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認識海裡的“長壽菜”丨榮成,名不虛傳的“中國海帶之都”

海帶曾經是榮成最基礎的產業。從1950年在榮成試養到1956年人工筏式養殖取得成功算起,

已走過60多個年頭,海帶產業的發展為榮成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以來,在跟蹤調研海帶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新常態下,受人力資源、產業素質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海帶產業發展同樣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現實選擇,

轉型升級到了刻不容緩的關鍵時期。力促海帶產業轉型升級,幾乎成為業內人士、有識之士的強烈訴求,人們為此孜孜不倦地探索,力求能夠再造新動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今天,小榮帶大家來一起看看“中國海帶之都”的轉型發展之路。

良好的自然環境

榮成市三面臨海,海岸線長487公里,沿海分佈10個海灣、50個大小島嶼,海水養殖拓展到40米等深線。海域面積廣闊、水質條件優越、營養物質豐富,為海帶等藻類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

得益于此,“榮成海帶”更是以其藻體寬大、葉片豐厚、營養成分高而著稱。

據農業部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榮成海帶”中碘、膠、醇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鐵、鍶、鈦等營養元素含量均大大高於國內其他地區,是真正的純天然綠色保健食品。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榮成已成為聞名國內外的“海帶之鄉”。

養殖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年均出產海帶占全省總產量的80%以上,全國的50%以上,是具有顯著地域優勢的產品。2005年,“榮成海帶”被國家工商總局核准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08年,榮成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海帶養殖加工標準化示範縣”。2016年8月13日,榮成被中國藻業協會授予“中國海帶之都”稱號。

科技興海、以養興漁

長期以來,榮成堅持科技興海、以養興漁,

著力在海帶育苗、養殖、加工、管理等方面潛心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作為國內最早涉足海帶育苗、養殖產業的區域之一,榮成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育種養殖方法,創新研究育種養殖技術,海帶育苗和養殖技術始終處於全國同行業領先水準。2016年,全市有9家育苗場從事海帶育苗,投入水體3.56萬平方米,培育海帶苗65億株。除了自供自足外,還銷往大連、煙臺及福建等地。培育品種有“大板” “奔牛” “502” “中科1” “中科2” “煙雜” “雜交208” “雜交407” “長生” “201” “202” “205” “愛倫灣”等。其中,與海洋大學聯合培育的“愛倫灣”海帶新品種,是國內公認的複合型海帶良種,具有成熟期短、加工率高、產量高等顯著特徵,比傳統品種平均畝增產25%以上。現已推廣至山東、遼寧、福建等海帶養殖大省,帶動了全國海帶產業的健康發展。

科學發展帶動海帶養殖

榮成海帶大規模人工養殖始於上世紀60年代,以東部海區為主產區,次為北部海區和南部海區。上世紀80年代以前,無論養殖規模、產量、產值還是效益,海帶都在榮成海水養殖中佔據重要地位。作為國家級海洋綜合開發示範區、國家級海洋功能食品加工“科技興海”示範基地,圍繞海帶養殖技術的突破,榮成深化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黃海所、山東大學、中國農科院、齊魯工大等十幾所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借助高校院所的技術實力,不斷推廣應用“721”生態養殖模式、海帶龍鬚菜“輪養模式”以及“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其中,楮島水產與水科院黃海所合作,構建了桑溝灣淺海貝藻筏式生態高效養殖模式,形成了養殖生物間的相互促進和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充分利用了養殖空間形成立體養殖。“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以藻、貝、魚等養殖生物間的生態互利機制為基礎,根據養殖海區生態容量,科學搭配養殖比例,形成多層次立體生態養殖體系,不但有效解決了傳統養殖模式帶來的海域生態系統超負荷和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海域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根據對比試驗,應用多營養層次養殖技術的海帶畝產量提高了25%,綜合養殖效益平均提高26%以上。該成果已於2011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時至今日,儘管海珍品養殖已具備相當規模,海帶仍佔據全市海水養殖業總產量的46%,占總產值的25%。2016年,全市海帶養殖面積15.3萬畝,淡幹海帶產量14萬噸,產值達21.2億元。

