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四次“單身潮”來襲!深圳女性擇偶要求月薪1.5萬

文/馬小馬

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單身人口達到2億。專家表示,中國第四次單身潮來襲!

據國家民政部統計,全國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單身獨居群體日益龐大。

中國內地曾經出現過幾次單身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帶來了全國的離婚潮;20世紀70年代末,知青為了返城紛紛離婚,引發了第二次單身潮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第三次單身浪潮來臨;到現在,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第四次單身浪潮逐漸顯現。

圖自央視新聞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30歲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達2.47%,比10年前增加近兩倍,主動選擇單身的“單女”顯著增多。

為什麼“脫單”越來越難?

西南證券出了一份“正經”的互聯網婚介專題報告,用統計的方式告訴我們:為什麼“脫單”越來越難了。

>>性別比例失衡

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國共有人口13.28億人,其中男性6.84億人,

女性6.44億人,男性比女性多出3912萬人,性別比例失衡程度可見一斑。

從過去10年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指活產男嬰數與女嬰數的比值,通常用女嬰數量為100 時所對應的男嬰數來表示,聯合國明確認定出生性別比的通常值域為102-107 之間,其他值域被視為異常)來看,我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例也長期處於異常值域內。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80 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 比100,“70 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高達206 比100——這也就意味著“70 後”男性單身者是女性的2倍還要多。

>>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更難找到合適配偶

統計局資料顯示,

2000年只有0.88%的女性進行大學本科學習,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5.76%,漲幅近6倍。另外,2015 年女性人數占研究生總數為45.4%,相比2000 年上升15.2 個百分點。

女性受教育年限增加,帶來的一個影響就是,高學歷的女性傾向於選擇同等學歷或比自己學歷高的配偶,以求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 年受教育程度為大專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為69.2%,2005 年為73.6%;2000 年受教育程度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為64.4%,2005 年為65%;2000 年女研究生丈夫為研究生的比例為48.1%,2005 年為48.6%。

可見,高學歷女性仍願意找一個學歷水準與自己相當或高於自己的配偶,而男性則不介意找一個學歷水準高於自己的妻子。女性擇偶標準不變,結婚難度很難降低。

>>經濟收入要求水漲船高,深圳女性要求男方月收入超1.5萬

單身男女在擇偶時,經濟收入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珍愛網發佈的報告顯示,隨著物質經濟發展,女性對男方的經濟要求也水漲船高。超八成單身女性認為5000 元是男性收入的起點。其中,67.06%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5000-10000 元,25.02%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過萬元。

全國範圍內對男性收入要求最高的五個城市分別是深圳、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深圳女性要求男方的月收入超過了1.5萬。

相比之下,男性對於女性的收入要求普遍較低,80%的單身男性表示對方收入低於5000 也可以接受。

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的單身男女被稱為黃金單身族,根據珍愛網的資料,上海黃金單身族占比最大,其次為北京、深圳、杭州、廣州。

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的群體裡,單身女性人數多於單身男性。一線城市中,經濟獨立的單身女性日益增多,擇偶要求越來越高。

單身潮催生“單身經濟”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單身大軍”,這也帶動了“單身經濟”。

早在2001年,經濟學家 F.T. McCarthy根據《Bridget Jones’sDiary》(《BJ單身日記》)就曾在《經濟學人》上提出過“The Bridget Jones Economy”(單身女性經濟)概念:她們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菲,她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花錢更衝動、更有激情,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

調查顯示,單身生活成本顯然“更貴”,但對樂在其中的單身族來說,他們在乎的是自我感受。他們消費自主性高,極度要求便利。他們渴望獨立而快樂的一個人時光,情願把時間與金錢投資在自己的夢想或嗜好上。

中國電商每年火爆異常的“雙11”購物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對於每年“光棍節”的購物狂歡,有國外媒體感歎:說好的中國經濟減速呢?我們見到了中國孤獨的“單身汪(lonely hearts)”正在努力將中國經濟拉回正軌。

中國一項針對單身民眾的調查就指出,現今的單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品質,崇尚高消費生活,調查對象中,不經認真考慮就購買奢侈品的占28.6%;每年有兩次國內和境外度假的占38%。

許多網友認為,一個人吃飯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之一,但是,越來越多的美食商家盯上了這個“孤獨的人群”。

為了給越來越多的獨自來覓食的食客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有的咖啡廳推出“陪吃公仔”的服務,還有網上一家大熱的連鎖拉麵店,進門可以用自動販賣機點單,店內全部是用簾子隔開的一人座位,需要服務只要按鈴就可,全程不會受到其他顧客的干擾,甚至不必說話就能吃完一頓面。

“陪吃公仔”

除了購物、美食,還有單身公寓、單身交友網站、單身遊、強調“生活保障”和“風險防範”概念的商業保險等等,一條完整的“單身產業鏈”逐漸浮現。

單身潮背後的隱憂

專家表示,單身潮也有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問題。2014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137%,屬於超低生育率行業,低生育率不僅會導致勞動力減少,市場規模相對下降。

此外,單身潮也是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原因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60歲及60以上人口達到2.12億,占人口總數的15.5%,這個數字相當於德國、法國、英國的總人口數。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單身潮”?

