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據說只有這樣的公司才有資格說不上市

世界上不上市的公司有很多,眾所周知的就是老乾媽。今天要說的是市值大約要過100億美元、在其行業位置舉足輕重的超級巨頭公司,它們的力量大到甚至能控制世界的命運。

既能提高知名度又能融資,他們為什麼不上市呢?

另外如同MBB這樣的頂級諮詢公司(Mckinsey、BCG和Bain)、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各大頂級律所,因為其業務規模和為客戶服務的性質,也就不納入名單了。

中國

咱中國嘛,就得分私企、國企來說。

1、私企

先說家家必備的老乾媽。老乾媽生存的核心價值就是產品,他們的產品強硬到什麼程度呢?強硬到根本沒對手,老乾爹通通滾一邊去。可見,打鐵還需自身硬,

你產品強到老乾媽這個程度,你也不需要上市。

再耳熟能詳的就是華為和哇哈哈了,一個是世界著名的通信設備製造商,年營收超過600億美元;一個是全球第五大飲料企業,年營收超100億美元。

這兩個公司有幾個共同特徵,一是員工持股,華為有超過6萬員工持股,哇哈哈股東數量有1.5萬+;二是不差錢,其流動資金均超100億美元。

任正非和宗慶後

還有一些私企,比如滴滴、新美大、螞蟻金服、小米等等。不過這些企業應該是站在上市門口的,雖然現在他們還不至於撼動BAT的地位,但如果這些公司都成功上市,他們終將以“王者姿態”開始在各自領域戰鬥。

2、國企

中煙、匯金、中郵、鐵總(中國鐵路總公司)等,這些國企哪個不是萬億級別的體量?一旦上市將能讓祖國大地的資本震三震,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些企業是不會也不能上市滴~當然,旗下的某些子公司倒是有上市先例,比如中國中鐵和以前的中鐵二局都是上市公司。

美國

矽谷獨角獸:Uber、Airbnb、Palantir

Koch Industries科氏工業集團: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科氏工業集團成立於1918年,是一個典型的家族型企業,年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其業務遍及多個領域:原油開採、煉化、貿易、管道運輸、農業和畜牧業、金融服務、道路瀝青等。

科氏還擁有北美最大的液化石油氣加工集團,占北美市場總量的25%。大約擁有60,000員工。在原油貿易領域,科氏年貿易量超過七億噸。科氏還是美國第六大電力供應商,供電業務遍及全美五十個州。

Bloomberg彭博社:大資料時代的翹楚,

市值很有可能超過千億美元

瑪氏集團:是1911年創立的跨國公司,主要業務涉及零食類(糖果巧克力)、寵物類、主食和電子產品的製造和行銷。公司年收入逾300億美元,全球員工總數65,000名。大家熟知他的產品,包括德芙、M&;;;M’S、士力架等,後來收購了箭牌~益達綠箭彩虹糖還有大大卷真知棒啥的都是~

亨氏集團:著名食品公司,多製造番茄醬等西式醬料,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中國也有運作,比較熟悉的產品是:亨氏奶粉及嬰幼兒輔食、廣合腐乳、味事達耗油等。

Bose博士:全球最著名的音響製造廠商,MIT幾個畢業生創立,很多豪華車如賓士寶馬路虎上都有BOSE。這家公司年營收35億美元左右,但是公司創始人Amar Bose博士視錢財如糞土,2011年把這家公司的大多數股份都捐給了母校麻省理工學院。

歐洲

宜家:在中國被擠爆了,不用多說了

Lego:樂高,全球第二大的玩具廠商

Bosch:德國著名工業及電子設備製造商,世界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廠商,另外還製造高端的各類家電,2014年的收入為706億歐元。

ZF:德國著名的汽車零部件廠商,世界第二大,2014年的收入為184億歐元。(基本屬於德國國企,不要只說中國才靠國企把公司做大)。

亞洲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陸上和海上油田,控制著1/10的全球原油市場。

農業貿易

Cargill 嘉吉: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世界最大的動物營養品和農產品製造商。于1865年創立的,經過150年的經營,嘉吉已成為大宗商品貿易、加工、運輸和風險管理的跨國專業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貿易、加工和銷售公司,經營範圍涵蓋農產品、食品、金融和工業產品及服務。

Louis Dreyfus路易達孚:創建於1851年,總部設於法國巴黎,開創和發展了歐洲穀物出口貿易,現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國第一糧食輸出商和世界糧食輸往俄羅斯的第一出口商。