在海帶加工方面,早期收割的海帶以加工鹽漬海帶、即食食品為主,後期收割以淡幹為主,現已形成完整的海帶產業鏈條。

榮成市企業致力於引導海帶加工由傳統的曬乾化工菜、初級食品菜向高端食用產品和海洋生物製品轉型,組織企業研發實施的“海帶低溫組織重組新技術和成型產品新工藝”“深海小海帶速發鮮焙乾品新工藝”“酶法生產海藻生物有機水溶肥產業化技術集成與推廣示範”“海帶漂燙水綠色提碘新工藝產業化示範”“酶法生產高活性海藻生物肥技術的中試與轉化”“應用鮮海帶為原料海藻化工生產新技術”等專案,為海帶產業的轉型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向。

威海世紀博康海藻有限公司實施“以創新海洋藥物及保健食品為核心的海帶綜合利用精深加工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力爭開拓全市海帶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局面。目前,全市現已開發出鹽漬、烘乾、冷鮮、麵食、飲品等五大系列100多個海帶品種及海藻肥、海藻酸鈉、海藻多糖硫酸酯等化工生物製品,實現了由初級利用型向深度開髮型轉變。全市食品海帶的銷售比例達到70%以上,精深加工增值率達到60%。

不僅如此,海帶養殖的產業關聯效應極為明顯,目前,以海帶為基礎的這條產業鏈年產值達30多億元,25萬漁業勞力有5萬人直接從事海帶生產。

新舊動能轉換 海帶產業需轉型升級

任何產業都會在某個歷史階段遇到發展瓶頸。近年來,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榮成海帶產業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勞動力等生產成本逐年攀升,加重企業負擔;環境約束的力度不斷加大;企業創新意願不強,動力不足;產業發展的空間亟待拓展。

正是由於上述因素的影響,榮成海帶產業在全國市場中也面臨著追兵越來越近的窘迫。因“北種南移”而於近年崛起的福建霞浦,原來在海帶養殖、加工方面難與榮成比肩,但他們在養殖、加工技術提升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矢志發力,於2009年6月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中國海帶之鄉”稱號。

海帶產業轉型升級,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當下,新舊動能轉換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工程。立足于區位、資源、環境等基礎支撐,沿海而居、傍海而興的榮成不能丟掉沿海優勢、另起爐灶,新舊動能的轉換還需從海帶等傳統、基礎產業做起。應該繼續圍繞經濟藻類新品種的繁育和示範推廣,在精准化高效養殖技術的基礎上,堅持生態系統的修復與改善,實現海洋食品的高端化加工,確保海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應該推動藍色領域的勞動力變革。海帶養殖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緊缺和工資大幅上漲的影響,必然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需要在開展海帶收割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研發、提升品質上下功夫,進而減少用工數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俚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帶機械化收割研發上已走在全市前列,該公司現有收割機11台,每台收割機(船)每天往返3次,每次收割海帶15噸至20噸,6名工人完成了相當於18人用舢板收割的工作量。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已出臺的海帶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主動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海帶收割、烘乾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研發。通過在海帶養殖、加工領域的“機器換人”,以及加快推動智慧製造和智慧生產,實現產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實現從“汗水型經濟”到“智慧型經濟”的跨越。

