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關張三人為何互相選擇彼此成為共謀大業的夥伴

對於我們看過三國的小夥伴來說, 劉關張組合確實不錯。 但是對於當初初次見面的三人為何會互相選擇彼此?難道當初的劉備壓根沒想著會有後來的事業?或者說後來的劉備是被迫成為一代豪強?

對於劉備而言, 初次相見的關張二人只不過是比較強壯且志向相投, 其他的並不會給自己的心中事業帶來希望。

而關張二人的關羽大意失荊州後, 敗走麥城, 廖化去上庸求援,

劉封, 孟達二人不同意, 後城內糧草不濟, 關羽只好冒險突圍, 留下王甫、周倉兩人守城。 結果路上中伏, 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所擒, 關平前去相救, 也被捉住了。 孫權見二人不肯投降, 就將二人殺死, 關羽死時58歲。 關羽死後,張飛非常悲痛, 全國弔唁, 張飛命兩個部下限定時間內做好全軍的孝服, 否則殺頭, 兩人料定完不成任務, 於是趁張酒醉時, 將他的人頭割下。 可憐蓋世英雄, 卻遭如此下場!!而劉備卻不知為何選擇了關張二人。

劉備的仁義並不值得認同, 我認為, 他的仁義是有條件的, 甚至有些虛偽。 他也殺人放火, 他也陰謀詭計, 他也苟且偷生。 桃園結義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盟誓, 也是一紙空言, 他壓根兒就沒有準備兌現。 自己想的要讓別人去猜, 即使按我的心事諫言, 我還要扭扭捏捏一番。 所以我說, 他是滿嘴仁義道德, 滿肚子功名大業。 虛偽, 或許也是人的本性。 但關張二人偏偏選擇了他。 或許因為劉備的一句口頭禪:“吾乃中山靖王之後……”眾所周知,

中山靖王劉勝兒子很多, 而到劉備這傳了多少代, 這是不是靖王之後, 還真讓人捉摸不透, 或許就是個笑話。

筆者才疏學淺, 不能想清楚這個問題, 最後覺得這個答案應該是這樣的:歷史上沒有結義 而演義上寫的是結義, 為了深化主題思想, 便於小1說的創作。

當時三國時期還不興那個。 之所以明初時代羅貫中如此安排, 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風氣所致。 三國志裡有一句話, 不知你是否記得: 恩若兄弟。 雖然三人並未結拜但確確實實成為了彼此成就大業的夥伴。

看官對此問題是不是有別的什麼看法?還請不吝賜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