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扁鵲到底給誰看病: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有兩個“齊桓公”?

大部分朋友在上學的時候應該都學過這樣一篇課文:《扁鵲見蔡桓公》。這篇文章出自《韓非子·喻老》,通過蔡桓公與神醫扁鵲的四次見面,闡述了不能諱疾忌醫的道理。這篇文章敘述生動,

條理清晰,蘊含哲理,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代表作品。

但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蔡桓公”卻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在正史中並沒有叫這個名字的國君。有一種觀點認為文中的蔡桓公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當時齊桓公在位的時間扁鵲的生平對不上,

而且正史記載齊桓公是被餓死的,而不是病死的。

實際上,造成這種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齊桓公”。而有些人不知道這一點,才會把蔡桓公誤認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那麼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兩個齊桓公呢?

西周建立之後,開國第一功臣姜太公被封于齊地,是為齊國的起源。到了齊國第十六代國君小白在位期間,重用管仲,勵精圖治,齊國迅速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霸主。小白去世之後,後代鑒於其所取得的功績,追諡為“齊桓公”。

春秋中期,齊國的國君勢力衰落,大夫勢力增強。齊景公去世後,齊國實權基本被大夫田氏家族控制。前391年,田氏將齊國末代國君齊康公流放到海島上,完全取代了國君的地位。前386年,周天子正式封田氏為諸侯,史稱“田氏代齊”。

雖然取代了國君,但田氏依然繼續使用齊國的國號。為了與姜姓齊國區別,歷史上將這個齊國稱為“田氏齊國”,簡稱“田齊”。到了田齊第三代國君田午即位後,對外擊敗韓、燕兩大強國,對內建立稷下學宮,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功績。

姜齊與田齊雖然國號相同,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家族,再加上田午所取得的功績,於是田齊的後繼國君便追諡田午為“齊桓公”。因此中國歷史上便出現了兩個“齊桓公”,而為了與霸主齊桓公相區別,後世一般稱田午為“田齊桓公”或“齊桓公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