應該抓好藻類產業的技術升級。據瞭解,上世紀90年代,榮成海帶由淡幹改為鹽漬加工後,出現了“倍增效應”,加工效益成幾倍數的增值。因此,應繼續學習、借鑒日本等食用海帶生產強國的先進經驗,通過提升海帶系列產品的檔次、功能、口味,使海帶加工生產與市場消費需求緊密對接。引導企業大力開發高端產品,發展多元化加工,形成海藻生物肥、海帶保健品、海帶飲品等多層次的加工產業鏈。建議政府在加強公共技術平臺建設的同時,加大轉型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品牌投入的力度,以品牌贏效益、爭份額。在技術人才集聚上,應繼續圍繞海藻養殖、加工領域,加快形成“一校兩所”(即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中心,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黃海所為補充)的研究梯隊,採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創新資源向中心積聚;在科技研發上,加快推進“海藻優質苗種繁育技術”“養殖海藻高值化利用技術”以及“海帶自動化設備研發”等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海帶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共性技術瓶頸問題,緊抓省重點研發計畫等各級科技計畫專案申報,注重在生產實踐中提煉專案,在產業發展中尋找項目,明確產業創新性和突破點,做好項目的遴選、設計、包裝和推薦,提升科技專案的總體水準。應深度對接專業運營團隊協商具體合作方案,研究制定科技企業孵化器種子基金管理辦法,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為企業研發、孵化、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力爭將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成為科技型資源相對集聚,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科技要素集聚區,引領海帶產業的創新發展。

應該再造榮成海帶的品質形象。長期以來,榮成在海帶宣傳上持續發力,贏得了市場認可,但這些年市場影響力遜于福建等“南菜”同類產品既成事實。因此,更應意識到產品市場競爭已從產品經營性競爭上升到品牌競爭的新階段,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學習福建霞浦海帶成功宣傳的經驗,重點強化榮成海帶的品質宣傳,引導消費者調整對榮成海帶認知的局限性,促其對榮成海帶由“全國產量最大”向“全國品質最好”的認知轉變,以品質取勝。建議依託“中國海洋食品名城”品牌,政府、企業共同發力,將全市海帶宣傳推介的規劃起點提高,引進國內外專業機構精心策劃、名家包裝,打造一流的榮成海帶公共品牌,提高榮成海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學習江蘇推廣“小龍蝦”的先進經驗,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整合小品牌,集聚資源優勢,鼓勵企業使用“榮成海帶”地理標誌,擴大已有海帶品牌的知名度;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立體化擴大榮成海帶的影響;與京東商城、順豐優選等電商平臺合作,開展線上線下系列推廣活動,提升榮成海帶知名度。建議挖掘並宣傳榮成海帶文化內涵,借助政府、企業、民間的各方力量,通過舉辦海帶美食節和以海帶為主題的國家級攝影比賽等活動,在全市形成以海帶為主題的文化氛圍,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海帶之都”。

此同時,還應該繼續強化行業協會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主動引導行業自律,促進良性競爭,特別是結合“信用榮成”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行業規範,實現行業信用評價、行業“紅黑名單”制度建設、堅決制約競相壓價、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等行為。積極參與海帶行業標準的制定,增強榮成海帶企業在國內外行業競爭中的話語權,推動海帶產業和其他產業的配套互動,尋求更多商機。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全社會參與建設全國性海帶產品集散中心,積極拓展電子商務,使榮成海帶真正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2016年,全市有9家育苗場從事海帶育苗,投入水體3.56萬平方米,培育海帶苗65億株。除了自供自足外,還銷往大連、煙臺及福建等地。培育品種有“大板” “奔牛” “502” “中科1” “中科2” “煙雜” “雜交208” “雜交407” “長生” “201” “202” “205” “愛倫灣”等。其中,與海洋大學聯合培育的“愛倫灣”海帶新品種,是國內公認的複合型海帶良種,具有成熟期短、加工率高、產量高等顯著特徵,比傳統品種平均畝增產25%以上。現已推廣至山東、遼寧、福建等海帶養殖大省,帶動了全國海帶產業的健康發展。

