不敢背負一個不合群的名聲。

但這正是大部分人都犯了的錯誤,以為合群就該是像水滴融入大海,星辰綴于天空,完美契合,毫無破綻。

殊不知,這樣的合群很快就會將我們變得“泯然眾人矣”。

在我看來,真正的合群應該是像一個精密儀器上的一個小齒輪。

既有自己獨特的轉動方式,又能和其他齒輪完美配合,最終帶動整個儀器正常運轉。

所以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低估自己,而高估群體,合群與不合群,本就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當改變自己太過於痛苦時,為什麼不試著去改變一下環境?

所謂山不就我,我去就山。此處不合群,自有合群處嘛。

04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當時只是被馬修老師對孩子們深沉的愛以及故事結尾孩子們令人欣喜的改變而感動。

但現在回憶起來,這不也是一群孩子由不合群向合群的進化史嗎?

馬修老師任職的學校被稱為“水池底部”,意味著幽暗不見陽光。

因為這是一所再教育學校,學生全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我們可以理解為通俗意義上的不合群者。

馬修老師來了之後,震驚于孩子們的唱歌天賦以及所受到的殘暴教育,他為他們成立了合唱團。

隨著合唱團的逐漸成功,孩子們的天使歌喉和純淨心靈也被發掘出來。

他們逐漸懂得了愛和感恩,最終得以回歸主流社會,也就是所謂合群。

合唱團變成一個熔爐,不僅將原本孤立的、散漫的孩子容納到一起;

還將他們身上雜質的、惡意的部分通通煆燒,最終留下生命本源的善良和美好。

如果沒有合唱團這個合適的群體,這些孩子遲早會變得像劇中燒毀學校的孟丹那樣,一生惡毒和卑劣。

我想這個例子應該再深刻不過了,在原本的學校中,校長和老師都冷酷、虛偽,只會用暴力和關禁閉來對待學生。

這樣的一個群體訓練出一群野蠻、冷漠的孩子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馬修老師的合唱團裡,滿溢著善良、寬容、幽默和陽光。

孩子們被感召、被淨化,開始擁有美好的未來,一些孩子長大後甚至成為了優秀的指揮家。

所以你們看到了,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群體中,不論你是努力適應,還是消極反抗,都是在南轅北轍。

因為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只有身處於一個合適的群體,你所做的一切才開始有意義。

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一個合適的群體之於我們,不亞于沃土之於鮮花,子期之于伯牙。

所以,再也不要害怕成為一個不合群的人,大膽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