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見招拆招 銀行理財常見的5大隱藏陷阱

一是現金類理財產品。

主要是投資期短、交易靈活、收益較活期存款高,

通常作為活期存款替代品,用來管理短期閒置資金。比如:貨幣基金、債券逆回購、銀行T+1理財產品等。這些產品流動性很好,可作為現金等價物,且年化收益率3%-5%左右,風險相對較低。建議平時可把流動性的資金放在裡面,大概可以提高8—10倍的收益,謹記一句話:蒼蠅的大腿也是肉!

二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銀行間市場、交易所以及其他金融市場的固定收益投資品種,

主要包括央行票據、金融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貸款類信託、商業票據等。屬於風險較低的產品,年化收益率在4%-7%左右。

其中,國債收益率較低,但相應的風險也最低,企業債今年利率有所上升。

但近年來國債、企業債違約的案例也時有發生,所以在投資的時候仍要慎重一點,至少在配比上不要當成是無風險的產品來配,否則萬一出現風險將會被傷得很深。

票據本質非常安全,但裡面存在的高額貼息讓人防不勝防,還需謹慎內幕操作。信託貸款型理財產品以信託貸款為投資對象,由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將募資投資於其指定的信託公司設立的信託貸款計畫,到期銀行按約定向客戶支付本金收益,收益較高風險也較高。

三是國內資本市場類理財產品。

此類產品為銀行代銷產品,主要投資於上證、深證股市的產品,

包括股票、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和債券等。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銀行理財經理都懂基金和股票,很多時候他們是基於銀行業績任務去做這項推介,關鍵還是自己多聽多學,能夠自己做好收益風險預期再決定。

四是代客境外理財類產品。

此類是指具有代客境外理財資格的商業銀行,受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的委託,以其資金在境外進行規定的金融產品投資的經營活動,

具體表現如QDII產品。對大眾投資者而言,QDII產品相對複雜且風險略高,國內基金經理關於投資境外市場的經驗較欠缺,並且QDII產品還存在一個結構風險——當淨值低於50%就會被強行認虧平倉,這對止損來說雖有好的一面,但又容易被做空勢力做到平倉線認虧。

五是銀行保險類產品。

銀行理財五大隱藏“陷阱”

陷阱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使用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

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使用者眼球的一個殺手鐧。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工作人員不少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誇大收益,口頭保證預期收益,並表示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五:避重就輕,資訊披露不完整。部分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刻意淡化風險。產品說明中關於風險的表述有大量專業術語,普通用戶很難看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資訊,產品資訊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專案不明、資訊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用戶在投資前務必要看清事實,保持理性,謹慎投資。

除了以上五個陷阱外,用戶還要看清相關理財產品合同條款。在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也有可能是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合同上也會印有銀行的標誌,但實際上合同與銀行無關。

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五:避重就輕,資訊披露不完整。部分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刻意淡化風險。產品說明中關於風險的表述有大量專業術語,普通用戶很難看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資訊,產品資訊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專案不明、資訊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用戶在投資前務必要看清事實,保持理性,謹慎投資。

除了以上五個陷阱外,用戶還要看清相關理財產品合同條款。在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也有可能是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合同上也會印有銀行的標誌,但實際上合同與銀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