大宗商品貿易

Vitol維多集團:總部在瑞士,但是荷蘭人控股。維多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獨立原油貿易公司,年營收3000多億美元(具體資料不詳)。感覺是深海裡的巨鯨,舉個例子,在美國對伊朗進行制裁的情況下,它也能從伊朗拉出來原油。

Trafigura托克集團:成立於1993年的托克是全球領先的獨立大宗商品貿易和物流公司之一,也是少數能夠實現產業鏈整合與全球物流的貿易公司之一。其中礦石非常多,年營收近1500億美元。

(注1:以上兩個怪咖都來自荷蘭,其實騰訊目前最大的股東是Naspers,其擁有騰訊35%的股份,這個公司最初也是來自于荷蘭。)

(注2:Glencore,Vitola和Trafigura是大宗貿易的傳統三強,而Glencore在2011年通過香港-倫敦雙重上市籌集100億美元,在2016年2月12日其市值約為173億美元。)

為什麼不上市?

企業掌門人們均拒絕上市,基於這樣一個判斷:企業要掛牌上市,就得定期公開運營資料,企業的股價也會受到股票市場整體氛圍的影響。

尤其企業專注長遠發展時,可能因嘗試新產品或進行結構重組,需要增加投入,營收也會下降。碰到經濟衰退時,投資回報也會減少,資本市場的壓力就會接踵而至,逼迫經營者為迎合市場採取各種短期行為,導致抗壓力減弱。

家族企業則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步伐制定策略,定力要大很多。

總結起來就是:

1.差錢,但等待更好的上市時機。所有的高技術企業或者所謂的獨角獸,一旦上市,財務資料透明且估值體系清晰,融資額度反而容易受限制;

2. 股東結構尚不到位或不利於上市。比如:華為、哇哈哈以及各類國企巨頭;

3. 不差錢,不想因為融資反而受上市公司法規的各種限制。比如:宜家、Bloomberg、Cargill、Louis Dreyfus等。

4.保密需要。企業上市以後,與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你已經變成了一家公眾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報,需要嚴格依照要求公開各種資訊。而有的企業是不能接受這一點的。

這倒不是說,他肯定有什麼見不得光的東西,而是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有些企業的很多資訊是不能公開的,否則極易遭到競爭對手的拷貝甚至打擊,或者會帶來其他的一些災難和麻煩。

當然,超級巨頭有足夠的底氣應對資本市場,但對於更多的企業來說,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是會通過資本的手段更進一步。

企業規模還小的時候,企業家可能並沒有過多關注到資本、股權這方面的運營,只是考慮到經營層面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只考慮如何把生意做好,更關注企業的客戶價值、產品價值,只要市場青睞,自然能盈利。

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家們更要思考到企業的價值,即企業值不值錢?

這時候,通過股權融資、上市規劃、並購重組與市值管理等模式,由產品運營到資本運作,以產業規劃聯結資源資本,完成企業財富快速裂變,無疑是最快的“捷徑”。

不過,資本又是一把雙刃劍。如上文所列舉的不上市企業,就是因為有其顧慮。

當企業處於成長期時,創始人通過佔有大比例的股份,在公司擁有決策權。隨著企業不斷做大,企業員工持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持股,資本投資,股份比例會不斷地減少,控制權很容易變得失控。

那麼,什麼樣的治理結構,既能讓企業具有強大的成長性,又能將企業的決策權控制住呢?

在全國中小企業商業與股權研究中心《基於頂層設計的股權激勵》輔導班上,跟著股權專家認真學習股權運營策略,四天三晚的乾貨,讓你豁然開朗。瞭解更多參課詳情,可下方留言。

比較熟悉的產品是:亨氏奶粉及嬰幼兒輔食、廣合腐乳、味事達耗油等。

Bose博士:全球最著名的音響製造廠商,MIT幾個畢業生創立,很多豪華車如賓士寶馬路虎上都有BOSE。這家公司年營收35億美元左右,但是公司創始人Amar Bose博士視錢財如糞土,2011年把這家公司的大多數股份都捐給了母校麻省理工學院。

