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情緒超載的犧牲品?摩根弗裡曼懟普京其實是“地火”噴發

“我們已處在戰爭狀態。”摩根·弗裡曼在片中扮演美國總統,

稱普京已向美開戰。

趙靈敏

“我們受到了攻擊,我們現在處於戰爭狀態”,這是9月20日上載到視頻網站Youtube上一個短片的開場白,主講人是現年80歲的好萊塢著名影星摩根•弗裡曼,他因為在《肖申克的救贖》、《為黛西小姐開車》、《百萬美元寶貝》等影片中塑造的睿智長者形象而廣為人知,是奧斯卡和金球獎雙料得主。而該短片讓他在贏得公眾關注的同時也招致俄方的憤怒和指責。

弗裡曼被人當槍使?

在兩分多鐘的視頻裡,弗裡曼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目前這場對美國的攻擊是由俄羅斯總統普京策劃,因為他作為一個前克格勃間諜,對於蘇聯的解體十分憤怒,期望報復美國。普京的崛起得益于蘇聯解體後混亂的時局,他建立了一個專制政權,然後把目光投向他的敵人——美國,通過網路戰的方式對全世界的民主國家進行攻擊,並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洗腦宣傳,

傳播虛假資訊,混淆視聽。因此,美國總統特朗普應該採取所有的手段和資源,對2016年美國大選中俄羅斯扮演的角色進行徹底調查,向美國民眾公佈真相。最後,短片以“自由世界需要我們的領導”收尾。

顯然,這是一部政治色彩濃厚的短片,明“黑”俄羅斯和普京,暗“黑”的是特朗普。對應的事實包括:自去年美國大選以來甚囂塵上的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傳聞;近期美國情報部門搜查俄駐三藩市總領館以及館內外交職員住所,

最後要求俄羅斯關閉該領館,俄美關係顯著惡化;特朗普一直對俄羅斯的威脅置若罔聞,在剛剛進行的聯大發言中不僅沒有批駁俄羅斯,還對俄羅斯制裁朝鮮大表讚賞。

而主持短片拍攝的,也是一個為反俄而存在的非政府組織——“反俄調查委員會(The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Russia)”。該委員會由好萊塢著名導演羅伯•萊納發起,顧問團成員包括去年曾發表報告譴責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美國前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等。

該組織在其官網上宣稱自己“非營利無黨派,為説明人們全面瞭解和認識俄羅斯對美國民主的威脅而存在”,並呼籲美國人“行動起來,為保衛民主而戰”。作為一個剛成立的機構,請老戲骨摩根•弗裡曼拍片,借助他的影響力製造話題,無疑能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反俄調查委員會”就此一炮而紅。

對於這部反俄色彩明顯的短片,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提出了嚴厲批評。她認為弗裡曼被人當槍使了,所謂的“俄羅斯威脅”並非首次被人用於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是美國安全部門編造了有外國勢力干涉本國大選的故事。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則認為,弗裡曼是情緒超載的犧牲品。他將弗裡曼的涉俄言論解讀為創作人士特有的“情緒高漲”:“你們知道嗎,許多創作人士很容易成為情緒超載的受害者,但他們並不瞭解真實情況。這種事情時有發生。對此沒必要太認真。因為這種話沒有現實依據,僅僅是情緒化的表現。”

好萊塢的懟俄傳統

然而,不管俄羅斯如何憤怒如何指責,也很難逆轉好萊塢和美國主流社會對俄羅斯根深蒂固的敵視。二戰結束後,冷戰開始,美國進入反蘇時期,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這個時間長達46年;葉利欽當政時期,美俄關係出現了短暫的緩和;但2000年普京上臺以後,因為他的多次連任和一系列違反民主的做法,進一步加深了美國社會的反俄情緒。可以說,美國的幾代精英都是在反俄的氛圍裡成長起來的,俄羅斯邪惡、普京專制的觀念已經成了集體無意識。而且和中美關係不同,美俄之間的經濟聯繫也很薄弱,這使得美國主流社會幾乎沒有為俄羅斯說話的聲音。

好萊塢則一直是左翼的大本營,對邪惡的蘇聯和俄羅斯政權同樣沒有多少好感,加上要迎合美國社會的反俄情緒,因此幾十年來,蘇聯人和俄羅斯一直是好萊塢電影裡的大反派。《赤色黎明》(Red Dawn)、《洛奇》(Rocky)和《第一滴血》(Rambo)都集中表現了蘇聯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即使是在蘇聯解體以後,情況也沒有多少改觀,只是壞人從克格勃間諜變成了俄羅斯恐怖分子、腐敗的石油巨頭和黑社會頭目。而特朗普同樣是好萊塢的“敵人”,他那些充斥著種族主義、排外主義和厭女症的言論,讓好萊塢深惡痛絕。好萊塢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對希拉蕊的支持是眾所周知的。特朗普當選後,好萊塢群情激憤,梅麗爾•斯特裡普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對特朗普的冷嘲熱諷和公開斥責,差不多是整個好萊塢的心聲。能有機會把這兩個他們不喜歡的人放在一起懟一下,那簡直是大快人心。

