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麗靈魂 守護暴風驟雨中的燭火

1970年12月7日,剛剛對捷克、波蘭進行國事訪問後,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

為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歷史下跪懺悔。

《美麗靈魂:黑暗中的反抗者》

作者:埃亞勒·普雷斯

譯者:劉靜雯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作者通過四個故事,力圖找出當個體遭遇道德困境,

即其面臨的群體性行為與一貫信奉的道德倫理原則產生直接衝突時,是什麼促使該個體在幾乎孤立無援的環境下敢於冒險對己方陣營說“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作者:漢娜·阿倫特

譯者:安尼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6年12月

阿倫特代表作,

她認為惡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惡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業、忠誠的小公務員。艾希曼由於沒有思想、盲目服從而犯下的罪並不能以“聽命行事”或“國家行為”的藉口得到赦免。

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人性中的善良對於一個墮落世界所起的最低限度的維護,究竟能有多大?更具體地說,當環境出現問題,人人都去作惡而不自覺、人人都滿腔正義拿起石塊砸妓☆禁☆女的時候,

個人如何從良善的常識本心出發,拒絕行惡,甚至挺身而出阻止作惡?這些問題,從剛剛擺脫原始野蠻狀態的軸心時代,就在類似《聖經》這樣的原典裡被提出過。多年以來,問題被刻在木板上、石頭上、寫在傳世經卷中,而答案卻一直在風中飄蕩。

古人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可是,比之蓬勃的欲念和破壞的衝動,“一念之間”的善行可能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同暴風雨中的燭火,

需要異常努力的守護才能做到。然而,美國記者埃亞勒·普雷斯所寫作的《美麗靈魂——黑暗中的反抗者》一書,卻講述了四個在暴風雨中守護燭火的故事。

人類的每一寸進步都需要艱難跋涉

《美麗靈魂》容納了四個不相關的故事:1938年,一位瑞士警官違抗瑞士當局的移民法令,非法庇護猶太難民,結果他的這一善舉即便在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後,依舊受到周圍人的壓制和不公待遇,

直至他在貧困和窘迫之中鬱鬱而終;1991年,一名塞爾維亞平民在巴爾幹種族屠殺中冒死拯救敵族難民——因為違抗了種族的集體意志,他幾乎為此而喪生;上世紀90年代末,一名以色列士兵公然違抗軍令向巴勒斯坦難民提供人道援助,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2001年,一名普通的紐約投資經紀人不顧被踢出行業的威脅,毅然揭發自己所服務的公司製造的金融騙局。

這四個故事很像一幅層層重疊的“雲圖”,通過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遠的真實事件,多角度地詮釋了“美麗靈魂”的含義。通過閱讀,一方面可以從這些義人身上獲得良善的力量,一方面它也提醒我們深思所面臨的困境。恰如魯迅先生深刻認識到的,人類文明是通過極大的代價換取緩慢的進步,成片的樹林塌陷才換來一小塊煤。從古至今,人類每一點的進步,都需要經歷太多的劫難才能換取。

大屠殺、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隱藏在意識形態絞殺背後的利益衝突,是人類歷史不可避免的黑暗面,幾乎也是個難以治癒的頑疾。我們沒法記住太多在歷次屠殺中無辜被害者的名字,也沒法細細分析讓這些罪惡能夠持續的人性之惡,可能未必就如阿倫特所謂的“平庸之惡”能概括的。《美麗靈魂》所陳述的四個故事線,正好折射了人類經歷過20世紀的主要類型的殺戮:種族滅絕、意識形態衝突、民族隔離……

在無盡血海中,可以見到一株美麗的小花,我們更樂於記住,山洪暴發般的災難中那些閃亮的人性閃光面的名字和他們的義舉。那些拯救者,那些善人,那些守義之事,成為絕望之中的一絲希望。比如,拯救猶太人的德國工廠主辛德勒;冒死簽發生命過關簽證的西班牙外交官,為猶太人避難上海提供援助的中國外交官何鳳山;在南京大屠殺中援助受害者的各國使節團和傳教士,在盧旺達大屠殺中提供生命庇護的圖西族飯店經理,等等。

成為好人,就是對內心向善的最好回報

這些義士的共同特徵就是在他們所身處的環境,顯得極為格格不入。特別是書中描述的瑞士的警官格魯甯格,在納粹發動對猶太人進行迫害的“水晶之夜”,他放寬了邊境線入境的督查,從而讓大量的猶太人獲得了一線生機。對於永久中立國瑞士而言,他的行為無疑是嚴重違反了法律,也有悖於政府交給他的職責。因此當時,他被判有罪,並被開除公職。然而二戰結束了,納粹作為法西斯的罪行已經被人們所熟知了,可瑞士政府依舊沒有更改對格魯寧格的不公正待遇,周圍的人依舊視他為一個瀆職的前警官。他沒法領取養老金,也無處為他自己的義舉而申述。如此,他只能在貧窮和衰老之中度過孤獨的晚年。唯有那一千多位被他拯救的猶太人,依舊感恩他果斷的善舉。

