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看血虧的福利分享,一定要Mark!

9月12日,農灣學社曾首次推出新農人直播,特邀食菌紀創始人王偉以“新零售來了,你還在等什麼?”為主題,結合實際案例為新農人們福利開講。

本次直播採取即時語音模式,新農人們通過提問上牆形式與嘉賓互動,直播效果得到一致好評。但是,考慮到還有許多未能及時趕上直播或仍存在些許疑問的新農人們,農灣學社特意收集整理了一份直播的文字總結稿,採用Q&A的形式,更加清楚明瞭地向新農人們答疑解惑,希望能給更多的新農人提供參考!

“新零售來了,你還在等什麼?”

Q1:食菌紀是什麼?

A1:食菌紀是隸屬於中國最大的光伏農業集團——華盛綠能的一個食用菌品牌,通過6年發展,集團在全國22個省建立了100多個設施化光伏農業基地,其中涉及花卉、茶葉等諸多品類,但食用菌是和光伏結合最緊密的品種,因屬性符合光伏大棚的種植需求,所以產值很高。以前食用菌的銷售通常採用傳統的批發管道,

後來鑒於產品種類和產量的增加,傳統管道的銷售無法滿足需求,於是食菌紀必須建立自己的銷售和批發系統。

建立銷售和批發系統第一步就是完善個體的批發管道的食用菌銷售,我們的目標是建設食用菌全品類產品的銷售網路,願景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用菌。

而如何一步步走到食菌紀這一端,則是從最基礎的批發管道出發,慢慢探索,才形成的思路。

傳統的批發市場分為一、二、三級市場。例如北京的新發地,山東的壽光批發市場等可以輻射到其它省區的批發市場為一級,而地級市的批發市場為二級,縣區級批發市場則為三級,農產品通常需要通過三級市場之後才能真正進入消費者相關的農貿市場。

這個冗長的管道是由傳統的物流和地域特徵決定的,難以改變且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成本居高不下。考慮到所有的入場費、物流費、搬運費等費用後,一箱可能就會增添30%-35%的成本。同時這個管道的物流時間太長,一些保質期十分局限的草腐菌類(如草菇、雙孢菇)無法保證新鮮度。而我們食菌紀的模式就是打破傳統,做到24小時內,直接從源頭發送到物流中心,

再到農貿市場和商超系統。

Q2:什麼是新零售模式?

A2:對於新零售,我認為重點在“新”,要區別于傳統零售。電商的興起對傳統零售的打擊較大,而所謂新零售,就是結合互聯網零售和傳統零售,各取所長來彌補互聯網零售的體驗不足和傳統零售無法滿足的消費者需求的不足。它既有互聯網基因,如線上線下結合、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等,又改變了從生產、流通到銷售的零售模式。其中物流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畢竟新零售的重點就是去庫存,而從現在來看,庫存也是傳統零售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新零售最關鍵的點還是離不開商品價值和消費者體驗。

Q3:體驗和技術革新哪個更重要?

A3:我感覺兩者都重要,但我們更注重消費者體驗,因為食菌紀做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向消費者銷售更好的食用菌。從目前來看,可食用的食用菌品類很多,但是許多野生菌和鮮菌無法到達消費者的終端管道。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傳統管道需求量少導致無法達到批發管道需求,進而無法從批發進入末端。如果不整合,那麼高昂的成本就讓人望而止步。這也導致了消費者日常可見到的品種很少。但是經過整合,食菌紀目前可整合的品種已超過100多種,完全可以保證新鮮到達消費者終端,進一步地提升了消費體驗。

除此之外,食菌紀還利用線上、線下結合互動的辦法,告訴消費者食用方法、科普食用益處等內容,有效地通過線上活動增強了整個過程的消費體驗。

Q4:新零售跟O2O區別在哪?

A4:這個問題其實我們也始終在考慮。O2O是線上+線下,是屬於新零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新零售的範圍明顯比O2O更大。以馬雲的無人超市和沃爾瑪的稱重系統為例,明顯淩駕於O2O之上的新零售模式。因此,我認為所有基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提升的行為都應該叫做新零售,而O2O則是屬於新零售的一部分。

Q5:食菌紀是如何把食用菌與新零售模式做結合的?

