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裡孕育出許多中國科技創新的“代言人”,它的名字享譽全球(上)

從幾十年前寥落的幾戶住家到今日高樓林立人群熙攘,從昔日的自然村落到今天的高科技產業園區,中關村在悠悠歷史長河中,見證了歲月的變遷,向世人講述著一個多世紀的故事。

中關村

中關村的歷史回憶

提起中關村,可謂是無人不知。但若問起它的歷史淵源和來歷,曾經一度即使是老北京甚至中關村的老住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在各種介紹中關村的材料中,幾乎沒有人對它的昔日談出隻言片語。歷史上的中關村什麼樣?中關村的原址到底在哪兒?

中關村的所在地海澱鎮自古以來就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鎮。“海澱“作為地名,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元朝王惲著的《中堂紀事》一書。在元朝以前,海澱鎮附近還是一片自然沼澤地帶,故稱'海澱',當時還沒有形成很大的居民點。到清代中葉,由於'三山五園'的修建,帶動了海澱鎮的逐步繁榮。“中關村”就坐落於海澱鎮。

“中關村”作為地名在歷史上的稱謂比較混亂,

見於文字和地圖記載的先後有“中官”、“中關“、“中灣“、“中官村“、“鐘關兒“等。據考證,在這些稱謂中“中官“可能最早。到底哪個稱謂是中關村的正身?

在清末民初的地圖上,始見今天的中關村這塊地域的標注。當時的“中關地“是一片莊稼地,中間零星散落著一些墳頭,周圍是稀散的20來戶人家,地理位置東西大約為今天的藍旗營西側至北大東門,南北從北大物理學院到四環路。

在民國初年1914年的北京地圖上,“中關“這一地名的出現並不帶“村“字,同時還有一些地圖將其稱為“中灣“、“中官“等。城府老人金勳祖上參與修建圓明園、繪測地圖的工作,在其所編的《城府村制》中提到“鐘關“這一說法。解放後,在1950年的新北京地圖上,“中關村“的稱呼首次出現,而在1951年1:10000比例尺的地圖上,則又出現了“中官村“的說法。

對於諸種稱謂,人們眾說紛紜。有人對“中關“一說解釋為:慈禧太后過生日時,

曾令在此地搭建一座城關,用於祝壽,因此得名。但這一說法顯然不可信,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當時祝壽的路線是由朝廷規定的,別處不可隨便搭建城關,況且當時這一地域只有田間小路,何談城關,其名無由。

至於“中灣“的說法,有人認為它是“中關“的諧音,專家認為權且作一說。關於“中灣“,確存有一道溝。在今天的海龍電腦城北側,有一南北走向的溝渠,

延伸至逸夫一樓向東北方向拐去,途經新化學樓南側,在清華二校門前匯入清華校河。這條溝渠南北走向,在河道上部向東北方向拐,分為上下灣,也稱為前後灣,今清華後門仍有一地名稱作“後灣“,可以為證。這條溝是清朝雍正年間修挖的,用來排遣淤水。因為當時北邊有圓明園的駐軍,每逢下暴雨,雨水便向城府內流,此條河道至70年代仍可看到痕跡。

又有“中官“一說。歷史上“中官“一稱指太監。在《明史》中用“中官“稱太監的有200多處。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中關村之所以稱“中官“是因清朝太監之故。而事實上,清朝已經很少用“中官“這一稱呼指太監。儘管今天的中關村醫院中仍留有太監碑,周圍也有不少相關的遺跡(距離最近的一處清代太監墓在今天的北大附小附近)。但在老中關村地界上並未發現太監的相關遺跡。

儘管如此,這種說法還是為合理解釋中關村的緣起提供了角度。專家認為,“中官“的稱謂應該與明朝太監有關,而非清朝。可能性有以下幾種:一為太監的墓地,二為太監的田莊,三為太監廟宇,其中第二種可能性最大。在今天北大物理樓樓北的院落中,即有太監祭祀的剛秉廟,並仍留有名為“剛秉“的太監像。根據碑文記載,此廟是從東邊(即今天的藍旗營附近)遷來,若此則正好位於中關村地界。此外,明朝太監勢力強大,多擁有養老的莊園土地,因此從名字上推測也不排除其他來源說。

中關村地區最初並未形成自然村落,房屋散建於天地之中,無主要街道,多為田地中分佈的零星住家。中關村最早為地塊的名字,後來人漸漸多起來成為村名。建國前是個自然村落,直至1959年中關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成立,“中關村“才正式進入行政建制。如今的中關村由於科技園區“一區多園“的建立,已經超越了原中關村的地域範圍,是一個跨行政區劃的政策區域,並成為一個高科技品牌概念。

記者手記

“中關村,如今是中國與世界最著名的‘村’之一。”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著名作家王宏甲曾在文稿中如是描述。而在此生活、工作過的人亦愛自稱中關村村民。作為中關村“老村民”之一的《中關村》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衛漢青,三十多載,以媒體人的身份採訪了上千位在中關村創業的“村民”,見證了中關村這個高新技術產業區的成長和發展。

