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版畫家

走進東海的那一刻,我決定去造訪中國版畫大師彥涵先生,於是,走進了他的博物館——

彥涵是一位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畫家。我們一定都讀過中學時的魯迅,課本中的插圖就是彥涵先生。通過那些曲折、驚險而又充滿傳奇的故事,彥涵為藝術奮鬥了一生。

1916年彥涵出生在東海縣富安村,

取名為劉寶森,後來他參加革命後在《新華日報》工作期間因工作需要而不斷地更換筆名,用的最多的一個名字就是“彥涵”,“彥”取自他母親“顏”姓的一半,而“涵”則代表有學問。

1938年彥涵在聽了中共代表徐特立的報告後備受鼓舞,於是徒步11天輾轉到達延安,

並再次遇見陳佛生,陳佛生將他推薦給當時的魯藝校長沙可夫,沙可夫將彥涵安排在魯藝學校美術系學習木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魯藝學習了三個月之後,1938年11月,彥涵參加了“魯藝木刻工作團”奔赴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並在《新華日報》華北版開設了《敵後方木刻》用於發表作品。

展覽館裡彙集了他一生的全部版畫作品,其中《一張畫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1947年在解放石家莊戰役期間,戰鬥下來的士兵正在休整,其中一名叫“于冠軍”的小戰士得知彥涵是畫家,於是就請他為自己畫一張畫像。之後小戰士將這幅畫像交給了自己的母親保管,便奔赴前線,不久在清風店戰役中抱著炸藥包沖進了敵陣,壯烈犧牲。

之後于冠軍被授予“特級戰鬥英雄”稱號。70年代末的一天,這個戰士的母親范賢輾轉找到彥涵,希望彥涵能夠幫助自己回憶兒子當年更多的情況。據彥涵回憶當時畫畫的窯洞非常昏暗,於是他就讓小戰士把帽檐向上抬抬,這就是後來我們看見這張畫像上帽檐稍稍靠上的原因。這張畫像,現在也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國家級革命文物。

這是紀念抗美援朝中的一張美麗的版畫作品。

1943年春回到延安到1945年日軍投降這期間是彥涵在解放區木刻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期。其中有我們前面說到的1943年《當地人搜山的時候》,1944年創作了十六幅木刻連環組畫《狼玡山五壯士》,曾被周恩來總理帶到美國,被印刷成藍色的英文袖珍本,發放給美國士兵以鼓舞他們的士氣。在中國的插圖也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還有1943年的《農民診療所》,1944年的《冬學》等等。

最值得一提是這座浮雕——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是根據他的版畫作品製作的。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正面浮雕《勝利渡長江》,是由彥涵在1953年所設計完成的。他一共創作了三個版本,展櫃裡展示的就是這三個版本的原稿,第一稿是根據解放軍真實渡江戰鬥的裝束設計的。這是當時的手稿。

土地改革時期是彥涵在解放區木刻的第二個創作高峰期。(這一時期的經典作品有《分糧圖》、《審問》、《這些都是農民的血汗》、《訴苦》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豆選》,1948年彥涵根據“土改”過程中不識字農民用豆子選舉一事所創作的。在畫面中他刻意安排以為婦女的豆子掉在地上,她正小心翼翼地撿起,表現出她對民主權利的珍視。解放以後,木刻《豆選》被覆製成大幅油畫,懸掛在中國政協禮堂的大廳中作為民主的象徵。90年代初,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女館長來到彥涵家中,曾提出高價要收藏這幅《豆選》的木刻原版,但被彥涵婉言拒絕了。

由於被打成“右派”,彥涵的作品遭到了全面禁止發表,但他創作的插畫卻在夾縫中生存了下來。1962年創作的經典木刻《老羊倌》預示著他作品的一個新時期的到來——黑色時期(這裡我們為您展示的就是彥涵在這一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其中彥涵為李季長詩《王貴與李香香》創作的套色木刻插圖在萊比錫國際書展上獲得金獎。

