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神筆王鐸書寫太平盛世,才壓江南書法直追二王,二臣身份死不瞑目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

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起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于河南鞏義洛河邊,諡文安。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讚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

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皇帝驚喜萬狀,稱讚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入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江南人迎接主考時,見轎前有大旗兩杆。一旗上寫:“十載寒窗讀書苦”,另一旗上寫“奉母命不出難題。

”人們向轎內一看,見主考大人卻是位年輕書生,根本不象年高德劭的飽學之士。大家都切切私議,有人說他是膏粱子弟,官家少爺,憑著爺老子當大官放主考,哪有真才實學!甭說不出難題,實際上是他本人學問不深,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個“子曰學而時習之”罷了。王鐸在轎內聽得清清楚楚。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
很快交卷。第二場依然是原題,但要求內容不許重複。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全用光了,才勉強交卷。不料第三場又是同一題目,眾舉子叫苦不迭,難於應付。大部分人搜盡枯腸,還是交了白卷。在放榜之後,眾舉子拜師之際,王鐸哈哈一笑,當眾揮筆,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詞藻雅麗,文情並茂,議論精當,篇篇各異的奇文。一時才驚四座,聲威並振。當時別家中魁掛匾,
文為“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才壓江南”。

自清乾隆帝將王鐸打入"二臣"之列。王鐸就因氣節有虧,書法成就遭人抨擊。筆者在此深表惋惜,明末數代皇帝昏庸無能朝政腐敗宦官當政民窮國弱。以致天下動盪而被清王朝所滅,這豈是王鐸之過呢?他降清做了二臣,也是被逼無奈之事。比他小35歲的傳山,在書法上比較尊崇王鐸,並從中脫胎形成了其四甯四毋的理論。難道傅山這個曾經參與了反清複明,因"朱衣道人案"下獄之人,就不知王鐸氣節有虧嗎?可見,傅山是同情王鐸不幸遭遇的。清王朝滅亡後,啟功先生都不願意姓愛新覺羅了,這種"忘祖"的行為,難道能說啟功先生氣節有虧嗎?一些愚昧的人,自己寫不好字,以氣節問題侮辱王鐸書法,實在是無恥之見!

也是被逼無奈之事。比他小35歲的傳山,在書法上比較尊崇王鐸,並從中脫胎形成了其四甯四毋的理論。難道傅山這個曾經參與了反清複明,因"朱衣道人案"下獄之人,就不知王鐸氣節有虧嗎?可見,傅山是同情王鐸不幸遭遇的。清王朝滅亡後,啟功先生都不願意姓愛新覺羅了,這種"忘祖"的行為,難道能說啟功先生氣節有虧嗎?一些愚昧的人,自己寫不好字,以氣節問題侮辱王鐸書法,實在是無恥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