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內家拳實驗室:架子低長功力?勁的產生、培養與訓練

許多傳統武術訓練者偏執的認為低架出功夫,想通過不斷壓低身架練拳,以此達到提升功力的目的。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某個程度架子的放低,能讓重心變得稍穩,過低就容易出毛病了。

當架子低到襠塌了,拳就練錯了,不僅無法提升功力,還會導致膝關節、踝關節受傷。

春節的時候應兄弟之約,去武漢給他在“私塾”讀書的兒子做內家拳啟蒙。小朋友的學校請了“道長”來教授太極拳,架子異乎尋常的低。花費了很長時間,用許多動作告知小朋友,這樣的身體支撐結構並不科學,但是由於先入為主,一擺姿勢,依然是四平大馬,襠部下沉。這種訓練對小朋友的骨骼生長並不利,

建議有學習傳統武術的小朋友家長們注意一下:關節之間的夾角要大於直角,才能有效支撐。

馬步練功

架子低長功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內家拳的功力與架子高低無關,架子的高與低只是為了訓練不同高度姿態下如何用勁。

其實,普通人架子低比架子高的姿勢更加容易用勁。比如在推拉重物的情況下,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放低身形,以獲取更大的力氣。正常站立,上身端正,兩腿平行,兩膝不彎曲的姿態下,手上能發勁的人的功力要遠大於只能在低架姿態下發出同樣大小勁的人。

大家在經常看到內家拳交手中,一人身體先往下一縮,然後再伸展發勁將對手推出的視頻片段,只是普通的關節發力方式,

並非是內家拳的發勁。拳擊發勁尚且是從前腳,到胯、腰,通過後背到肩膀、最終傳導到手的整體勁;只是下肢彎曲,再伸展的發力方式實在不高明,就不用將其標上“內勁”的標籤了。遇到稍微敏捷者,在其下蹲的時候前進一步,對方就無法發出勁了。原因是下蹲之時,已經犯了“斷勁”的毛病了。俗稱:“兩次”,發(化)勁只有一下,交手中沒有先化再打的機會。

交手

提高功力與什麼有關?

想要長功力應該研究如何讓內勁更加流暢與飽滿。保持低架練拳,而內勁不流暢是無法提高功力的。比較好的訓練計畫,應該是身架一層層練,從一個內勁流暢的高度,放低身架以訓練在新的姿態下,內勁的的運轉靈活性;或者放高架子,

訓練高姿態下的用勁,架子越高,用勁更加難,卻更實用,因為實際交手中,都是採用高架姿態。

提高功力的訓練方式:在行拳過程中,能儲存更多的勁,並且保持其不散。不管選擇什麼高度的身架練拳,都需要保持在一定高度範圍內,這樣內勁才能儲存下來。對於初學者,身形不要忽高忽低,保持高度變化平穩,方能保持勁不散。

功夫蹲訓練

請大家回頭做一下深蹲,蹲下的時候,下肢聚集力量,身體站立的那一刻,力量就散了;再練習我們( xiakexueyuan)指導大家的“功夫蹲”:保持身形端正的狀態下,儘量用大腿的力量完成深蹲。比較兩種深蹲過程中下肢力量的差異,就能明白到“勁”在身體中是如何產生與消散的。

內勁的培養,就是要通過訓練讓體內儲存更多的勁,在練拳(或交手)的行動中,保持勁始終不散。那些壓縮(關節)就產生,伸展(關節)就散掉的是外力;那些不管行走坐臥、閃轉騰挪,都始終不散的才是內勁。想要要保持內勁不散,首先需掌握:身形守正。

功夫蹲訓練

請大家回頭做一下深蹲,蹲下的時候,下肢聚集力量,身體站立的那一刻,力量就散了;再練習我們( xiakexueyuan)指導大家的“功夫蹲”:保持身形端正的狀態下,儘量用大腿的力量完成深蹲。比較兩種深蹲過程中下肢力量的差異,就能明白到“勁”在身體中是如何產生與消散的。

內勁的培養,就是要通過訓練讓體內儲存更多的勁,在練拳(或交手)的行動中,保持勁始終不散。那些壓縮(關節)就產生,伸展(關節)就散掉的是外力;那些不管行走坐臥、閃轉騰挪,都始終不散的才是內勁。想要要保持內勁不散,首先需掌握:身形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