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在鄭召開 專家:我國暴雨預報準確率僅0.15

開幕式現場

頒獎儀式現場

映象網訊9月27日上午,以“創新引領、氣象為民”為主題的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在鄭州開幕。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院士、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于新文、河南省副省長王鐵出席開幕式。

“氣象為民”即要發展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生態氣象

于新文在開幕式上表示,本屆年會的主題既符合中國氣象局的發展戰略,

也深度契合氣象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創新引領”要求氣象部門要積極落實國家科技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畫、國家大資料戰略等,借助其蘊藏的推動科技變革的巨大潛能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巨大活力,凝聚起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新機遇和新動力。“氣象為民”要求氣象部門大力發展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生態氣象,全面提升氣象綜合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能力和科技水準。

王鐵代表河南省政府向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他指出,河南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氣象工作在保障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河南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氣象部門為保障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國暴雨預測能力很低,預報準確率只有0.15

本屆年會特別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人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傑出教授廖國男、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沈學順等專家為大家進行專題講座。

丁一匯院士現場為大家講述了1975年河南發生的歷史罕見特大暴雨“758”的成因與強對流系統的作用。

丁一匯院士回憶到,當年那場大暴雨發生不久他就去到了現場,一下車就看見高壓線杆上掛滿了衣服、草帽、以及沒有收穫完的麥稈,說明當時的洪水直接沖下來,根本是人力所無法阻擋的,附近的鐵路“擰成麻花”轉了幾圈,在沿著駐馬店一帶所有存儲的油罐、棉花等倉庫全部沖到下游的湖裡。

演講結束後丁一匯告訴記者,我們要始終認識到中國是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

尤其是氣候變化以後自然災害不斷加劇,如果想保持我們的生態文明,保證百姓始終能過上好日子,我們一定要防災抗災。

丁一匯談到:目前,我國的暴雨預測能力是很低的,暴雨的預報準確率只有0.15。0.15是指如果城市50mm的暴雨點有100個,但我們卻只能報准15個。所以我們要增強☆禁☆暴雨預報能力,從0.15做到0.8,至少是百分之六十,可以說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本屆年會為期3天 3場專題論壇21個分會場供大家交流學習

本屆年會參會代表超過1200人,共邀請5個大會特邀報告,設立21個分會場、3場專題論壇;同期舉辦3場交叉學科交流和謝義炳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分別由24個學科委員會和32個相關單位或組織負責分會場交流工作。

開幕式現場還舉辦了頒獎儀式,張強、陸其峰2位同志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不同區域反應性氣體變化特徵研究》、《氣候變化對植被生產力的多尺度調控機制與影響模擬》兩項成果獲得“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研製與應用》等十一項成果獲得“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劉超等五位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獲得“塗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

據瞭解,本屆年會的各項交流活動緊密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全國氣象事業十三五規劃和氣象行業科技創新目標,按照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的重點工作部署,著力推動氣象科技交流、科技獎勵和人才舉薦、氣象科學普及、氣象科技期刊發展等各項工作,加強學會功能性黨組織建設,積極申請實施中國科協各類專案,不斷提升會員服務資訊化水準,促進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成長,為氣象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寬、更廣闊的的學習交流平臺。

本屆年會為期3天 3場專題論壇21個分會場供大家交流學習

本屆年會參會代表超過1200人,共邀請5個大會特邀報告,設立21個分會場、3場專題論壇;同期舉辦3場交叉學科交流和謝義炳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分別由24個學科委員會和32個相關單位或組織負責分會場交流工作。

開幕式現場還舉辦了頒獎儀式,張強、陸其峰2位同志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不同區域反應性氣體變化特徵研究》、《氣候變化對植被生產力的多尺度調控機制與影響模擬》兩項成果獲得“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研製與應用》等十一項成果獲得“氣象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獎”、劉超等五位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獲得“塗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

據瞭解,本屆年會的各項交流活動緊密圍繞國家十三五規劃、全國氣象事業十三五規劃和氣象行業科技創新目標,按照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的重點工作部署,著力推動氣象科技交流、科技獎勵和人才舉薦、氣象科學普及、氣象科技期刊發展等各項工作,加強學會功能性黨組織建設,積極申請實施中國科協各類專案,不斷提升會員服務資訊化水準,促進氣象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成長,為氣象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寬、更廣闊的的學習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