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訪談|黃珂:我是一個生活家

黃珂

1955年生於重慶的書香世家。少年時下鄉當知青,

返城後進校學醫藥學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醫藥站工作,創辦醫藥報。後來下海拍廣告,做地產,開彩棉廠……1990年正式遷居京城。1999年開始在家開門宴客,因“黃門宴”廣結各界朋友,形成“黃友會”。現擁有一家投資公司,並經營有黃門老灶、天下鹽、黃門小炒、黃門軒等餐飲品牌。

採訪|褚宏轔

攝影|張洋

他說

好的生活品質有幾個體現:讀萬卷書,是突破時間維度;行萬里路,是突破空間維度;交一萬個朋友,

是間接有了一萬種人生經驗和成長經歷。

貨幣在這個時代代表著資源。擁有貨幣多少就意味著資源配置能力的強弱。

一個人食譜越窄,他的個性就越窄;反過來,他的食譜越廣泛,他的性格可能也是比較寬容的。

......

READ MORE

第一次知道“黃珂”還是好幾年前,圈裡人都在談論他每天自做家宴,來者是客,免費吃飯,所以不能點菜,主人做什麼就吃什麼。“黃門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上個月,有機會前往拜訪,那天同桌吃飯的有十幾個人,據說算是人少的日子,但也是一個夾一個地坐著。除了主人和同來者,其餘都是陌生人。但飯局就是有一種魔力,那滷味一吃,蘿蔔連鍋湯一喝,還有招牌的黃氏燒肥腸、黃氏牛肉……活色生香中,

人也都舒爽自然起來。美味當前,陌生也忽略了。黃珂介紹著菜,大家也都有了共同話題。

黃門宴

鹵鴨舌、鹵豬肝、鹵豬尾都是恰到好處的鹹香,帶有純然的家常味。

為照顧當天那桌的一位外國人,黃珂特別叮囑廚房減輕了辣度,四川涼麵甚是香卻沒那麼辣。

▵ 四川涼麵

然後是蘿蔔連鍋湯,就是一鍋清水、五花肉、蘿蔔一起燉,最後撒一點鹽、一點蔥花,簡簡單單卻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黃氏燒肥腸也是一絕,肥腸在湯汁的浸潤中激發出脂香。

黃氏牛肉曾與黃珂一同出現在某期《魯豫有約》中,魯豫讀出這樣一段文字:“將牛腩用鹽初戀,料酒碼味,然後遂將激情、香料下油鍋炒至金黃加湯,先用十八歲的猛火,後五十歲的欲火慢煨三小時,

操作中有愛的柔軟,情的黏糯,戀的纏綿。”

▵ 黃氏燒肥腸

最後收尾的重慶小面不似重慶本地小面辣得濃烈,但對北方人的嘴來說,真是香妙。

說說飯局上的人,現在只確切記得旁邊的一位,是中國知名的音樂劇演員影子,其他也都是藝術界、投資界等各界有所成的人。“黃門宴”其實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寫照,來的人也都是朋友介紹朋友而來的。

▵ 蘿蔔連鍋湯

很多人都會問黃珂擺黃門流水席的目的,我也同樣好奇,是什麼樣的個性會做這樣一件事?黃珂說:

“我從來沒想過有什麼目的,要是非要回答的話,可能目的就是多交朋友吧。我有個觀點是,衡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不是多麼有錢、住多大房子、開什麼車。好的生活品質有幾個體現:

讀萬卷書這是必須的,書可以把你拉到兩三千年前,現在還有更多手段,音訊、視頻都是接受外來知識的管道,這是突破時間維度;

行萬里路,這是突破空間維度;

還有第三點我認為也很重要,就是交一萬個朋友,等於你間接有了一萬種人生經驗和成長經歷,這是多好的事。”

黃珂出生于重慶的書香世家。祖上明代的時候就在朝廷做官,他的祖父曾是成都女校的校長,他的父親很早出來讀書,學法律,解放前在鎮江當過法院院長,解放後到了重慶。黃珂的母親是成都一個大家族的小女兒,在重慶大學讀書時被譽為校花,喜歡文學,還很能幹,“週六、周日往往會買一隻雞做出三種菜”。

黃珂從小的印象就是一到週末,父輩的朋友經常到他家裡聚會。“朋友們聚在一起,又有美酒,這種氣氛是十分其樂融融的。”

▵ 鹵鴨舌

在這樣的家族傳統和家庭氛圍中長大,潛移默化地會有一些個性和生活習慣的傳承。當年在重慶的時候,黃珂就經常在家裡搞各種各樣的聚會,有時也會親自做些西餐什麼的。

如今,在他的家中,常常出現的場景是:客人們熙熙攘攘,你來我往,黃珂坐在一旁,安然自若,不太言語,十分淡然,仿佛是和好奇心無關的人。

好奇心

“好奇心,當然有啦。比如朝鮮的問題、印度的問題,有關政治、民族的問題,這跟每個國民還是息息相關的。”黃珂說。

每個人有主觀意願去做一件事都是源於好奇心。“黃門宴”不也是嗎?