科學發展帶動海帶養殖

榮成海帶大規模人工養殖始於上世紀60年代,以東部海區為主產區,次為北部海區和南部海區。上世紀80年代以前,無論養殖規模、產量、產值還是效益,海帶都在榮成海水養殖中佔據重要地位。作為國家級海洋綜合開發示範區、國家級海洋功能食品加工“科技興海”示範基地,圍繞海帶養殖技術的突破,榮成深化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黃海所、山東大學、中國農科院、齊魯工大等十幾所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借助高校院所的技術實力,不斷推廣應用“721”生態養殖模式、海帶龍鬚菜“輪養模式”以及“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其中,楮島水產與水科院黃海所合作,構建了桑溝灣淺海貝藻筏式生態高效養殖模式,形成了養殖生物間的相互促進和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充分利用了養殖空間形成立體養殖。“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以藻、貝、魚等養殖生物間的生態互利機制為基礎,根據養殖海區生態容量,科學搭配養殖比例,形成多層次立體生態養殖體系,不但有效解決了傳統養殖模式帶來的海域生態系統超負荷和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海域利用率和產出效益。根據對比試驗,應用多營養層次養殖技術的海帶畝產量提高了25%,綜合養殖效益平均提高26%以上。該成果已於2011年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

時至今日,儘管海珍品養殖已具備相當規模,海帶仍佔據全市海水養殖業總產量的46%,占總產值的25%。2016年,全市海帶養殖面積15.3萬畝,淡幹海帶產量14萬噸,產值達21.2億元。

在海帶加工方面,早期收割的海帶以加工鹽漬海帶、即食食品為主,後期收割以淡幹為主,現已形成完整的海帶產業鏈條。

榮成市企業致力於引導海帶加工由傳統的曬乾化工菜、初級食品菜向高端食用產品和海洋生物製品轉型,組織企業研發實施的“海帶低溫組織重組新技術和成型產品新工藝”“深海小海帶速發鮮焙乾品新工藝”“酶法生產海藻生物有機水溶肥產業化技術集成與推廣示範”“海帶漂燙水綠色提碘新工藝產業化示範”“酶法生產高活性海藻生物肥技術的中試與轉化”“應用鮮海帶為原料海藻化工生產新技術”等專案,為海帶產業的轉型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向。

威海世紀博康海藻有限公司實施“以創新海洋藥物及保健食品為核心的海帶綜合利用精深加工技術與產業化”項目,力爭開拓全市海帶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局面。目前,全市現已開發出鹽漬、烘乾、冷鮮、麵食、飲品等五大系列100多個海帶品種及海藻肥、海藻酸鈉、海藻多糖硫酸酯等化工生物製品,實現了由初級利用型向深度開髮型轉變。全市食品海帶的銷售比例達到70%以上,精深加工增值率達到60%。

不僅如此,海帶養殖的產業關聯效應極為明顯,目前,以海帶為基礎的這條產業鏈年產值達30多億元,25萬漁業勞力有5萬人直接從事海帶生產。

新舊動能轉換 海帶產業需轉型升級

任何產業都會在某個歷史階段遇到發展瓶頸。近年來,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榮成海帶產業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勞動力等生產成本逐年攀升,加重企業負擔;環境約束的力度不斷加大;企業創新意願不強,動力不足;產業發展的空間亟待拓展。

正是由於上述因素的影響,榮成海帶產業在全國市場中也面臨著追兵越來越近的窘迫。因“北種南移”而於近年崛起的福建霞浦,原來在海帶養殖、加工方面難與榮成比肩,但他們在養殖、加工技術提升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矢志發力,於2009年6月被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中國海帶之鄉”稱號。

海帶產業轉型升級,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當下,新舊動能轉換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工程。立足于區位、資源、環境等基礎支撐,沿海而居、傍海而興的榮成不能丟掉沿海優勢、另起爐灶,新舊動能的轉換還需從海帶等傳統、基礎產業做起。應該繼續圍繞經濟藻類新品種的繁育和示範推廣,在精准化高效養殖技術的基礎上,堅持生態系統的修復與改善,實現海洋食品的高端化加工,確保海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應該推動藍色領域的勞動力變革。海帶養殖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緊缺和工資大幅上漲的影響,必然導致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需要在開展海帶收割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研發、提升品質上下功夫,進而減少用工數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俚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帶機械化收割研發上已走在全市前列,該公司現有收割機11台,每台收割機(船)每天往返3次,每次收割海帶15噸至20噸,6名工人完成了相當於18人用舢板收割的工作量。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已出臺的海帶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主動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海帶收割、烘乾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研發。通過在海帶養殖、加工領域的“機器換人”,以及加快推動智慧製造和智慧生產,實現產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實現從“汗水型經濟”到“智慧型經濟”的跨越。