A5:這個問題剛才我已提到了,最大的問題就是傳統管道讓我們很多的食用菌產品無法到達消費者的終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家到外地可以吃到很多新品種的蔬菜,但其實這些蔬菜很多都是在山東壽光生產的,那為什麼在青島市場上沒有見到呢?原因並不是消費者不喜歡,而是管道滲透不足,需求量不足,以致達不到傳統批發市場的需求量。以食用菌為例,批發市場一般以車為單位,其到達一級批發市場的銷售週期最短要3天,最長要7-10天。在這個銷售週期內若不能完成銷售,食用菌品質就難以保證,損失就無可避免。再加上二、三級銷售市場的流通特性,不少食用菌的新鮮程度實在難以保證,同時伴隨著中間環節,費用也增長頗多,而品種無法到達市場,消費者對於該種類的認識度自然較低,消費量也較差,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我們正是看到了這種問題的存在,以此為契機才開發了食菌紀直送末端的新零售模式。

Q6:食菌紀的新零售模式和新零售系統具體是怎樣的?

A6:我們有幾套核心的系統,首先是我們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南到雲南,北到東北的跨緯度諸多生產基地資源,為我們提供了生產多種食用菌的產地優勢和地理可能,豐富了我們的品種多樣性。同時我們通過工廠化的生產,產量大幅增漲,一個蘑菇工廠的單一品種產量就可高達千噸,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產量和供貨量。

其次是我們的大資料管理系統,這是我們區別於中國其他生鮮運營商的獨特之處。前期我們在參觀國內許多做生鮮的系統的基礎上,集各家之所長,打造了屬於我們自己的不斷更新、反覆運算的系統,這也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為先進的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我們可以觀察每個品類和地區的銷售變化,做到大致預判單一品種未來7天的價格和需求走勢。這個預判原理其實很簡單:通過該種農產品的價格指數、未來7天的天氣變化、消費者直接終端的資訊回饋和與往年農產品價格的大資料分析四大資訊來源進行價格和需求判斷。這是我們這個大資料管理系統的最大優勢所在,也是我們新零售模式的一大依託。

Q7:物流和終端管道在新零售中起什麼作用?

A7:物流和終端管道也是我們現在的重點工作之一。從物流來看,我們已經在全國建立了20多個物流中心,作為我們的冷鏈物流中心,為我們的整個商品供應做支撐,從而確保了能在4-5小時內將產品通過冷鏈物流配送到終端。

在管道開發上,我們前期的積累現在已經開始凸顯出一定的效果。食菌紀品牌可以說已經在國內食用菌全品系產品(特別是從1.0產品到4.0產品整合)銷售方面遠遠的走在了前面。正是因為這個優勢,食菌紀圍繞其做的運營、行銷、品牌策略,得到了國內許多管道商,特別是新零售管道的關注。比如我們在與阿裡系盒馬鮮生的合作中,管道的銷售成果就相當不錯。不僅如此,許多其他的新零售系統,如美團旗下的掌魚生鮮,京東到家,地球港等項目也向我們表達了合作意向。從目前情況看,我們在管道拓展上已佔據了自己的優勢,以後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定位甄選合作管道。

Q8:食用菌產品的1.0到4.0具體來說是什麼?

Q9:新零售模式中,線上線下該如何融合,形成合力?

其中物流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畢竟新零售的重點就是去庫存,而從現在來看,庫存也是傳統零售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新零售最關鍵的點還是離不開商品價值和消費者體驗。

Q3:體驗和技術革新哪個更重要?

A3:我感覺兩者都重要,但我們更注重消費者體驗,因為食菌紀做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向消費者銷售更好的食用菌。從目前來看,可食用的食用菌品類很多,但是許多野生菌和鮮菌無法到達消費者的終端管道。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傳統管道需求量少導致無法達到批發管道需求,進而無法從批發進入末端。如果不整合,那麼高昂的成本就讓人望而止步。這也導致了消費者日常可見到的品種很少。但是經過整合,食菌紀目前可整合的品種已超過100多種,完全可以保證新鮮到達消費者終端,進一步地提升了消費體驗。

除此之外,食菌紀還利用線上、線下結合互動的辦法,告訴消費者食用方法、科普食用益處等內容,有效地通過線上活動增強了整個過程的消費體驗。

Q4:新零售跟O2O區別在哪?

