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朗讀者》和《中國詩詞大會》的背後,是什麼吸引著我們?

最近很火的《朗讀者》,以及前陣子受觀眾歡迎的《中國詩詞大會》,

不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董卿,也讓我們重新走進了很多人的內心,也走進古聖先賢的生命,到底這背後是什麼在吸引著我們呢?

我們來感受下這兩檔節目,也許你慢慢就找到了答案:

1.《中國詩詞大會》:對傳統文化的親近

中國詩詞大會使我們體會到了現代語言難以描繪的情感。

《中國詩詞大會》出題範圍從《詩經》到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中國文學史,做到了知識性、趣味性、競賽性和高雅性的結合。同時專家對如何走進詩詞世界的引導,從哪些作品開始讀,用什麼方式讀。

對我們業餘愛好者而言,是接觸經典好機會。

當然最重要的是有選手們精彩的表現,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一百多位選手來自全國各地,不分年齡、不分行業,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既有大學教師,也有普通農民。在這裡,一個人有好的表現能激發一千個一萬個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觸詩詞。百樣人生才能激發最大的文化價值。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上,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美少女武亦姝,她的詩詞儲備量大,贏了《中國詩詞大會》,頓時成為“網紅”。不少觀眾大贊其“腹有詩書氣自華”,“喜歡詩詞大會的主要原因就是場上的選手都很淡然,心中有詩、愛詩,不為名利。”

還有網友表示通過節目受益良多,感謝詩詞大會使我體會到了現代語言難以描繪的情感。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速食時代,網路段子流行多了,優秀詩句傳播少了;以功利心閱讀的人多了,以詩詞提升素養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詩詞教育多了,教學生懂得欣賞詩詞的少了。

喚醒傳統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勿忘‘詩和遠方’!”

有學者表示,兼具典雅韻律與人文精神的古詩詞在現代社會仍能引發情感共鳴,要加強古詩詞的審美教育,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2.《朗讀者》:追溯心性之源頭

《朗讀者》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人世間一切溫暖的共情。《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著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沖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然而當舞臺上念及他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臺上抽噎。許淵沖先生在翻譯上不止步於“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

普及:心性即生命

古人有“天”“道”“體”“仁”“心”“性”“理”等種種之異稱。儘管儒、佛、道諸家之思想形態各異,實踐與體證入路多端,但其講學運思,皆不離“心性”二字則同也。

心性即生命,真善美是其內涵,依我們東方文化中對“生命”一詞之理解和界定,生命是一個超越而本體的概念,它是一個意識性的、主體性的存在。對於超越而本體、意識性和主體性的存在,故東方諸學皆可稱之為“生命科學”則無疑問。

——摘自潘麟導師著作《〈大學〉廣義》

你們讀過真正的情詩嗎?

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

讀過後你的人生會昇華的。

身為製作人,董卿直言文化類的節目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它是個風向標。”相比於文字,無論是《朗讀者》還是《中國詩詞大會》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這裡再一次提到生命,與之前的心性相同。)

3.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古人生命相通、心心相印

中國古詩詞韻律齊整,用語凝練,有音樂性又給人留下想像空間,是為“天然美”,還具有“內涵美”,體現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讀誦古詩詞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和美感。

我們關注詩詞大會,其實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我們曾經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古人說“詩言志”,用詩文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志向、抱負等,這是中國詩的最高境界。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資訊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

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需求,緩解了資訊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他們也將對中國電視的觀眾和文化的傳承有意義,它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的表現形式。

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但試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識,有多少人是主動的因為熱愛而去接觸和實踐呢?更多的是因為要考試,要爭高分而去學習、背誦,根本就無所謂的運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倘若我們現代人再繼續以這種應試狀態去接觸瑰寶,我想過不了多久,悠久的詩詞文化將會丟失,中國傳統文化將變得一片空白。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中華文化傳承的種子,真善美也是我們本有之心性,需要好的文化風氣來引領,更需要被啟動。東方文化的回歸,生命科學的普及與傳播,迫在眉睫!

(注:生命科學,簡稱生命學,也就是心性之學。)

作者:周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著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沖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然而當舞臺上念及他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臺上抽噎。許淵沖先生在翻譯上不止步於“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

普及:心性即生命

古人有“天”“道”“體”“仁”“心”“性”“理”等種種之異稱。儘管儒、佛、道諸家之思想形態各異,實踐與體證入路多端,但其講學運思,皆不離“心性”二字則同也。

心性即生命,真善美是其內涵,依我們東方文化中對“生命”一詞之理解和界定,生命是一個超越而本體的概念,它是一個意識性的、主體性的存在。對於超越而本體、意識性和主體性的存在,故東方諸學皆可稱之為“生命科學”則無疑問。

——摘自潘麟導師著作《〈大學〉廣義》

你們讀過真正的情詩嗎?

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

讀過後你的人生會昇華的。

身為製作人,董卿直言文化類的節目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它是個風向標。”相比於文字,無論是《朗讀者》還是《中國詩詞大會》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這裡再一次提到生命,與之前的心性相同。)

3.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古人生命相通、心心相印

中國古詩詞韻律齊整,用語凝練,有音樂性又給人留下想像空間,是為“天然美”,還具有“內涵美”,體現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讀誦古詩詞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和美感。

我們關注詩詞大會,其實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我們曾經背的那些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古人說“詩言志”,用詩文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志向、抱負等,這是中國詩的最高境界。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資訊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

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需求,緩解了資訊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他們也將對中國電視的觀眾和文化的傳承有意義,它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的表現形式。

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但試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識,有多少人是主動的因為熱愛而去接觸和實踐呢?更多的是因為要考試,要爭高分而去學習、背誦,根本就無所謂的運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倘若我們現代人再繼續以這種應試狀態去接觸瑰寶,我想過不了多久,悠久的詩詞文化將會丟失,中國傳統文化將變得一片空白。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中華文化傳承的種子,真善美也是我們本有之心性,需要好的文化風氣來引領,更需要被啟動。東方文化的回歸,生命科學的普及與傳播,迫在眉睫!

(注:生命科學,簡稱生命學,也就是心性之學。)

作者: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