這是聯想創業時的小平房

在衛漢青眼中,中關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和知識經濟的策源地。誕生在海澱這塊土地上並不是偶然。海澱區為中關村提供了創業的土壤,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從精神、物質層面上都給予了中關村很大的支持。

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中關村營造出了“鼓勵創新、鼓勵創業、包容失敗”的精神文化氛圍。在中關村這塊土地上,幾乎每天都誕生著科技先鋒、創新人物,每天都演繹著關於創業、創新、創造的故事和傳奇。陳春先、王選、柳傳志、倪光南、段永基······這些中關村土地上成長出來的企業家,也成為了中國科技創新的“代言人”。

為了記錄和傳揚這些優秀創業者的故事,自2007年起,衛漢青主持編撰了《中關村創新譜》系列,收錄各個時期活躍在中關村各領域的企業家和創新先鋒人物故事,勾勒出中關村創業群體的大致輪廓。這個系列仍在延續。目前,《中關村創新譜Ⅲ》即將問世,將講述50余位中關村優秀創業者的故事。

起源時期

中關村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電子一條街

(1983年1月——1988年4月)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兩次到美國矽谷參考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與6名科技人員一起,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援下,成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這一舉動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1984年前後,中關村地區有了一批“下海”經商的科技人員,他們通過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途徑。到1987年,以“兩通兩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業聚集在自白石橋起沿白頤路(今中關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關村路至海澱路一帶、東至學院路,形成大寫的英文字母“F”型地區,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

試驗區時期

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時期

(1988年5月——1999年5月)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並規定,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澱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政策區範圍。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由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1994年4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將豐台園、昌平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1999年1月,經國家科委批准,試驗區區域再次調整,將電子城、亦莊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從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形成“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

科技園區時期

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期

(1999年6月——2009年2月)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原則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關於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規劃。8月10日,北京市政府發出通知,決定將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2006年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過審批的20家國家級開發區(2006年第3號)。調整後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總面積為23252.29公頃,包括海澱園、豐台園、昌平園、德勝園(含雍和園)、電子城(含健翔園)、亦莊園(包括通州光機電一體化園區和通州環保園區)、石景山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空間格局。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時期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時期

(2009年3月——至今 )

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復》發佈,明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該條例明確規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由海澱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准劃定的其他區域等多園構成。”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規模和佈局,由原來的一區十園增加為一區十六園,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澱園、豐台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園區。

未完待續

相關書籍

《中關村創新譜》

陳春先、王選、柳傳志、俞敏洪、王永民、楊元慶、鄧中翰、李彥宏、王文京、劉迎建、吳鷹、張朝陽……51個閃光的名字,51塊創新的標牌,51位時代的先鋒!他們來自哪裡?他們來自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中國知識經濟的制高點——中關村。他們的創舉、他們的企業、他們的產品,已然成為今日中國的新象徵和代言人。

《中關村創新譜Ⅱ》

《中關村創新譜Ⅱ》通過記述柳傳志、王文京、張亞勤、秦升益、盧正剛、尹衛東、古永鏘、劉迎建等50位創新人物的創新事蹟,試圖勾勒出中關村創新英雄群體的大致輪廓和部分光輝。

《中關村創新譜Ⅲ》

陳春先、俞敏洪、雷軍、劉強東、周鴻禕、何魯敏、薛向東、周儒欣、文劍平、蘇菂、許澤瑋……這是50位中關村的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故事!他們在這裡耕耘、收穫,書寫自己的“中國夢”。他們是中關村的創造者,而中關村也成就了他們的豐功偉業。

《中關村》

《中關村》(月刊)雜誌是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中,以報導和推進知識經濟為主要內容、具有新文化訴求的大型綜合類新主流月刊雜誌。刊物立足中關村,力圖成為中國知識經濟的視窗。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2017年4月刊

又有“中官“一說。歷史上“中官“一稱指太監。在《明史》中用“中官“稱太監的有200多處。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中關村之所以稱“中官“是因清朝太監之故。而事實上,清朝已經很少用“中官“這一稱呼指太監。儘管今天的中關村醫院中仍留有太監碑,周圍也有不少相關的遺跡(距離最近的一處清代太監墓在今天的北大附小附近)。但在老中關村地界上並未發現太監的相關遺跡。

儘管如此,這種說法還是為合理解釋中關村的緣起提供了角度。專家認為,“中官“的稱謂應該與明朝太監有關,而非清朝。可能性有以下幾種:一為太監的墓地,二為太監的田莊,三為太監廟宇,其中第二種可能性最大。在今天北大物理樓樓北的院落中,即有太監祭祀的剛秉廟,並仍留有名為“剛秉“的太監像。根據碑文記載,此廟是從東邊(即今天的藍旗營附近)遷來,若此則正好位於中關村地界。此外,明朝太監勢力強大,多擁有養老的莊園土地,因此從名字上推測也不排除其他來源說。