A4:這個問題其實我們也始終在考慮。O2O是線上+線下,是屬於新零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新零售的範圍明顯比O2O更大。以馬雲的無人超市和沃爾瑪的稱重系統為例,明顯淩駕於O2O之上的新零售模式。因此,我認為所有基於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提升的行為都應該叫做新零售,而O2O則是屬於新零售的一部分。

Q5:食菌紀是如何把食用菌與新零售模式做結合的?

A5:這個問題剛才我已提到了,最大的問題就是傳統管道讓我們很多的食用菌產品無法到達消費者的終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家到外地可以吃到很多新品種的蔬菜,但其實這些蔬菜很多都是在山東壽光生產的,那為什麼在青島市場上沒有見到呢?原因並不是消費者不喜歡,而是管道滲透不足,需求量不足,以致達不到傳統批發市場的需求量。以食用菌為例,批發市場一般以車為單位,其到達一級批發市場的銷售週期最短要3天,最長要7-10天。在這個銷售週期內若不能完成銷售,食用菌品質就難以保證,損失就無可避免。再加上二、三級銷售市場的流通特性,不少食用菌的新鮮程度實在難以保證,同時伴隨著中間環節,費用也增長頗多,而品種無法到達市場,消費者對於該種類的認識度自然較低,消費量也較差,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我們正是看到了這種問題的存在,以此為契機才開發了食菌紀直送末端的新零售模式。

Q6:食菌紀的新零售模式和新零售系統具體是怎樣的?

A6:我們有幾套核心的系統,首先是我們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南到雲南,北到東北的跨緯度諸多生產基地資源,為我們提供了生產多種食用菌的產地優勢和地理可能,豐富了我們的品種多樣性。同時我們通過工廠化的生產,產量大幅增漲,一個蘑菇工廠的單一品種產量就可高達千噸,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產量和供貨量。

其次是我們的大資料管理系統,這是我們區別於中國其他生鮮運營商的獨特之處。前期我們在參觀國內許多做生鮮的系統的基礎上,集各家之所長,打造了屬於我們自己的不斷更新、反覆運算的系統,這也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為先進的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我們可以觀察每個品類和地區的銷售變化,做到大致預判單一品種未來7天的價格和需求走勢。這個預判原理其實很簡單:通過該種農產品的價格指數、未來7天的天氣變化、消費者直接終端的資訊回饋和與往年農產品價格的大資料分析四大資訊來源進行價格和需求判斷。這是我們這個大資料管理系統的最大優勢所在,也是我們新零售模式的一大依託。

Q7:物流和終端管道在新零售中起什麼作用?

A7:物流和終端管道也是我們現在的重點工作之一。從物流來看,我們已經在全國建立了20多個物流中心,作為我們的冷鏈物流中心,為我們的整個商品供應做支撐,從而確保了能在4-5小時內將產品通過冷鏈物流配送到終端。

在管道開發上,我們前期的積累現在已經開始凸顯出一定的效果。食菌紀品牌可以說已經在國內食用菌全品系產品(特別是從1.0產品到4.0產品整合)銷售方面遠遠的走在了前面。正是因為這個優勢,食菌紀圍繞其做的運營、行銷、品牌策略,得到了國內許多管道商,特別是新零售管道的關注。比如我們在與阿裡系盒馬鮮生的合作中,管道的銷售成果就相當不錯。不僅如此,許多其他的新零售系統,如美團旗下的掌魚生鮮,京東到家,地球港等項目也向我們表達了合作意向。從目前情況看,我們在管道拓展上已佔據了自己的優勢,以後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定位甄選合作管道。

Q8:食用菌產品的1.0到4.0具體來說是什麼?

Q9:新零售模式中,線上線下該如何融合,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