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曹操為何至死都不稱帝,是能力不行嗎?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說道曹操,自然會想到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被封魏王,那麼至死為何曹操都不稱帝呢?

其實並不是曹操不想稱帝,而是時候未到。雖然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朝廷有絕對的權威,但是稱帝的條件還不是時候。當時,漢朝還是天下所認可的正統,曹操還需要躲在漢帝的名頭下做事。

如果盲目稱帝,那麼劉備和孫權必然製造輿論壓力,再而挑起事端,順理成章的借為“恢復漢室”名義攻打曹操了,這時候曹操便是漢朝的反賊,從主動變為了被動。

古代講的就是一個“忠”,曹操躲在漢帝下做事,那就不一樣了,無論是做什麼事,都是以朝廷的名義正義出師。所以赤壁之戰,曹操攻打東吳,雖然火燒赤壁,失敗了。但是沒有落下什麼駡名,而孫權就不一樣了,

啞巴吃黃連,最終只能落得反賊的駡名。

雖然曹操沒能當上皇帝,但是實際上已經擁有了皇帝的權利,只是差一件黃袍加身而已。在朝廷上,獻帝名存實亡,甚至有時候連個太監都管不了。大臣們的生殺大權都是曹操說了算,政治上和軍事上也是牢牢握在手中的。

所以稱帝不稱帝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但是曹操始終還是念念不忘帝位的,獻帝曾打算封曹操10萬人口還有封地,意在讓他放下東漢的兵權和官職。曹操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充分表明了決心,他也間接了暗示朝廷眾臣:曹家是繼承的,不管稱不稱帝,漢朝的皇帝都只是傀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