歐洲

宜家:在中國被擠爆了,不用多說了

Lego:樂高,全球第二大的玩具廠商

Bosch:德國著名工業及電子設備製造商,世界第一大汽車零部件廠商,另外還製造高端的各類家電,2014年的收入為706億歐元。

ZF:德國著名的汽車零部件廠商,世界第二大,2014年的收入為184億歐元。(基本屬於德國國企,不要只說中國才靠國企把公司做大)。

亞洲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陸上和海上油田,控制著1/10的全球原油市場。

農業貿易

Cargill 嘉吉: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世界最大的動物營養品和農產品製造商。于1865年創立的,經過150年的經營,嘉吉已成為大宗商品貿易、加工、運輸和風險管理的跨國專業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貿易、加工和銷售公司,經營範圍涵蓋農產品、食品、金融和工業產品及服務。

Louis Dreyfus路易達孚:創建於1851年,總部設於法國巴黎,開創和發展了歐洲穀物出口貿易,現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國第一糧食輸出商和世界糧食輸往俄羅斯的第一出口商。

大宗商品貿易

Vitol維多集團:總部在瑞士,但是荷蘭人控股。維多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獨立原油貿易公司,年營收3000多億美元(具體資料不詳)。感覺是深海裡的巨鯨,舉個例子,在美國對伊朗進行制裁的情況下,它也能從伊朗拉出來原油。

Trafigura托克集團:成立於1993年的托克是全球領先的獨立大宗商品貿易和物流公司之一,也是少數能夠實現產業鏈整合與全球物流的貿易公司之一。其中礦石非常多,年營收近1500億美元。

(注1:以上兩個怪咖都來自荷蘭,其實騰訊目前最大的股東是Naspers,其擁有騰訊35%的股份,這個公司最初也是來自于荷蘭。)

(注2:Glencore,Vitola和Trafigura是大宗貿易的傳統三強,而Glencore在2011年通過香港-倫敦雙重上市籌集100億美元,在2016年2月12日其市值約為173億美元。)

為什麼不上市?

企業掌門人們均拒絕上市,基於這樣一個判斷:企業要掛牌上市,就得定期公開運營資料,企業的股價也會受到股票市場整體氛圍的影響。

尤其企業專注長遠發展時,可能因嘗試新產品或進行結構重組,需要增加投入,營收也會下降。碰到經濟衰退時,投資回報也會減少,資本市場的壓力就會接踵而至,逼迫經營者為迎合市場採取各種短期行為,導致抗壓力減弱。

家族企業則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步伐制定策略,定力要大很多。

總結起來就是:

1.差錢,但等待更好的上市時機。所有的高技術企業或者所謂的獨角獸,一旦上市,財務資料透明且估值體系清晰,融資額度反而容易受限制;

2. 股東結構尚不到位或不利於上市。比如:華為、哇哈哈以及各類國企巨頭;

3. 不差錢,不想因為融資反而受上市公司法規的各種限制。比如:宜家、Bloomberg、Cargill、Louis Dreyfus等。

4.保密需要。企業上市以後,與上市以前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你已經變成了一家公眾公司。你需要如期披露年報,需要嚴格依照要求公開各種資訊。而有的企業是不能接受這一點的。

這倒不是說,他肯定有什麼見不得光的東西,而是每個企業的運作模式不同,有些企業的很多資訊是不能公開的,否則極易遭到競爭對手的拷貝甚至打擊,或者會帶來其他的一些災難和麻煩。

當然,超級巨頭有足夠的底氣應對資本市場,但對於更多的企業來說,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是會通過資本的手段更進一步。

企業規模還小的時候,企業家可能並沒有過多關注到資本、股權這方面的運營,只是考慮到經營層面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只考慮如何把生意做好,更關注企業的客戶價值、產品價值,只要市場青睞,自然能盈利。

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家們更要思考到企業的價值,即企業值不值錢?

這時候,通過股權融資、上市規劃、並購重組與市值管理等模式,由產品運營到資本運作,以產業規劃聯結資源資本,完成企業財富快速裂變,無疑是最快的“捷徑”。

不過,資本又是一把雙刃劍。如上文所列舉的不上市企業,就是因為有其顧慮。

當企業處於成長期時,創始人通過佔有大比例的股份,在公司擁有決策權。隨著企業不斷做大,企業員工持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持股,資本投資,股份比例會不斷地減少,控制權很容易變得失控。

那麼,什麼樣的治理結構,既能讓企業具有強大的成長性,又能將企業的決策權控制住呢?

在全國中小企業商業與股權研究中心《基於頂層設計的股權激勵》輔導班上,跟著股權專家認真學習股權運營策略,四天三晚的乾貨,讓你豁然開朗。瞭解更多參課詳情,可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