曾有一位長者說,“成為一個好人,就是對內心向善的最好回報。”的確,還有什麼比確信自己是個好人更美好的呢?可是,對於行善的人而言,他們多半要在扭曲的環境裡頂著“不正常”的壓力。作者在《美麗靈魂》一書中也說,“最大的壓力倒不是盲目服從,而是渴望融入集體,不願意被集體拋棄”。

那位在戰火中拯救敵族的塞爾維亞平民亞科就是個例證,因為種族間的殺戮,同一民族緊密抱團是最好的安全性原則,如果出手拯救敵人,那麼等於說自動放棄本族人集體的保護,把自己暴露在對方仇恨的殺戮之中。實際上人群或者組織的集體性犯罪衝動,有點像火山噴發,往往不可遏制,並會經常反復發生。與此同時,人性的基本的善,也會一直存在;惡,從不會主動意識到自身的惡,但是善,也總是默默無言。就一場普遍性的災難而言,所有這些義人所做的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每個被拯救者來說,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

閱讀《美麗靈魂》可發現,每個人其實都是想像的共同體、事實的共同體和孤立無援的個體這“三體”所構成。民族、國族、省族等是想像之共同,身處某個單位、工廠、公司或者家庭是事實上的利益共同,而每個自身是客觀存在的個體,這“三體”之間充滿重重疊疊的矛盾。書中的前兩個故事,是國家、民族這樣想像共同體與個體意志之間的衝突,而後兩個故事是事實共同體與個體的衝突。以色列軍人阿夫納和華爾街會計師萊拉都要同自己供職的組織——軍隊和金融集團的不端行為作鬥爭,維護了法律和正義,個人也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

守護良知即捍衛文明

可是,在一片混亂之中,怎麼來判斷什麼是正常呢?這甚至比如何挺身而出更令人感到困惑。人類歷史最大的過錯就在於,一類人有辦法用光輝燦爛的詞語把人性之惡包裝成滿滿的正義,從而煽動犯罪,比如說把告密叫做勇敢揭發,背叛和離間叫做劃清界限,殘害他人叫做打倒敵人等。作為孤立個體,不要被想像共同和事實共同的強力風暴所裹挾,是何其之難哉,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來說,就是敢質疑“2加2等於4”,或者如村上春樹所說,是“用雞蛋去碰牆壁”。

孤立無援的個體保護一絲良知,就像在暴風雨之中保護燭火,即使無力讓世界變得更好,但不能讓自己變得更壞。翻譯家傅雷夫婦自殺之後,因為是“自絕於人民”,所以長期沒有人敢站出來為這對夫婦收屍,處理後事,特別是他們的同事和親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子站出來,為傅雷夫婦料理了後事。旁人問及原因,她說自己是個心地軟弱的基督教徒,看到人死橫屍街頭不加收殮是不義的。

或許,是我們所經歷的苦難太多了,與曾經發生過的苦難相比,我們任何的書寫都顯得孱弱無力。古人雲“君子慎獨”,我們知道自己靈魂之中有惡意的種子,但是文明就是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狀況下,都不要把這種惡意釋放出來,不要對微小的苗頭視而不見,不要聽之任之,不要煽動鼓勵仇恨,即使此刻世界範圍內屠殺和仇恨依舊在流溢,ISIS的恐怖主義、各種民族主義、民粹思潮依舊在氾濫。

與歌頌一個個“美麗靈魂”相比,更迫切的是要找到那種遏制“暴風雨”再度來襲的辦法。

□陶林

這四個故事很像一幅層層重疊的“雲圖”,通過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遠的真實事件,多角度地詮釋了“美麗靈魂”的含義。通過閱讀,一方面可以從這些義人身上獲得良善的力量,一方面它也提醒我們深思所面臨的困境。恰如魯迅先生深刻認識到的,人類文明是通過極大的代價換取緩慢的進步,成片的樹林塌陷才換來一小塊煤。從古至今,人類每一點的進步,都需要經歷太多的劫難才能換取。

大屠殺、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隱藏在意識形態絞殺背後的利益衝突,是人類歷史不可避免的黑暗面,幾乎也是個難以治癒的頑疾。我們沒法記住太多在歷次屠殺中無辜被害者的名字,也沒法細細分析讓這些罪惡能夠持續的人性之惡,可能未必就如阿倫特所謂的“平庸之惡”能概括的。《美麗靈魂》所陳述的四個故事線,正好折射了人類經歷過20世紀的主要類型的殺戮:種族滅絕、意識形態衝突、民族隔離……

