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在鄭州召開

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現場

9月27日,為期三天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在河南鄭州召開。

本屆年會以“創新引領、氣象為民”為主題,共設21個分會場、3場專題論壇、3場交叉學科交流及謝義炳先生誕辰百年紀念專場。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院士、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于新文、河南省副省長王鐵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講話。

王會軍在致辭中說,中國氣象學會90餘年的辦會宗旨是推動氣象科技進步,推動氣象科技學術交流,推動氣象科學普及,

促進氣象科技人才成長。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中國氣象學會積極深化改革,取得了較大成效,有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針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他倡議,希望廣大氣象科技工作者更加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研究工作,更加重視氣象災害的應對,更多地關注無縫隙預報和高解析度氣象預報技術研究,更好地推進氣象科普工作,多種方式促進氣象科技人才成長。

于新文在開幕式上表示,本屆年會的主題既符合中國氣象局的發展戰略,也深度契合氣象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創新引領”要求氣象部門要積極落實國家科技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畫、國家大資料戰略等,借助其蘊藏的推動科技變革的巨大潛能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巨大活力,凝聚起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新機遇和新動力。“氣象為民”要求氣象部門按照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

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生態氣象,全面提升氣象綜合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能力和科技水準。

王鐵代表河南省政府向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表示感謝。

他指出,河南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氣象工作在保障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河南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氣象部門為保障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

據悉,本屆年會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傑出教授廖國男、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沈學順分別作題為“‘758’特大暴雨的成因與強對流系統的作用——紀念‘758’暴雨研究會戰42周年”“青藏高原低渦東移機理和多尺度變化”“黑炭沉積和三維地形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技術的進步與挑戰”等主題報告,

內容涉及防災減災、氣候變化、青藏高原天氣系統研究、新一代氣象衛星事業發展、數值天氣預報等多個領域,既面向氣象科技前沿,又緊密聯繫氣象現代化建設實際,突出業務與科研的融合發展。

3場交叉學科交流主要涵蓋災害天氣監測,副熱帶季風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研究領域。在21個分會場,1300餘名氣象科技工作者聚焦氣象領域的不同主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學術研討,達到了共同交流、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27日的開幕式上,年會為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優秀氣象工作者頒發了證書,同時還頒發了中國氣象學會2017年度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和第十七屆塗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等獎勵。會議期間還同時舉辦了氣象科技成果展和科技期刊展,有50餘家行業企業和科技期刊參展。

既面向氣象科技前沿,又緊密聯繫氣象現代化建設實際,突出業務與科研的融合發展。

3場交叉學科交流主要涵蓋災害天氣監測,副熱帶季風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研究領域。在21個分會場,1300餘名氣象科技工作者聚焦氣象領域的不同主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學術研討,達到了共同交流、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27日的開幕式上,年會為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優秀氣象工作者頒發了證書,同時還頒發了中國氣象學會2017年度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和第十七屆塗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等獎勵。會議期間還同時舉辦了氣象科技成果展和科技期刊展,有50餘家行業企業和科技期刊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