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關張三人為何互相選擇彼此成為共謀大業的夥伴

對於我們看過三國的小夥伴來說,劉關張組合確實不錯。但是對於當初初次見面的三人為何會互相選擇彼此?難道當初的劉備壓根沒想著會有後來的事業?或者說後來的劉備是被迫成為一代豪強?

對於劉備而言,初次相見的關張二人只不過是比較強壯且志向相投,其他的並不會給自己的心中事業帶來希望。

而關張二人的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廖化去上庸求援,劉封,孟達二人不同意,後城內糧草不濟,關羽只好冒險突圍,留下王甫、周倉兩人守城。結果路上中伏,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所擒,關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了。孫權見二人不肯投降,就將二人殺死,關羽死時58歲。關羽死後,張飛非常悲痛,全國弔唁,張飛命兩個部下限定時間內做好全軍的孝服,否則殺頭,

兩人料定完不成任務,於是趁張酒醉時,將他的人頭割下。可憐蓋世英雄,卻遭如此下場!!而劉備卻不知為何選擇了關張二人。

劉備的仁義並不值得認同,我認為,他的仁義是有條件的,甚至有些虛偽。他也殺人放火,他也陰謀詭計,他也苟且偷生。桃園結義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盟誓,也是一紙空言,他壓根兒就沒有準備兌現。自己想的要讓別人去猜,即使按我的心事諫言,我還要扭扭捏捏一番。所以我說,他是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功名大業。虛偽,或許也是人的本性。但關張二人偏偏選擇了他。或許因為劉備的一句口頭禪:“吾乃中山靖王之後……”眾所周知,中山靖王劉勝兒子很多,而到劉備這傳了多少代,
這是不是靖王之後,還真讓人捉摸不透,或許就是個笑話。

筆者才疏學淺,不能想清楚這個問題,最後覺得這個答案應該是這樣的:歷史上沒有結義 而演義上寫的是結義,為了深化主題思想,便於小1說的創作。 當時三國時期還不興那個。 之所以明初時代羅貫中如此安排,

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風氣所致。 三國志裡有一句話,不知你是否記得: 恩若兄弟。雖然三人並未結拜但確確實實成為了彼此成就大業的夥伴。

看官對此問題是不是有別的什麼看法?還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