“好奇說不上,這麼多年交了這麼多朋友,最大的好處是,你對各行各業都有所瞭解,每個行當的人都不一樣,他會給你帶來這個行業的新知識、新看法、新做法。比如今天來的音樂劇演員,以前我對音樂劇沒什麼瞭解,但通過跟他們交往,經常跟他們聊,對音樂劇就有所瞭解。”

黃珂的好友——中國當代詩人張棗在《黃珂》一書的序中寫道:

“黃珂的身上有一種罕見的獨特:經歷的大小事特別多,也很劇烈,仿佛有九條命似的,既活出了許多身份,也遭遇了無數的突然。

他少年時沒想到自己會當知青下鄉,閒置在農村時沒想到有機會進校學醫藥學專業,學了藥卻又以大提琴手的身份被招入文工團,轉眼又搞寫作,辦醫藥報,拍‘太陽神’廣告,折騰地產,到新疆種彩棉,遷居京城當寓公……

他身上這麼多的‘他者’如此變幻莫測,足令忙於規劃前途的人們望而生畏。”

用現在的話說,黃珂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對於當今的餐飲創業潮,他覺得只要是有條件、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嘗試。

“創業給了很多人表達自己的機會,得到實踐的機會。自主創業,令個體的人性得到很大的彰顯。至於能不能成功,則要看是否天時地利人和。但只要你親身努力,都是有價值的。”

▵ 鹵豬尾

黃珂出生在重慶,從童年、青少年到壯年都生活在重慶。在黃珂看來,重慶處於大山大水之中,賦予了這座城市豪邁、豪爽、大氣、大度的個性,從而造就了重慶人“山民”、“江民”的個性。穿城而過的長江、嘉陵江是黃珂對家鄉最深的記憶。

他的家就在江邊,“江水日日夜夜不停地咆哮向前,尤其是夏天漲水的時候,有一種巨大的力量,讓你覺得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不停地往前走。我表面上看是比較平靜的一個人,實際上內心是像江水一樣奔騰的”。

這種一往無前的內力驅動黃珂的人生軌跡一直是流動的,媒體人、音樂人、廣告人、美食家、藝術家、餐飲人、投資人……他說:“我覺得自己算是生活家。我的生活不光是美食,還有看繪畫、聽音樂、做演出等等,這都是在生活,很享受這些帶給我的愉悅。”

黃珂走過的六十多年,是中國社會形態發生劇烈變化的幾個時代。他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然後上山下鄉當知青,之後改革開放,經商下海,從現代工業化再到互聯網科技風潮,直到現在的風起雲湧。他那一代人經歷過饑餓,對食物的好感和對美食的渴求,是之後的幾代人無法體會的。下鄉當知青的經歷讓他對農民的喜怒哀樂、想法行為有深切的體會。

時代之幸

黃珂性情溫和又暗流洶湧,目光犀利又寬容開放。歷經時代波折,他對當世是寬容開放的心態,對於現今餐飲現狀也有更為包容的見解。

在他看來,中國現今很難出現百年老字型大小,這與這個時代有關,一是中國社會的變遷,二是食材的變遷,三是消費者結構的變化。

“三四十年前,很少人遠離家鄉到外面工作,這三十年人口大遷徙,大量農民工進城,大量青年不停選擇新的城市,北上廣深等大量中心城市出現,人口流動性帶來對餐飲市場的不同需求。這些變化,餐飲人肯定要注意到,這是中國社會根本深刻的變化,你必須適應它,這種變化直接導致餐飲業的變革。

人的記憶裡最頑固的是對吃喝的記憶,尤其是味道的記憶。隨著大量的東西南北的人聚集在一處,餐飲必然也要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我覺得這些變化是合理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2000年後,融合菜風潮來襲,並延續至今。