應該抓好藻類產業的技術升級。據瞭解,上世紀90年代,榮成海帶由淡幹改為鹽漬加工後,出現了“倍增效應”,加工效益成幾倍數的增值。因此,應繼續學習、借鑒日本等食用海帶生產強國的先進經驗,通過提升海帶系列產品的檔次、功能、口味,使海帶加工生產與市場消費需求緊密對接。引導企業大力開發高端產品,發展多元化加工,形成海藻生物肥、海帶保健品、海帶飲品等多層次的加工產業鏈。建議政府在加強公共技術平臺建設的同時,加大轉型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品牌投入的力度,以品牌贏效益、爭份額。在技術人才集聚上,應繼續圍繞海藻養殖、加工領域,加快形成“一校兩所”(即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中心,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黃海所為補充)的研究梯隊,採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利用市場機制引導創新資源向中心積聚;在科技研發上,加快推進“海藻優質苗種繁育技術”“養殖海藻高值化利用技術”以及“海帶自動化設備研發”等關鍵技術攻關。圍繞海帶產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共性技術瓶頸問題,緊抓省重點研發計畫等各級科技計畫專案申報,注重在生產實踐中提煉專案,在產業發展中尋找項目,明確產業創新性和突破點,做好項目的遴選、設計、包裝和推薦,提升科技專案的總體水準。應深度對接專業運營團隊協商具體合作方案,研究制定科技企業孵化器種子基金管理辦法,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為企業研發、孵化、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力爭將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成為科技型資源相對集聚,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科技要素集聚區,引領海帶產業的創新發展。

應該再造榮成海帶的品質形象。長期以來,榮成在海帶宣傳上持續發力,贏得了市場認可,但這些年市場影響力遜于福建等“南菜”同類產品既成事實。因此,更應意識到產品市場競爭已從產品經營性競爭上升到品牌競爭的新階段,繼續加大宣傳力度,學習福建霞浦海帶成功宣傳的經驗,重點強化榮成海帶的品質宣傳,引導消費者調整對榮成海帶認知的局限性,促其對榮成海帶由“全國產量最大”向“全國品質最好”的認知轉變,以品質取勝。建議依託“中國海洋食品名城”品牌,政府、企業共同發力,將全市海帶宣傳推介的規劃起點提高,引進國內外專業機構精心策劃、名家包裝,打造一流的榮成海帶公共品牌,提高榮成海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學習江蘇推廣“小龍蝦”的先進經驗,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整合小品牌,集聚資源優勢,鼓勵企業使用“榮成海帶”地理標誌,擴大已有海帶品牌的知名度;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立體化擴大榮成海帶的影響;與京東商城、順豐優選等電商平臺合作,開展線上線下系列推廣活動,提升榮成海帶知名度。建議挖掘並宣傳榮成海帶文化內涵,借助政府、企業、民間的各方力量,通過舉辦海帶美食節和以海帶為主題的國家級攝影比賽等活動,在全市形成以海帶為主題的文化氛圍,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海帶之都”。

此同時,還應該繼續強化行業協會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主動引導行業自律,促進良性競爭,特別是結合“信用榮成”建設,制定切實可行的行業規範,實現行業信用評價、行業“紅黑名單”制度建設、堅決制約競相壓價、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等行為。積極參與海帶行業標準的制定,增強榮成海帶企業在國內外行業競爭中的話語權,推動海帶產業和其他產業的配套互動,尋求更多商機。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全社會參與建設全國性海帶產品集散中心,積極拓展電子商務,使榮成海帶真正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