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第四次“單身潮”來襲,這次的原因大不同!

曾幾何時,單身貴族是個那麼高貴的詞彙。它意味著自由、高貴、活力。不知不覺間,我們的耳畔響起了“單身狗”、“光棍節”等充滿了自嘲和調侃意味的詞彙。

自嘲的背後,卻是越來越多的人書寫著自己的單身日記。據國家民政部資料顯示,2015你那,我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人。全國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單身獨居群體日益龐大。

有“單身狗”表示,看到這麼多人陪我單身,我就放心了。

離婚潮起,都是婚姻法的錯?

眼下,我們正在經歷的是第四次單身潮。在此之前,還有三次。

1950年5月,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佈,建國前的一些包辦婚姻等現象,徹底終結了。隨之而來的,

就是一次波及全國的離婚潮。

正是由於這一部法律,男女平等的觀念開始從制度上確立。廣大婦女視離婚為解放。束縛人們觀念的那種舊思想開始遭到拋棄,大多數人認為離婚是正當且合理的。

上世紀70年代末,第二次單身潮來襲。這一次,跟知識青年返城有關。

當時,大批知識青年開始返城。城市裡便快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當時,有不少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的女青年,戀愛成家。從大城市到農村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

上世紀90年代前後,《婚姻法》的修改,“感情破裂”這種以往難以量化的指標,也可以作為離婚的合法理由,離婚人口再次增加。由此引發了第三次單身浪潮。

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為了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捲入時代的洪流之中。單身人群,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群體,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

可以說,這三次單身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因國家政策的變動而導致的個人思想的轉變。

為啥單身?結婚太貴!

單身與否,本來都是生活的可選項。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以婚姻為本位的傳統觀念中,單身仍舊缺乏足夠的支援系統。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30以上的未婚女性比例高達24.7%,比10年前增加近兩倍。

還有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有1200萬對情侶註冊結婚,連續第二年出現下降。與此同時,2015年離婚夫婦達到380萬對,比10年前增加兩倍多。

對於第四次單身潮,有社會學專家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大幅上升,是一個重要原因,這讓很多未婚男女考慮再三,不敢輕易做出婚姻的承諾。

對於單身的原因,有媒體曾做過一個互動話題,“說說你為什麼寧願選擇單身也不願意將就——”,問題一出,立即引發“單身狗”腦洞大開。熱點菌選了幾條,一起看看。

“愛上了一個叫@**的女孩,每天0:00會寫下一段逗她開心的話,讓她忘掉一天的煩惱,對任何一個前女友都沒這麼認真過。雖然她不鳥我,可對我來說,其他人都是將就。”

“人醜、顏控、家貧”

“因為我有感情潔癖,我不願去碰觸那些不喜歡的身體,去回應那些我毫無感覺的詞句,去擁抱那些我從未為之心動過的靈魂。有時羡慕兩個人,卻習慣了一個人。”

“單身還只是寂寞,將就變成了折磨。”

“革命尚未成功,怎敢妄談兒女私情。”

“你醜你將就,我美我單身。”

火了非誠勿擾,紅了直播平臺

美國一位社會學教授寫過一本書叫《單身社會》,他提了一個觀點很有意思: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人類最親密的關係的理解;它影響著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它甚至改變了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在中國,數量日益龐大的單身人群,也支撐起了另一種經濟形態——單身經濟。大量高收入的單身人士,更注重當下的享受。有“光棍節”之稱的“雙十一”,現在是每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

國內大型婚戀網站珍愛網曾基於其1億會員的大資料發佈了一份《2016單身人群現狀報告》。熱點菌發現,月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的單身男女,上海最多,其次為北京、深圳。在這幾個城市,單身女性人數超過男性。

這些單身人群的消費,指向了哪裡?有媒體就調查了,接近三成的單身女性,將“攥錢買房子”作為首個消費意向,占次要地位的是“買衣服和美容”。

正是看到了這個群體強大的消費能力,有開發商就發明了單身公寓,甚至有仲介機構推出了便捷度更高的“陌生人合租”業務。

而那些家電品牌,也是沒有落下這個市場,他們推出了一些適合單身人群的電器產品,比如小號烤箱、小容量電飯煲等等。

除了吃穿住用行,單身經濟還催生了新的娛樂產業。2010年開始,大型婚戀交友節目在不少電視臺登臺亮相,最為觀眾所熟知的,當屬非誠勿擾。

說了這麼多單身女性的,那麼單身男性☆禁☆愛幹嘛呢?

