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自殺事件頻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文/正面教育侯思遠

又一年高考季結束,莘莘學子們踏入他們喜歡的或者不喜歡的大學校門。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學生卻因為高考失利而選擇放棄年輕的生命,留給家人無盡的傷痛。

而悲劇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們總是因為大人眼中的“小事”而輕易選擇離開,不願剪頭髮、寫作業被訓斥、不讓玩手機……這些都是一些生命選擇離開的理由。

也許我們在努力給孩子生活富足的時候,忘記了要澆灌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內心同樣富足,

所以他們才會輕易放棄貧瘠的生命。或者我們根本就誤解了讓孩子內心強大的方法,給孩子岌岌可危的內心壓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要多給孩子一些挫折,對孩子嚴格要求。這個想法其實有些片面,如果用不好,可能適得其反。

我們的內心有些像是橡皮筋,挫折和壓力就是拉緊橡皮筋的力量。健康的心理狀態下,

橡皮筋彈性良好,拉伸之後會回彈。這種回彈的力量就是“心理修復力”。我們希望孩子在面對挫折時能夠有抵抗力,其實就是期待孩子能有足夠的“心理修復力”。

而造成心理創傷,使心理修復力失效的,有兩種情況:一次性的重大打擊和持續性的逆境。

就像拉伸的力量過大,橡皮筋會崩斷,拉伸時間過久,橡皮筋會失去彈力。

因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並沒有發育完全的緣故,如果僅僅給予孩子壓力和挫折,而不給予“回彈”的引導,孩子很容易沉浸在持續的逆境中,造成永久性的心理創傷。引導孩子學會“回彈”,才是心理修復力鍛煉的核心。

如何引導孩子增加“回彈力”,也就是心理修復力呢?分為外部環境改變和內部心理調節兩個方面。

1.外部環境改變,即增加親子關係親密度和家庭生活幸福感

一個研究“幸福秘訣”的心理學實驗中,心理學家抽取哈佛大學精英和貧民窟孩子700多人,進行了長達73年的跟蹤調查。這些人經歷了戰爭、經濟蕭條、金融危機等事件,有些窮困潦倒,有些富足快樂。研究者發現,生活幸福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並不是他們的出身,而是他們有家人、友人、或者愛人的陪伴和支持,

讓他們在面對挫折時勇往直前。

現在的孩子們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和孤獨,我們能給予的就是全心全意的愛和陪伴,讓孩子們有一個心靈休憩的港灣。無論工作如何忙碌,我們都需要有一個不被打擾的特殊時光,陪孩子歡聲笑語。無論學習壓力多大,我們都需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們遠遠超過學業成績。

這樣,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孩子會更願意尋求家長的幫助,杜絕重大打擊造成的心理傷害。

2.內部心理調節:即接納情緒,允許犯錯和增加能力感

對自我的否定是造成面對挫折產生持續沮喪情緒的重要原因。所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允許孩子犯錯,可以讓孩子減少自我否定,集中精力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明白: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可以哭,可以生氣,但是不可以傷害自己和別人,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讓自己感覺好起來;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孩子們成長的方式,而並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

還有,家長們不能做啄木鳥,只盯著蟲子抓,而是需要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儘量多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給孩子超出能力太多的任務,讓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到以上這些,孩子們就能在遇到問題時更快地處理負面情緒,並轉變為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避免持續性負面情緒。

本文是“正面教育侯思遠”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版權保護,請聯繫作者刪除。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育兒文章每週更新。

杜絕重大打擊造成的心理傷害。

2.內部心理調節:即接納情緒,允許犯錯和增加能力感

對自我的否定是造成面對挫折產生持續沮喪情緒的重要原因。所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允許孩子犯錯,可以讓孩子減少自我否定,集中精力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明白: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可以哭,可以生氣,但是不可以傷害自己和別人,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讓自己感覺好起來;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是孩子們成長的方式,而並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

還有,家長們不能做啄木鳥,只盯著蟲子抓,而是需要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儘量多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給孩子超出能力太多的任務,讓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到以上這些,孩子們就能在遇到問題時更快地處理負面情緒,並轉變為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避免持續性負面情緒。

本文是“正面教育侯思遠”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版權保護,請聯繫作者刪除。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育兒文章每週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