“現代農業帶來最致命的變化就是食材質感的下降。因為要解決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必然要發展現代農業,工業化的食材自然不如天然食材。隨著食材發生變化,圍繞農業的菜品就會發生變化。”

▵ 松鼠魚

比如川菜,麻辣濃烈的味道可以掩蓋工業化食材的欠佳口感。飼料養殖的魚根本沒法清蒸,用四川水煮魚的方法做出來,勉強可以接受。過去,麻辣火鍋僅局限在四川,現在流行於全國各地,從黃門老灶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來。其背後深刻的原因就是食材的變化,人們的口味越來越重。

黃珂覺得,這是時代帶來的變化,存在即合理,如果一成不變,不可以想像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對中國餐飲的發展一點也不悲觀。

“現在是很好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彰顯自己,有多種選擇。而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資訊已打通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餐飲發展要注意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以及市場、口味、選擇的變化,這是餐飲人必須關注的。”

除了餐飲,黃珂更多是將精力投入在文化藝術方面。因“黃門宴”聚集的“黃友會”經常會做演出、音樂會、畫展等交流活動。他更大的心願是幫助一些年輕藝術家,“如果沒人支持他們,挺他們,他們是很難出頭的”。黃珂正與國外的一個基金談一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用來支持現在中國有才華的年輕音樂家、畫家、作家等。這是出於他的一種責任感。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烹飪》2017年9月刊,歡迎轉發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提前溝通,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注明來源及作者署名。

往期精彩文章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黃門宴”其實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寫照,來的人也都是朋友介紹朋友而來的。

▵ 蘿蔔連鍋湯

很多人都會問黃珂擺黃門流水席的目的,我也同樣好奇,是什麼樣的個性會做這樣一件事?黃珂說:

“我從來沒想過有什麼目的,要是非要回答的話,可能目的就是多交朋友吧。我有個觀點是,衡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不是多麼有錢、住多大房子、開什麼車。好的生活品質有幾個體現:

讀萬卷書這是必須的,書可以把你拉到兩三千年前,現在還有更多手段,音訊、視頻都是接受外來知識的管道,這是突破時間維度;

行萬里路,這是突破空間維度;

還有第三點我認為也很重要,就是交一萬個朋友,等於你間接有了一萬種人生經驗和成長經歷,這是多好的事。”

黃珂出生于重慶的書香世家。祖上明代的時候就在朝廷做官,他的祖父曾是成都女校的校長,他的父親很早出來讀書,學法律,解放前在鎮江當過法院院長,解放後到了重慶。黃珂的母親是成都一個大家族的小女兒,在重慶大學讀書時被譽為校花,喜歡文學,還很能幹,“週六、周日往往會買一隻雞做出三種菜”。

黃珂從小的印象就是一到週末,父輩的朋友經常到他家裡聚會。“朋友們聚在一起,又有美酒,這種氣氛是十分其樂融融的。”

▵ 鹵鴨舌

在這樣的家族傳統和家庭氛圍中長大,潛移默化地會有一些個性和生活習慣的傳承。當年在重慶的時候,黃珂就經常在家裡搞各種各樣的聚會,有時也會親自做些西餐什麼的。

如今,在他的家中,常常出現的場景是:客人們熙熙攘攘,你來我往,黃珂坐在一旁,安然自若,不太言語,十分淡然,仿佛是和好奇心無關的人。

好奇心

“好奇心,當然有啦。比如朝鮮的問題、印度的問題,有關政治、民族的問題,這跟每個國民還是息息相關的。”黃珂說。

每個人有主觀意願去做一件事都是源於好奇心。“黃門宴”不也是嗎?

“好奇說不上,這麼多年交了這麼多朋友,最大的好處是,你對各行各業都有所瞭解,每個行當的人都不一樣,他會給你帶來這個行業的新知識、新看法、新做法。比如今天來的音樂劇演員,以前我對音樂劇沒什麼瞭解,但通過跟他們交往,經常跟他們聊,對音樂劇就有所瞭解。”

黃珂的好友——中國當代詩人張棗在《黃珂》一書的序中寫道:

“黃珂的身上有一種罕見的獨特:經歷的大小事特別多,也很劇烈,仿佛有九條命似的,既活出了許多身份,也遭遇了無數的突然。

他少年時沒想到自己會當知青下鄉,閒置在農村時沒想到有機會進校學醫藥學專業,學了藥卻又以大提琴手的身份被招入文工團,轉眼又搞寫作,辦醫藥報,拍‘太陽神’廣告,折騰地產,到新疆種彩棉,遷居京城當寓公……

