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互聯網30年,還記得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大事嗎?

三十年前,在德國專家的協助下,卡爾斯魯厄大學在杭州師範大學

2016年,僅在“雙11”購物節,阿裡巴巴平臺的交易金額便定格在了1207億元。有人戲稱,如果不小心穿越到了上世紀90年代,那麼除了到杭州去找圖中的這個年輕人之外,什麼都不要做。每天請他吃飯,聽他談理想談人生,陪著他去推介那些當時看來匪夷所思的想法,只要和他做了朋友,離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2006年 熊貓燒香病毒

在互聯網的發展史上,始終無法回避的一個話題就是駭客與電腦病毒。

90年代末,曾經有一種被稱為“千年蟲”的電腦病毒讓全世界聞之色變。因為早期電腦的年份只使用兩位十進位數字來表示,這樣系統進行跨世紀的日期處理運算時,就會出現各種混亂,進而引發系統紊亂甚至崩潰。各種政府紛紛投入鉅資,來圍剿“千年蟲”。不過,“千年蟲”是一種程式上的BUG,和真正的電腦病毒並不一樣。

關於“千年蟲”的漫畫

在中國互聯網30年的發展史上,最有名的“本土”病毒當屬2006年10月爆發的蠕蟲病毒“熊貓燒香”了。這種病毒能終止大量反病毒軟體和防火牆的運行,造成系統核心程式載入失敗,並且刪除重要檔。不過很萌的是,中毒之後,電腦主介面上會出現一個舉著三根香的虔誠的熊貓。

中了“熊貓燒香”病毒之後的電腦介面

“熊貓燒香”病毒的始作俑者李俊,中專學歷,媧石職業技術學校水泥工藝專業畢業,後自學了電腦和網路技術。2004年李俊到北京、廣州求職,因為學歷太低收到了冷落,心有不甘。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李俊編寫了一系列電腦病毒,

而“熊貓燒香”是殺傷力最大的一款。短短幾個月之後,“熊貓燒香”的變種就已經達到了700多種,甚至開始盜取使用者的帳號密碼,遠遠超出了李俊的控制範圍,給國內眾多用戶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2007年2月3日,準備潛逃的李俊被公安機關在出租屋內抓獲。9月24日,被湖北省仙桃市人民法院以破壞電腦資訊系統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2014年,這位武漢小夥又因為夥同他人開設網路賭場二次入獄。

十多年後,當年“熊貓燒香”的受害者們更願意把那次經歷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可能是因為那只燒香的熊貓太萌了吧。

2010年 3Q戰爭

2010年11月3日晚,騰訊公司突然宣佈在裝有360軟體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體。QQ擁有6億註冊使用者,而360軟體的使用者量了高達3億,那天晚上,中國絕大多數的互聯網用戶都面臨著這樣的選擇:是放棄360,還是QQ?

360?還是QQ?

成立於1998年的騰訊,在2010年時已經如日中天,不僅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者之一,也是中國用戶最多的互聯網企業。而後起之秀,成立于2005年的奇虎,憑藉著中國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免費殺毒軟體——360安全衛士,受到了幾億用戶的青睞。而騰訊與奇虎,都在積極向更多領域擴展。

2010年9月22日,QQ使用者發現自己的電腦上突然出現了“QQ電腦管家”圖示,而且會在開機時自動啟動。騰訊進軍互聯網安全領域,與360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而雙方的戰火,波及到了大量無辜群眾。11月5日,工信部、互聯網協會等部門緊急出面,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雙方立即結束紛爭。

這場中國互聯網史上的“世紀之戰”並沒有因此結束,雙方又展開了長達數年的訴訟戰與宣傳戰。雙方互訴三場,其中奇虎360訴騰訊壟斷案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反不正當競爭第一案",為互聯網領域壟斷案樹立了司法標杆。互聯網巨頭們也最終因為這場“3Q大戰”的倒逼而更加開放,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都應該是用戶的私人空間,在這裡,擁有決定權的只應該是每一個普通用戶。

2011年 郭美美事件

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郭美美儼然成為了網路紅人,她不僅繼續高調炫富,甚至一度進軍娛樂圈。直到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因參與網路賭球被公安機關逮捕,2015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以開設賭場罪,判處其有期徒刑5年。

