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物|陶鈍:後宰門街的見證人

作者 | 鐘倩

那是一個午後,春光明媚,景色怡人。他來到大明湖畔,

事先已經和一撐小船的約好,每次給船夫1毛錢,他獨自撐船,讓船夫坐船。就這樣,一直撐到曆下亭,再回到小飯鋪吃點心。練習次數多了,他有了膽量,撐船的不來,他自己解開纜繩,將船撐走,而船夫只收他5分錢。反復撐船,到了暑假的時候,他的划船技術已經很熟練了,木蒿一撥,小船便嗖嗖向前。

這位先生,是著名作家,有著“現代曲藝護花人”之譽的陶鈍。和其他路過、訪問濟南的名人不同,

他在濟求學,後來又回來任教,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15年,對城市的特色和細節深刻感悟。

陶鈍

陶鈍住在後宰門街,“因受了這裡的社會影響,改變了人生觀。”他曾回憶道:“喝水很方便,這條街有三四家茶爐,一個銅子兒可以倒一壺開水。

如果你長期在這裡倒水,交一元錢他們給你一把竹簽,一簽一壺,大致可以用一個多月。”他說的茶爐,當時也叫茶水灶。“吃飯也很方便,這街上就有饅頭鋪,半斤三個饅頭,高二寸、直徑一寸半,水分少,蒸得熟,味道甜,光就點鹹菜就可以吃飽。如果你交上錢,留下地址,他們就可以在早10點和下午4點,派人挑著饅頭囤子給你送到住處。如果你吃不完,還剩一個,只要不髒,不破皮,還可以換個熱的。
”字裡行間,記錄著老濟南的淳樸民風,在人們心中氤氳出四個大字:“誠實守信。”

“這裡賣大米的是用柳條編的兜子裝飯。據說是北園大米,一開包布就聞到米香了。另一頭筒形的鍋,下麵有生木炭的火爐,用來保溫,鍋裡是醬麵筋、醬雞蛋、把子大肉。

所謂把子大肉,是把肉切成二分厚、三分長的片,為防止燉爛後皮肉脫離,又用一段麻紕捆著。這三樣東西,多則一角,少則幾分。”他說的,是著名的濟南小吃“好米乾飯把子肉”。

學習或工作之餘,結伴出行賞美景,走街串巷品美食,絕對是愜意的享受。陶鈍住處不遠,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升園”,那裡有兩大招牌美食:油旋、罎子肉。“油旋又香又酥,到口就碎了。店主人誇口說:先生,您可以試試,

五個油旋放在桌子上摞起了,一拳猛擊,如果有一個不碎,壓扁了,您不用付錢,白吃。’”美味,是擋不住的誘惑,也是舌尖上的鄉愁,綿延著歲月褶皺裡積蘊的情感。

“文升園”,吸引很多文人停留,也迎接過無數前清窮舉人。多少個夜晚,前來應試的窮學生,在這裡請客,花不到一塊錢,就能吃得暢快淋漓,肉味四溢,齒頰留香;最重要的是,還能沾沾吉利:“文升”二字,給他們以信心,也是美好的願景。茶足飯飽,在街上遊蕩,仰望天空,心事惘然,而水樣一般的夢想,直達明月。

陶鈍就是窮學生之一。1920年,他從諸城縣立高小畢業,和幾位同鄉好友一起來到濟南,報考山東省立一中。當時招生年齡限制在16歲,而陶鈍已經20歲,辦事員不予報名,他有些絕望:“思想像潑了一瓢冷水,升一中沒有希望。”後來,在同鄉鐘建華的爭取下,校方才同意接收他。他以第四名的成績考入省立一中。省立一中的宿舍在教室右邊,離著大明湖不過幾十步的距離,讀書四年間,他經常在晚自習時去大明湖畔散步。

後來,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大學畢業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蔡自聲和教務長王祝晨的挽留下,受聘擔任國文教員,隨後把妻子和兩個女兒接到濟南,開啟新的生活。

濟南曲藝名家蕭國光先生回憶說過,當年他拜快板名家王鳳山為師,就是時任山東省曲藝協會主席的陶鈍所引薦的。後來他先後五次為毛主席演出,非常感激師父王鳳山,對陶鈍先生自然也是刻骨銘心。後宰門街,成為一代作家追夢歷程和昨日風華的見證。

在這裡請客,花不到一塊錢,就能吃得暢快淋漓,肉味四溢,齒頰留香;最重要的是,還能沾沾吉利:“文升”二字,給他們以信心,也是美好的願景。茶足飯飽,在街上遊蕩,仰望天空,心事惘然,而水樣一般的夢想,直達明月。

陶鈍就是窮學生之一。1920年,他從諸城縣立高小畢業,和幾位同鄉好友一起來到濟南,報考山東省立一中。當時招生年齡限制在16歲,而陶鈍已經20歲,辦事員不予報名,他有些絕望:“思想像潑了一瓢冷水,升一中沒有希望。”後來,在同鄉鐘建華的爭取下,校方才同意接收他。他以第四名的成績考入省立一中。省立一中的宿舍在教室右邊,離著大明湖不過幾十步的距離,讀書四年間,他經常在晚自習時去大明湖畔散步。

後來,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大學畢業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蔡自聲和教務長王祝晨的挽留下,受聘擔任國文教員,隨後把妻子和兩個女兒接到濟南,開啟新的生活。

濟南曲藝名家蕭國光先生回憶說過,當年他拜快板名家王鳳山為師,就是時任山東省曲藝協會主席的陶鈍所引薦的。後來他先後五次為毛主席演出,非常感激師父王鳳山,對陶鈍先生自然也是刻骨銘心。後宰門街,成為一代作家追夢歷程和昨日風華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