1973年批“黑畫”結束以後,彥涵開始冷靜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再一次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為人生而藝術”,在此期間他為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祥林嫂》等創作了大量插圖。

改革開放以後,彥涵迎來了自己人生藝術的“春潮”。在此期間創作了如《春潮》、《耀眼的早晨》、《向大海握手》等作品,這些作品意味著彥涵創作的一個新時期的到來——浪漫主義時期。

1999年3月創作的《要和平不要炸彈》是彥涵人生觀的一個巨大轉捩點,他從一個專門表現戰爭場面的畫家轉變成一個反戰的“和平主義者”。

在彥涵漫長的一生中,他經歷了許多次生死考驗,晚年他面對的最大考驗就是與疾病作鬥爭,展板為您展示的就是彥涵在住院期間的寫照。2011年9月26日,彥涵與世長辭,臨終前彥涵對自己的孫子彥風說:“你要做一個好人。”就這樣,彥涵所代表的一個中國美術時代結束了,但是他的藝術光輝會一直閃耀著光芒。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東海縣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9.25

1944年創作了十六幅木刻連環組畫《狼玡山五壯士》,曾被周恩來總理帶到美國,被印刷成藍色的英文袖珍本,發放給美國士兵以鼓舞他們的士氣。在中國的插圖也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還有1943年的《農民診療所》,1944年的《冬學》等等。

最值得一提是這座浮雕——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是根據他的版畫作品製作的。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正面浮雕《勝利渡長江》,是由彥涵在1953年所設計完成的。他一共創作了三個版本,展櫃裡展示的就是這三個版本的原稿,第一稿是根據解放軍真實渡江戰鬥的裝束設計的。這是當時的手稿。

土地改革時期是彥涵在解放區木刻的第二個創作高峰期。(這一時期的經典作品有《分糧圖》、《審問》、《這些都是農民的血汗》、《訴苦》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是《豆選》,1948年彥涵根據“土改”過程中不識字農民用豆子選舉一事所創作的。在畫面中他刻意安排以為婦女的豆子掉在地上,她正小心翼翼地撿起,表現出她對民主權利的珍視。解放以後,木刻《豆選》被覆製成大幅油畫,懸掛在中國政協禮堂的大廳中作為民主的象徵。90年代初,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女館長來到彥涵家中,曾提出高價要收藏這幅《豆選》的木刻原版,但被彥涵婉言拒絕了。

由於被打成“右派”,彥涵的作品遭到了全面禁止發表,但他創作的插畫卻在夾縫中生存了下來。1962年創作的經典木刻《老羊倌》預示著他作品的一個新時期的到來——黑色時期(這裡我們為您展示的就是彥涵在這一時期的經典代表作品。其中彥涵為李季長詩《王貴與李香香》創作的套色木刻插圖在萊比錫國際書展上獲得金獎。

1973年批“黑畫”結束以後,彥涵開始冷靜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再一次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為人生而藝術”,在此期間他為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祥林嫂》等創作了大量插圖。

改革開放以後,彥涵迎來了自己人生藝術的“春潮”。在此期間創作了如《春潮》、《耀眼的早晨》、《向大海握手》等作品,這些作品意味著彥涵創作的一個新時期的到來——浪漫主義時期。

1999年3月創作的《要和平不要炸彈》是彥涵人生觀的一個巨大轉捩點,他從一個專門表現戰爭場面的畫家轉變成一個反戰的“和平主義者”。

在彥涵漫長的一生中,他經歷了許多次生死考驗,晚年他面對的最大考驗就是與疾病作鬥爭,展板為您展示的就是彥涵在住院期間的寫照。2011年9月26日,彥涵與世長辭,臨終前彥涵對自己的孫子彥風說:“你要做一個好人。”就這樣,彥涵所代表的一個中國美術時代結束了,但是他的藝術光輝會一直閃耀著光芒。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東海縣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