>>日本:發放津貼組織相親

不過這一狀況並非中國獨有,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25歲到30歲的單身女性數量增加了3倍多,為改善這一狀況,日本政府在生育津貼裡撥出專款,協助地方組織相親活動。

>>韓國:對未婚高收入者徵收“單身稅”

截至2014年,韓國連續14年被列入“全球生育率超低”行業,為此韓國政府規定,年薪2000萬到3000萬韓元的未婚勞動者,需多交2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100元的稅金,這被韓國媒體稱為“單身稅”。

>>新加坡:男女約會政府買單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公開招標,希望通過企業策劃特別優惠活動,並由政府為速配成功男女提供約會開銷。

看了這麼多,不知道“單身汪”有何想法。最後,小編要以一個正能量的“故事”來結尾:

柏拉圖、達·芬奇、伊莉莎白一世、、牛頓、伏爾泰、貝多芬、簡·奧斯丁、諾貝爾、文森特·梵古、金嶽霖......他們或投身科學,或獻身藝術,或終生守護無法得到的愛情,這些偉人都是單身!

而男性則不介意找一個學歷水準高於自己的妻子。女性擇偶標準不變,結婚難度很難降低。

>>經濟收入要求水漲船高,深圳女性要求男方月收入超1.5萬

單身男女在擇偶時,經濟收入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珍愛網發佈的報告顯示,隨著物質經濟發展,女性對男方的經濟要求也水漲船高。超八成單身女性認為5000 元是男性收入的起點。其中,67.06%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5000-10000 元,25.02%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過萬元。

全國範圍內對男性收入要求最高的五個城市分別是深圳、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深圳女性要求男方的月收入超過了1.5萬。

相比之下,男性對於女性的收入要求普遍較低,80%的單身男性表示對方收入低於5000 也可以接受。

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的單身男女被稱為黃金單身族,根據珍愛網的資料,上海黃金單身族占比最大,其次為北京、深圳、杭州、廣州。

月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的群體裡,單身女性人數多於單身男性。一線城市中,經濟獨立的單身女性日益增多,擇偶要求越來越高。

單身潮催生“單身經濟”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單身大軍”,這也帶動了“單身經濟”。

早在2001年,經濟學家 F.T. McCarthy根據《Bridget Jones’sDiary》(《BJ單身日記》)就曾在《經濟學人》上提出過“The Bridget Jones Economy”(單身女性經濟)概念:她們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獨身而且收入不菲,她們是最理想的顧客,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花錢更衝動、更有激情,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

調查顯示,單身生活成本顯然“更貴”,但對樂在其中的單身族來說,他們在乎的是自我感受。他們消費自主性高,極度要求便利。他們渴望獨立而快樂的一個人時光,情願把時間與金錢投資在自己的夢想或嗜好上。

中國電商每年火爆異常的“雙11”購物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對於每年“光棍節”的購物狂歡,有國外媒體感歎:說好的中國經濟減速呢?我們見到了中國孤獨的“單身汪(lonely hearts)”正在努力將中國經濟拉回正軌。

中國一項針對單身民眾的調查就指出,現今的單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品質,崇尚高消費生活,調查對象中,不經認真考慮就購買奢侈品的占28.6%;每年有兩次國內和境外度假的占38%。

許多網友認為,一個人吃飯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之一,但是,越來越多的美食商家盯上了這個“孤獨的人群”。

為了給越來越多的獨自來覓食的食客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有的咖啡廳推出“陪吃公仔”的服務,還有網上一家大熱的連鎖拉麵店,進門可以用自動販賣機點單,店內全部是用簾子隔開的一人座位,需要服務只要按鈴就可,全程不會受到其他顧客的干擾,甚至不必說話就能吃完一頓面。

“陪吃公仔”

除了購物、美食,還有單身公寓、單身交友網站、單身遊、強調“生活保障”和“風險防範”概念的商業保險等等,一條完整的“單身產業鏈”逐漸浮現。

單身潮背後的隱憂

專家表示,單身潮也有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問題。2014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137%,屬於超低生育率行業,低生育率不僅會導致勞動力減少,市場規模相對下降。

此外,單身潮也是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原因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60歲及60以上人口達到2.12億,占人口總數的15.5%,這個數字相當於德國、法國、英國的總人口數。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單身潮”?

>>日本:發放津貼組織相親

不過這一狀況並非中國獨有,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25歲到30歲的單身女性數量增加了3倍多,為改善這一狀況,日本政府在生育津貼裡撥出專款,協助地方組織相親活動。

>>韓國:對未婚高收入者徵收“單身稅”

截至2014年,韓國連續14年被列入“全球生育率超低”行業,為此韓國政府規定,年薪2000萬到3000萬韓元的未婚勞動者,需多交2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100元的稅金,這被韓國媒體稱為“單身稅”。

>>新加坡:男女約會政府買單

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公開招標,希望通過企業策劃特別優惠活動,並由政府為速配成功男女提供約會開銷。

看了這麼多,不知道“單身汪”有何想法。最後,小編要以一個正能量的“故事”來結尾:

柏拉圖、達·芬奇、伊莉莎白一世、、牛頓、伏爾泰、貝多芬、簡·奧斯丁、諾貝爾、文森特·梵古、金嶽霖......他們或投身科學,或獻身藝術,或終生守護無法得到的愛情,這些偉人都是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