有人說,2016年是中國直播的元年,僅上半年,網路直播使用者就達到了3億多。而這些觀看網路直播的受眾,絕大多數都是男性。他們為了某個網紅,一擲千金。為了守護自己的美女主播,有的人甚至不惜鋌而走險。

從單身稅到催婚費

當然,熱點菌發現,單身已經不是中國所獨有的問題。單身人數的日益龐大,也導致了出生率低等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國家可是採取了不少措施。

有媒體報導稱,2015年1月,韓國推出了稅改方案,其中涉及提高未婚人士納稅金額,年收入6600萬韓元以上的未婚職場人納稅金額大幅上升,年收入2000多萬到3000多萬韓元的未婚職場人要多繳納20萬韓元左右稅金。

為應對人口出生率持續低迷問題,新加坡於2006年推出了一項100萬新元的“派對基金”,專為向那些給單身人士提供約會服務的仲介提供資金支援。

為改善男不婚、女不嫁的現狀,日本於2013年在一項名為生育的津貼裡,安排了一筆30億日元的“催婚費”,協助地方主辦各種相親活動。

END

連續第二年出現下降。與此同時,2015年離婚夫婦達到380萬對,比10年前增加兩倍多。

對於第四次單身潮,有社會學專家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大幅上升,是一個重要原因,這讓很多未婚男女考慮再三,不敢輕易做出婚姻的承諾。

對於單身的原因,有媒體曾做過一個互動話題,“說說你為什麼寧願選擇單身也不願意將就——”,問題一出,立即引發“單身狗”腦洞大開。熱點菌選了幾條,一起看看。

“愛上了一個叫@**的女孩,每天0:00會寫下一段逗她開心的話,讓她忘掉一天的煩惱,對任何一個前女友都沒這麼認真過。雖然她不鳥我,可對我來說,其他人都是將就。”

“人醜、顏控、家貧”

“因為我有感情潔癖,我不願去碰觸那些不喜歡的身體,去回應那些我毫無感覺的詞句,去擁抱那些我從未為之心動過的靈魂。有時羡慕兩個人,卻習慣了一個人。”

“單身還只是寂寞,將就變成了折磨。”

“革命尚未成功,怎敢妄談兒女私情。”

“你醜你將就,我美我單身。”

火了非誠勿擾,紅了直播平臺

美國一位社會學教授寫過一本書叫《單身社會》,他提了一個觀點很有意思: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人類最親密的關係的理解;它影響著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它甚至改變了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在中國,數量日益龐大的單身人群,也支撐起了另一種經濟形態——單身經濟。大量高收入的單身人士,更注重當下的享受。有“光棍節”之稱的“雙十一”,現在是每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

國內大型婚戀網站珍愛網曾基於其1億會員的大資料發佈了一份《2016單身人群現狀報告》。熱點菌發現,月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的單身男女,上海最多,其次為北京、深圳。在這幾個城市,單身女性人數超過男性。

這些單身人群的消費,指向了哪裡?有媒體就調查了,接近三成的單身女性,將“攥錢買房子”作為首個消費意向,占次要地位的是“買衣服和美容”。

正是看到了這個群體強大的消費能力,有開發商就發明了單身公寓,甚至有仲介機構推出了便捷度更高的“陌生人合租”業務。

而那些家電品牌,也是沒有落下這個市場,他們推出了一些適合單身人群的電器產品,比如小號烤箱、小容量電飯煲等等。

除了吃穿住用行,單身經濟還催生了新的娛樂產業。2010年開始,大型婚戀交友節目在不少電視臺登臺亮相,最為觀眾所熟知的,當屬非誠勿擾。

說了這麼多單身女性的,那麼單身男性☆禁☆愛幹嘛呢?

有人說,2016年是中國直播的元年,僅上半年,網路直播使用者就達到了3億多。而這些觀看網路直播的受眾,絕大多數都是男性。他們為了某個網紅,一擲千金。為了守護自己的美女主播,有的人甚至不惜鋌而走險。

從單身稅到催婚費

當然,熱點菌發現,單身已經不是中國所獨有的問題。單身人數的日益龐大,也導致了出生率低等社會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國家可是採取了不少措施。

有媒體報導稱,2015年1月,韓國推出了稅改方案,其中涉及提高未婚人士納稅金額,年收入6600萬韓元以上的未婚職場人納稅金額大幅上升,年收入2000多萬到3000多萬韓元的未婚職場人要多繳納20萬韓元左右稅金。

為應對人口出生率持續低迷問題,新加坡於2006年推出了一項100萬新元的“派對基金”,專為向那些給單身人士提供約會服務的仲介提供資金支援。

為改善男不婚、女不嫁的現狀,日本於2013年在一項名為生育的津貼裡,安排了一筆30億日元的“催婚費”,協助地方主辦各種相親活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