而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演藝明星參與政治,對一些公共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藝人因此名聲大噪,反過來也提升了自己的演藝事業。著名搖滾歌星約翰•列儂就是一個政治傾向很強烈的人,他用搖滾的方式,不僅表達音樂方面的訴求,更表達自己對政治、戰爭與和平、媒體等話題的看法。事實上,列儂和其他搖滾明星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強烈的政治性,這也是他1994年入選搖滾名人堂的重要原因。愛爾蘭國寶級樂團U2的主唱波諾大概是在世的所有搖滾樂手中在政治領域最活躍的人了,他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維護世界和平以及救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上。作為一個藝人,他分別在2003年和2005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並多次入選《時代》週刊年度人物,其影響力不小於一個政治家。

而奧斯卡影帝西恩•潘曾經在伊拉克戰爭前夕前往伊拉克反戰,邁克爾•摩爾拍攝了一系列揭露美國社會弊病的紀錄片,喬治•克魯尼則啟動了“衛星哨兵項目”,利用衛星監控非洲大陸坦克的異動……從反戰到人權,從國內政治到全球外交,好萊塢明星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政治抱負和影響力。(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許多創作人士很容易成為情緒超載的受害者,但他們並不瞭解真實情況。這種事情時有發生。對此沒必要太認真。因為這種話沒有現實依據,僅僅是情緒化的表現。”

好萊塢的懟俄傳統

然而,不管俄羅斯如何憤怒如何指責,也很難逆轉好萊塢和美國主流社會對俄羅斯根深蒂固的敵視。二戰結束後,冷戰開始,美國進入反蘇時期,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這個時間長達46年;葉利欽當政時期,美俄關係出現了短暫的緩和;但2000年普京上臺以後,因為他的多次連任和一系列違反民主的做法,進一步加深了美國社會的反俄情緒。可以說,美國的幾代精英都是在反俄的氛圍裡成長起來的,俄羅斯邪惡、普京專制的觀念已經成了集體無意識。而且和中美關係不同,美俄之間的經濟聯繫也很薄弱,這使得美國主流社會幾乎沒有為俄羅斯說話的聲音。

好萊塢則一直是左翼的大本營,對邪惡的蘇聯和俄羅斯政權同樣沒有多少好感,加上要迎合美國社會的反俄情緒,因此幾十年來,蘇聯人和俄羅斯一直是好萊塢電影裡的大反派。《赤色黎明》(Red Dawn)、《洛奇》(Rocky)和《第一滴血》(Rambo)都集中表現了蘇聯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即使是在蘇聯解體以後,情況也沒有多少改觀,只是壞人從克格勃間諜變成了俄羅斯恐怖分子、腐敗的石油巨頭和黑社會頭目。而特朗普同樣是好萊塢的“敵人”,他那些充斥著種族主義、排外主義和厭女症的言論,讓好萊塢深惡痛絕。好萊塢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對希拉蕊的支持是眾所周知的。特朗普當選後,好萊塢群情激憤,梅麗爾•斯特裡普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對特朗普的冷嘲熱諷和公開斥責,差不多是整個好萊塢的心聲。能有機會把這兩個他們不喜歡的人放在一起懟一下,那簡直是大快人心。

而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演藝明星參與政治,對一些公共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藝人因此名聲大噪,反過來也提升了自己的演藝事業。著名搖滾歌星約翰•列儂就是一個政治傾向很強烈的人,他用搖滾的方式,不僅表達音樂方面的訴求,更表達自己對政治、戰爭與和平、媒體等話題的看法。事實上,列儂和其他搖滾明星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強烈的政治性,這也是他1994年入選搖滾名人堂的重要原因。愛爾蘭國寶級樂團U2的主唱波諾大概是在世的所有搖滾樂手中在政治領域最活躍的人了,他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維護世界和平以及救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上。作為一個藝人,他分別在2003年和2005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並多次入選《時代》週刊年度人物,其影響力不小於一個政治家。

而奧斯卡影帝西恩•潘曾經在伊拉克戰爭前夕前往伊拉克反戰,邁克爾•摩爾拍攝了一系列揭露美國社會弊病的紀錄片,喬治•克魯尼則啟動了“衛星哨兵項目”,利用衛星監控非洲大陸坦克的異動……從反戰到人權,從國內政治到全球外交,好萊塢明星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政治抱負和影響力。(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