法庭上的郭美美

2014年 “滴滴”“快的”燒錢大戰

打開智慧手機上的打車軟體,輸入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想到達的地方,附近的計程車或兼職的私家車司機會馬上趕來。而坐十幾公里或幾十公里的車,乘客可能僅僅花費幾元錢甚至不花錢,而司機的收入依然十分可觀。這樣的“怪事”,在2014年的中國卻變得習以為常了。

2014年上半年,“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為了搶佔市場,瘋狂發放紅包和補貼,僅僅4個月時間就燒掉了近24億人民幣。事實上,這場燒錢大戰的背後,正是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裡在新興的移動支付領域的殊死搏鬥。

無論是“滴滴”還是“快的”,在2012年成立之初都只是默默無聞的小眾軟體。此時的中國互聯網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隨著3G、4G移動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日漸普及,人們的上網方式已經從PC端開始轉移到手機、平板等移動端,互聯網和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在這種背景下,移動支付成為了互聯網企業必須爭奪的蛋糕。

打車軟體使用者群體與移動支付用戶天然重合,“快的”首先得到了阿裡旗下支付寶的支持。 2013年騰訊利用微信的群眾基礎,開發出微信支付,打破了阿裡對移動支付的壟斷。2013年9月,微信5.0改版,“滴滴”接入微信與手機QQ。一場為爭奪移動支付用戶的燒錢大戰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2015年2月14日,“滴滴”出人意料地收購了“快的”。但這場大戰其實沒有真正的輸家,正是因為瘋狂的紅包雨與價格補貼,移動支付這種新興事物才能在半年時間內在中國普及。從此,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德國小夥阿福在中國使用移動支付

“在中國,支付都是用手機,去路邊攤買個煎餅也是用手機。叫外賣是用手機支付。基本上所有東西都可以用手機來解決。”前段時間,一位在中國生活了10年的德國小夥阿福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寫了一封信,希望德國也能向中國一樣推廣移動支付。

2017年 共用經濟成熱點

上線不到一周,“共用女友”便因為低俗活動擾亂社會治安被公安機關封停了,和 “共用馬紮”、“共用雨傘”、“共用籃球”這些曇花一現的奇葩創意一起成了共用經濟的反面教材。但不可否認的是,共用經濟的大潮已經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細微之處。

傳說中的“共用馬紮”

2017年過去了大半,共用經濟無疑會成為這一年的年度熱詞之一。這種發源於美國的經濟模式,在互聯網+的政策鼓勵下,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發展。據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共用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交易規模可能會占到中國GDP比重的10%以上。

在2014年“滴滴”和“快的”燒錢大戰中,“共用經濟”這個新名詞第一次被中國民眾熟知,原來利用上下班順便接一單“順風車”就是共用經濟了。而隨後出現的共用房屋、共用餐飲、共用金融以及共用物流等等,由於這樣那樣的問題,始終處在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

真正讓共用經濟走進日常生活,成為資本寵兒的是2016年下半年開始興起的共用單車。一夜之間,幾十家共用單車品牌便在全國鋪開,最終形成了摩拜、ofo兩強爭霸,小藍、小鳴、永安行諸強林立的局面。手機下單,隨叫隨走,價格低廉,共用單車成為了許多市民出行的首選,也成了令外國人羡慕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共用單車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公民的誠信,市場的秩序,政府的管理等等。而在資本熱捧和行銷炒作之下,越來越多的專案開始打著“共用經濟”的旗號招搖撞騙。共用經濟怎麼走,能走多遠,也許是中國互聯網的第30個年頭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圖片來自網路)

360?還是QQ?

成立於1998年的騰訊,在2010年時已經如日中天,不僅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者之一,也是中國用戶最多的互聯網企業。而後起之秀,成立于2005年的奇虎,憑藉著中國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免費殺毒軟體——360安全衛士,受到了幾億用戶的青睞。而騰訊與奇虎,都在積極向更多領域擴展。

2010年9月22日,QQ使用者發現自己的電腦上突然出現了“QQ電腦管家”圖示,而且會在開機時自動啟動。騰訊進軍互聯網安全領域,與360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而雙方的戰火,波及到了大量無辜群眾。11月5日,工信部、互聯網協會等部門緊急出面,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雙方立即結束紛爭。

