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護短”才可能讓孩子瞬間長大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孩子有責任感,

另一方面當真的需要孩子承擔責任的時候,卻又不忍心、不捨得讓孩子“遭罪”,結果還是什麼都替孩子背著、扛著。

要想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得以“沒有任何藉口”來要求自己和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時,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都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很多時候,一次“不護短”的行為,就可能讓孩子瞬間長大。

《都市快報》曾刊登過一組系列報導:

杭州一個社區十一輛私家車被石頭劃傷,逐一被打上了“√”和“×”。從員警調取的社區監控視頻上看,肇事者是兩個小男孩,但卻辨認不出來是誰家的孩子。

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中午,一位媽媽給派出所打來電話,說劃車的是她10歲的兒子,他們夫妻願意為孩子所做的事情承擔一切後果。孩子劃車本是出於好玩,在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後,他誠懇地向媽媽認了錯。

當天晚上,這位媽媽和丈夫一起,在社區每個單元都貼了一張署名為“深感歉意的孩子家長”的致歉信,語氣非常誠懇。

接著,媽媽又帶著兒子挨家挨戶登門向被劃車輛的車主道歉,其中一些車主還收到了小男孩自己做的小禮物:一隻小紙船,船上寫著“對不起”三個字。

面對這位媽媽和孩子的舉動,原本都很氣憤的車主表現出了寬容。在取得車主的諒解後,孩子的媽媽又積極與受損車主溝通修理賠償事宜,

其中部分車被送到維修廠,還有七八位車主表示願意自己維修。

孩子犯了錯誤,母親自始至終既沒有偏袒,也沒有推卸責任,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對,最終圓滿解決了這件事。

有當事車主表示,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每位家長都能處理得這麼及時、妥善,孩子媽媽這種敢於擔當的做法,讓人敬佩。

的確,孩子的擔當,來自父母是否敢於擔當,

以及是否敢於讓孩子擔當。

在這個案例中,媽媽兩點都做到了:

第一,當得知孩子就是肇事者後,這位媽媽立即向派出所說明了情況,表示願意承擔所有責任;她告訴孩子這麼做為什麼不對,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第二,她不是簡單讓孩子感到內疚和自責,而是讓孩子以挨家挨戶向受損車主道歉的方式,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

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相信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更加懂得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