他身上這麼多的‘他者’如此變幻莫測,足令忙於規劃前途的人們望而生畏。”

用現在的話說,黃珂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對於當今的餐飲創業潮,他覺得只要是有條件、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嘗試。

“創業給了很多人表達自己的機會,得到實踐的機會。自主創業,令個體的人性得到很大的彰顯。至於能不能成功,則要看是否天時地利人和。但只要你親身努力,都是有價值的。”

▵ 鹵豬尾

黃珂出生在重慶,從童年、青少年到壯年都生活在重慶。在黃珂看來,重慶處於大山大水之中,賦予了這座城市豪邁、豪爽、大氣、大度的個性,從而造就了重慶人“山民”、“江民”的個性。穿城而過的長江、嘉陵江是黃珂對家鄉最深的記憶。

他的家就在江邊,“江水日日夜夜不停地咆哮向前,尤其是夏天漲水的時候,有一種巨大的力量,讓你覺得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不停地往前走。我表面上看是比較平靜的一個人,實際上內心是像江水一樣奔騰的”。

這種一往無前的內力驅動黃珂的人生軌跡一直是流動的,媒體人、音樂人、廣告人、美食家、藝術家、餐飲人、投資人……他說:“我覺得自己算是生活家。我的生活不光是美食,還有看繪畫、聽音樂、做演出等等,這都是在生活,很享受這些帶給我的愉悅。”

黃珂走過的六十多年,是中國社會形態發生劇烈變化的幾個時代。他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然後上山下鄉當知青,之後改革開放,經商下海,從現代工業化再到互聯網科技風潮,直到現在的風起雲湧。他那一代人經歷過饑餓,對食物的好感和對美食的渴求,是之後的幾代人無法體會的。下鄉當知青的經歷讓他對農民的喜怒哀樂、想法行為有深切的體會。

時代之幸

黃珂性情溫和又暗流洶湧,目光犀利又寬容開放。歷經時代波折,他對當世是寬容開放的心態,對於現今餐飲現狀也有更為包容的見解。

在他看來,中國現今很難出現百年老字型大小,這與這個時代有關,一是中國社會的變遷,二是食材的變遷,三是消費者結構的變化。

“三四十年前,很少人遠離家鄉到外面工作,這三十年人口大遷徙,大量農民工進城,大量青年不停選擇新的城市,北上廣深等大量中心城市出現,人口流動性帶來對餐飲市場的不同需求。這些變化,餐飲人肯定要注意到,這是中國社會根本深刻的變化,你必須適應它,這種變化直接導致餐飲業的變革。

人的記憶裡最頑固的是對吃喝的記憶,尤其是味道的記憶。隨著大量的東西南北的人聚集在一處,餐飲必然也要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我覺得這些變化是合理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2000年後,融合菜風潮來襲,並延續至今。

“現代農業帶來最致命的變化就是食材質感的下降。因為要解決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必然要發展現代農業,工業化的食材自然不如天然食材。隨著食材發生變化,圍繞農業的菜品就會發生變化。”

▵ 松鼠魚

比如川菜,麻辣濃烈的味道可以掩蓋工業化食材的欠佳口感。飼料養殖的魚根本沒法清蒸,用四川水煮魚的方法做出來,勉強可以接受。過去,麻辣火鍋僅局限在四川,現在流行於全國各地,從黃門老灶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來。其背後深刻的原因就是食材的變化,人們的口味越來越重。

黃珂覺得,這是時代帶來的變化,存在即合理,如果一成不變,不可以想像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對中國餐飲的發展一點也不悲觀。

“現在是很好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彰顯自己,有多種選擇。而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資訊已打通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餐飲發展要注意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以及市場、口味、選擇的變化,這是餐飲人必須關注的。”

除了餐飲,黃珂更多是將精力投入在文化藝術方面。因“黃門宴”聚集的“黃友會”經常會做演出、音樂會、畫展等交流活動。他更大的心願是幫助一些年輕藝術家,“如果沒人支持他們,挺他們,他們是很難出頭的”。黃珂正與國外的一個基金談一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用來支持現在中國有才華的年輕音樂家、畫家、作家等。這是出於他的一種責任感。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烹飪》2017年9月刊,歡迎轉發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提前溝通,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注明來源及作者署名。

往期精彩文章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