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塘約之變”系列觀察之四|村支書左文學讀書記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築 王穎 岳振 岳端

左文學,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人。他說他不知道為啥父親要給自己取這麼個名字,不過自己卻因此做過文學夢。《毛澤東選集》《古文觀止》《馮諼客孟嘗君》……只要能學到知識的,

他啥都願意讀。

左文學十分愛引用書中典故。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先誠 攝

高中畢業後的左文學,在北京打過工,回家養過豬、放過牛。打工時,他見世面長見識;放牛時,他抱著書學知識。一來二去,

左文學肚子裡的墨水越來越多,成了村裡的文化人。

2000年,左文學被選為塘約村主任;200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村黨總支書記。而那時的塘約村仍是省級二類貧困村,田種稻子、坡栽包穀,沒有產業支撐,談不上什麼生機。

身為村支書,左文學想,該如何為塘約謀出一條小康路?

通過學習,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要為塘約闖出一條路來,就要成立合作社,把全村的地都集中起來,

搞規模經營,實現效益最大化,然後調整產業結構。

藍圖繪就,如何變現?

在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後,左文學得知,農民的承包地經營權可以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

“我們為什麼不成立土地流轉中心,把承包地重新集中到村裡的合作社,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家致富呢?”在提出抱團發展的想法後,左文學的建議得到全村支持。

“村社一體、合股聯營”帶來了巨大的活力。短短兩年時間,塘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不到4000元躍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增加到202萬元,實現了從省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華麗轉身。

要致富,先修路。為求得上級政府的支持,2016年3月初左文學模仿《古文觀止》裡韓愈上宰相書的故事,給時任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寫了一個關於修公路搞“鎮村聯動”的報告。

當天下午,他便得到了回應:由住房建設局牽頭,財政、交通幾個單位到塘約現場調研落實。

塘約村通了柏油路。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

2016年3月12日,公路開修,塘約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在有關單位和塘約村人的努力下,僅僅28天,一條寬8米、長約4公里、直通安順和貴陽的柏油公路,

出現在了塘約的大地上。至此,從塘約開車到樂平鎮只需要5分鐘,再行7分鐘便可駛上滬昆高速。

左文學再忙也要看書,不論走到哪,他的包裡總帶著一本讀書筆記。在左文學家裡,記者看到了一個老式的書架,上面擺滿了書籍,從《世界地理》到《詩化哲學》,從《青少年生活嚮導》到《政治經濟學》,涉獵十分廣泛。他的書桌和床頭櫃上,擺著《毛澤東選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左文學家中的一個書架。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先誠 攝

左文學的床頭堆滿了書籍。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先誠 攝

說起左文學的愛讀書,曾在塘約村開展駐村工作的平壩區委宣傳部幹部張宏不禁豎起大拇指:“左支書愛讀書是當地出了名的,每當他讀到好書時,總會在書上劃橫線、記筆記,與人討論。塘約村能有如今的發展,離不開他的努力,也離不開他讀過的書。”

左文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每當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自己總能在書裡找到答案。今後,他不僅要自己讀書,還要帶動村幹部和村民們一起讀書,讓塘約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像腰包一樣“鼓”起來。

左文學家中的一個書架。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先誠 攝

左文學的床頭堆滿了書籍。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劉先誠 攝

說起左文學的愛讀書,曾在塘約村開展駐村工作的平壩區委宣傳部幹部張宏不禁豎起大拇指:“左支書愛讀書是當地出了名的,每當他讀到好書時,總會在書上劃橫線、記筆記,與人討論。塘約村能有如今的發展,離不開他的努力,也離不開他讀過的書。”

左文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每當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自己總能在書裡找到答案。今後,他不僅要自己讀書,還要帶動村幹部和村民們一起讀書,讓塘約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像腰包一樣“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