在無盡血海中,可以見到一株美麗的小花,我們更樂於記住,山洪暴發般的災難中那些閃亮的人性閃光面的名字和他們的義舉。那些拯救者,那些善人,那些守義之事,成為絕望之中的一絲希望。比如,拯救猶太人的德國工廠主辛德勒;冒死簽發生命過關簽證的西班牙外交官,為猶太人避難上海提供援助的中國外交官何鳳山;在南京大屠殺中援助受害者的各國使節團和傳教士,在盧旺達大屠殺中提供生命庇護的圖西族飯店經理,等等。

成為好人,就是對內心向善的最好回報

這些義士的共同特徵就是在他們所身處的環境,顯得極為格格不入。特別是書中描述的瑞士的警官格魯甯格,在納粹發動對猶太人進行迫害的“水晶之夜”,他放寬了邊境線入境的督查,從而讓大量的猶太人獲得了一線生機。對於永久中立國瑞士而言,他的行為無疑是嚴重違反了法律,也有悖於政府交給他的職責。因此當時,他被判有罪,並被開除公職。然而二戰結束了,納粹作為法西斯的罪行已經被人們所熟知了,可瑞士政府依舊沒有更改對格魯寧格的不公正待遇,周圍的人依舊視他為一個瀆職的前警官。他沒法領取養老金,也無處為他自己的義舉而申述。如此,他只能在貧窮和衰老之中度過孤獨的晚年。唯有那一千多位被他拯救的猶太人,依舊感恩他果斷的善舉。

曾有一位長者說,“成為一個好人,就是對內心向善的最好回報。”的確,還有什麼比確信自己是個好人更美好的呢?可是,對於行善的人而言,他們多半要在扭曲的環境裡頂著“不正常”的壓力。作者在《美麗靈魂》一書中也說,“最大的壓力倒不是盲目服從,而是渴望融入集體,不願意被集體拋棄”。

那位在戰火中拯救敵族的塞爾維亞平民亞科就是個例證,因為種族間的殺戮,同一民族緊密抱團是最好的安全性原則,如果出手拯救敵人,那麼等於說自動放棄本族人集體的保護,把自己暴露在對方仇恨的殺戮之中。實際上人群或者組織的集體性犯罪衝動,有點像火山噴發,往往不可遏制,並會經常反復發生。與此同時,人性的基本的善,也會一直存在;惡,從不會主動意識到自身的惡,但是善,也總是默默無言。就一場普遍性的災難而言,所有這些義人所做的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每個被拯救者來說,就是生命意義的全部。

閱讀《美麗靈魂》可發現,每個人其實都是想像的共同體、事實的共同體和孤立無援的個體這“三體”所構成。民族、國族、省族等是想像之共同,身處某個單位、工廠、公司或者家庭是事實上的利益共同,而每個自身是客觀存在的個體,這“三體”之間充滿重重疊疊的矛盾。書中的前兩個故事,是國家、民族這樣想像共同體與個體意志之間的衝突,而後兩個故事是事實共同體與個體的衝突。以色列軍人阿夫納和華爾街會計師萊拉都要同自己供職的組織——軍隊和金融集團的不端行為作鬥爭,維護了法律和正義,個人也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

守護良知即捍衛文明

可是,在一片混亂之中,怎麼來判斷什麼是正常呢?這甚至比如何挺身而出更令人感到困惑。人類歷史最大的過錯就在於,一類人有辦法用光輝燦爛的詞語把人性之惡包裝成滿滿的正義,從而煽動犯罪,比如說把告密叫做勇敢揭發,背叛和離間叫做劃清界限,殘害他人叫做打倒敵人等。作為孤立個體,不要被想像共同和事實共同的強力風暴所裹挾,是何其之難哉,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來說,就是敢質疑“2加2等於4”,或者如村上春樹所說,是“用雞蛋去碰牆壁”。

孤立無援的個體保護一絲良知,就像在暴風雨之中保護燭火,即使無力讓世界變得更好,但不能讓自己變得更壞。翻譯家傅雷夫婦自殺之後,因為是“自絕於人民”,所以長期沒有人敢站出來為這對夫婦收屍,處理後事,特別是他們的同事和親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子站出來,為傅雷夫婦料理了後事。旁人問及原因,她說自己是個心地軟弱的基督教徒,看到人死橫屍街頭不加收殮是不義的。

或許,是我們所經歷的苦難太多了,與曾經發生過的苦難相比,我們任何的書寫都顯得孱弱無力。古人雲“君子慎獨”,我們知道自己靈魂之中有惡意的種子,但是文明就是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狀況下,都不要把這種惡意釋放出來,不要對微小的苗頭視而不見,不要聽之任之,不要煽動鼓勵仇恨,即使此刻世界範圍內屠殺和仇恨依舊在流溢,ISIS的恐怖主義、各種民族主義、民粹思潮依舊在氾濫。

與歌頌一個個“美麗靈魂”相比,更迫切的是要找到那種遏制“暴風雨”再度來襲的辦法。

□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