這場中國互聯網史上的“世紀之戰”並沒有因此結束,雙方又展開了長達數年的訴訟戰與宣傳戰。雙方互訴三場,其中奇虎360訴騰訊壟斷案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反不正當競爭第一案",為互聯網領域壟斷案樹立了司法標杆。互聯網巨頭們也最終因為這場“3Q大戰”的倒逼而更加開放,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都應該是用戶的私人空間,在這裡,擁有決定權的只應該是每一個普通用戶。

2011年 郭美美事件

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郭美美儼然成為了網路紅人,她不僅繼續高調炫富,甚至一度進軍娛樂圈。直到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因參與網路賭球被公安機關逮捕,2015年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以開設賭場罪,判處其有期徒刑5年。

法庭上的郭美美

2014年 “滴滴”“快的”燒錢大戰

打開智慧手機上的打車軟體,輸入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想到達的地方,附近的計程車或兼職的私家車司機會馬上趕來。而坐十幾公里或幾十公里的車,乘客可能僅僅花費幾元錢甚至不花錢,而司機的收入依然十分可觀。這樣的“怪事”,在2014年的中國卻變得習以為常了。

2014年上半年,“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為了搶佔市場,瘋狂發放紅包和補貼,僅僅4個月時間就燒掉了近24億人民幣。事實上,這場燒錢大戰的背後,正是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裡在新興的移動支付領域的殊死搏鬥。

無論是“滴滴”還是“快的”,在2012年成立之初都只是默默無聞的小眾軟體。此時的中國互聯網正在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隨著3G、4G移動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日漸普及,人們的上網方式已經從PC端開始轉移到手機、平板等移動端,互聯網和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在這種背景下,移動支付成為了互聯網企業必須爭奪的蛋糕。

打車軟體使用者群體與移動支付用戶天然重合,“快的”首先得到了阿裡旗下支付寶的支持。 2013年騰訊利用微信的群眾基礎,開發出微信支付,打破了阿裡對移動支付的壟斷。2013年9月,微信5.0改版,“滴滴”接入微信與手機QQ。一場為爭奪移動支付用戶的燒錢大戰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2015年2月14日,“滴滴”出人意料地收購了“快的”。但這場大戰其實沒有真正的輸家,正是因為瘋狂的紅包雨與價格補貼,移動支付這種新興事物才能在半年時間內在中國普及。從此,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德國小夥阿福在中國使用移動支付

“在中國,支付都是用手機,去路邊攤買個煎餅也是用手機。叫外賣是用手機支付。基本上所有東西都可以用手機來解決。”前段時間,一位在中國生活了10年的德國小夥阿福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寫了一封信,希望德國也能向中國一樣推廣移動支付。

2017年 共用經濟成熱點

上線不到一周,“共用女友”便因為低俗活動擾亂社會治安被公安機關封停了,和 “共用馬紮”、“共用雨傘”、“共用籃球”這些曇花一現的奇葩創意一起成了共用經濟的反面教材。但不可否認的是,共用經濟的大潮已經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細微之處。

傳說中的“共用馬紮”

2017年過去了大半,共用經濟無疑會成為這一年的年度熱詞之一。這種發源於美國的經濟模式,在互聯網+的政策鼓勵下,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發展。據國家資訊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共用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交易規模可能會占到中國GDP比重的10%以上。

在2014年“滴滴”和“快的”燒錢大戰中,“共用經濟”這個新名詞第一次被中國民眾熟知,原來利用上下班順便接一單“順風車”就是共用經濟了。而隨後出現的共用房屋、共用餐飲、共用金融以及共用物流等等,由於這樣那樣的問題,始終處在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

真正讓共用經濟走進日常生活,成為資本寵兒的是2016年下半年開始興起的共用單車。一夜之間,幾十家共用單車品牌便在全國鋪開,最終形成了摩拜、ofo兩強爭霸,小藍、小鳴、永安行諸強林立的局面。手機下單,隨叫隨走,價格低廉,共用單車成為了許多市民出行的首選,也成了令外國人羡慕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共用單車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公民的誠信,市場的秩序,政府的管理等等。而在資本熱捧和行銷炒作之下,越來越多的專案開始打著“共用經濟”的旗號招搖撞騙。共用經濟怎麼走,能走多遠,也許是中國互聯網的第30個年頭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