中關村地區最初並未形成自然村落,房屋散建於天地之中,無主要街道,多為田地中分佈的零星住家。中關村最早為地塊的名字,後來人漸漸多起來成為村名。建國前是個自然村落,直至1959年中關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關村街道辦事處成立,“中關村“才正式進入行政建制。如今的中關村由於科技園區“一區多園“的建立,已經超越了原中關村的地域範圍,是一個跨行政區劃的政策區域,並成為一個高科技品牌概念。

記者手記

“中關村,如今是中國與世界最著名的‘村’之一。”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著名作家王宏甲曾在文稿中如是描述。而在此生活、工作過的人亦愛自稱中關村村民。作為中關村“老村民”之一的《中關村》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衛漢青,三十多載,以媒體人的身份採訪了上千位在中關村創業的“村民”,見證了中關村這個高新技術產業區的成長和發展。

這是聯想創業時的小平房

在衛漢青眼中,中關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和知識經濟的策源地。誕生在海澱這塊土地上並不是偶然。海澱區為中關村提供了創業的土壤,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從精神、物質層面上都給予了中關村很大的支持。

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中關村營造出了“鼓勵創新、鼓勵創業、包容失敗”的精神文化氛圍。在中關村這塊土地上,幾乎每天都誕生著科技先鋒、創新人物,每天都演繹著關於創業、創新、創造的故事和傳奇。陳春先、王選、柳傳志、倪光南、段永基······這些中關村土地上成長出來的企業家,也成為了中國科技創新的“代言人”。

為了記錄和傳揚這些優秀創業者的故事,自2007年起,衛漢青主持編撰了《中關村創新譜》系列,收錄各個時期活躍在中關村各領域的企業家和創新先鋒人物故事,勾勒出中關村創業群體的大致輪廓。這個系列仍在延續。目前,《中關村創新譜Ⅲ》即將問世,將講述50余位中關村優秀創業者的故事。

起源時期

中關村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電子一條街

(1983年1月——1988年4月)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兩次到美國矽谷參考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春先與6名科技人員一起,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援下,成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這一舉動拉開了科技人員面向市場、自主創業的序幕。1984年前後,中關村地區有了一批“下海”經商的科技人員,他們通過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途徑。到1987年,以“兩通兩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業聚集在自白石橋起沿白頤路(今中關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關村路至海澱路一帶、東至學院路,形成大寫的英文字母“F”型地區,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

試驗區時期

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時期

(1988年5月——1999年5月)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並規定,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澱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政策區範圍。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由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1994年4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將豐台園、昌平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1999年1月,經國家科委批准,試驗區區域再次調整,將電子城、亦莊園納入實驗區政策區範圍。從此,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形成“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

科技園區時期

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期

(1999年6月——2009年2月)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原則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關於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規劃。8月10日,北京市政府發出通知,決定將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2006年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過審批的20家國家級開發區(2006年第3號)。調整後的中關村科技園區總面積為23252.29公頃,包括海澱園、豐台園、昌平園、德勝園(含雍和園)、電子城(含健翔園)、亦莊園(包括通州光機電一體化園區和通州環保園區)、石景山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空間格局。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時期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時期

(2009年3月——至今 )

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復》發佈,明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該條例明確規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由海澱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亦莊園、德勝園、石景山園、雍和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准劃定的其他區域等多園構成。”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規模和佈局,由原來的一區十園增加為一區十六園,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澱園、豐台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莊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園區。

未完待續

相關書籍

《中關村創新譜》

陳春先、王選、柳傳志、俞敏洪、王永民、楊元慶、鄧中翰、李彥宏、王文京、劉迎建、吳鷹、張朝陽……51個閃光的名字,51塊創新的標牌,51位時代的先鋒!他們來自哪裡?他們來自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中國知識經濟的制高點——中關村。他們的創舉、他們的企業、他們的產品,已然成為今日中國的新象徵和代言人。

《中關村創新譜Ⅱ》

《中關村創新譜Ⅱ》通過記述柳傳志、王文京、張亞勤、秦升益、盧正剛、尹衛東、古永鏘、劉迎建等50位創新人物的創新事蹟,試圖勾勒出中關村創新英雄群體的大致輪廓和部分光輝。

《中關村創新譜Ⅲ》

陳春先、俞敏洪、雷軍、劉強東、周鴻禕、何魯敏、薛向東、周儒欣、文劍平、蘇菂、許澤瑋……這是50位中關村的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故事!他們在這裡耕耘、收穫,書寫自己的“中國夢”。他們是中關村的創造者,而中關村也成就了他們的豐功偉業。

《中關村》

《中關村》(月刊)雜誌是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中,以報導和推進知識經濟為主要內容、具有新文化訴求的大型綜合類新主流月刊雜誌。刊物立足中關村,力圖成為中國知識經濟的視窗。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2017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