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護短”才可能讓孩子瞬間長大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孩子有責任感, 另一方面當真的需要孩子承擔責任的時候, 卻又不忍心、不捨得讓孩子“遭罪”,

結果還是什麼都替孩子背著、扛著。

要想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就得以“沒有任何藉口”來要求自己和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時,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 都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很多時候, 一次“不護短”的行為, 就可能讓孩子瞬間長大。

《都市快報》曾刊登過一組系列報導:

杭州一個社區十一輛私家車被石頭劃傷, 逐一被打上了“√”和“×”。 從員警調取的社區監控視頻上看, 肇事者是兩個小男孩, 但卻辨認不出來是誰家的孩子。

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中午, 一位媽媽給派出所打來電話, 說劃車的是她10歲的兒子, 他們夫妻願意為孩子所做的事情承擔一切後果。 孩子劃車本是出於好玩,

在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後, 他誠懇地向媽媽認了錯。

當天晚上, 這位媽媽和丈夫一起, 在社區每個單元都貼了一張署名為“深感歉意的孩子家長”的致歉信, 語氣非常誠懇。

接著, 媽媽又帶著兒子挨家挨戶登門向被劃車輛的車主道歉, 其中一些車主還收到了小男孩自己做的小禮物:一隻小紙船, 船上寫著“對不起”三個字。

面對這位媽媽和孩子的舉動, 原本都很氣憤的車主表現出了寬容。 在取得車主的諒解後, 孩子的媽媽又積極與受損車主溝通修理賠償事宜, 其中部分車被送到維修廠, 還有七八位車主表示願意自己維修。

孩子犯了錯誤, 母親自始至終既沒有偏袒, 也沒有推卸責任, 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對, 最終圓滿解決了這件事。

有當事車主表示, 發生這樣的事情, 不是每位家長都能處理得這麼及時、妥善, 孩子媽媽這種敢於擔當的做法, 讓人敬佩。

的確, 孩子的擔當, 來自父母是否敢於擔當, 以及是否敢於讓孩子擔當。

在這個案例中, 媽媽兩點都做到了:

第一, 當得知孩子就是肇事者後, 這位媽媽立即向派出所說明了情況, 表示願意承擔所有責任;她告訴孩子這麼做為什麼不對, 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第二, 她不是簡單讓孩子感到內疚和自責, 而是讓孩子以挨家挨戶向受損車主道歉的方式, 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

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 相信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更加懂得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