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塘約之變”系列觀察之五|駐村幹部:我見證了“塘約之變”

口述/安順市平壩區委宣傳部幹部 張巨集

記錄/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築 王穎 岳振 嶽端

2014年3月,我進入樂平鎮塘約村開展為期兩年的駐村工作。在730天時間裡,見證了塘約的“涅槃重生”。

塘約村新貌航拍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班浪 攝

初進塘約,道路坑窪不平、環境髒亂差、產業發展滯後,村裡一半多的青壯年在外打工,只剩老弱婦孺留守,3000多人的村貧困人口645人,村幹部雖有發展之心卻不知從何下手。

屋漏偏逢連夜雨。6月3日,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傾然來襲。

僅僅43日後,“傷口未愈”的塘約竟再次遭遇特大洪災!

災難興村。雖然洪災讓貧困的塘約雪上加霜,但卻也成為它發展歷史的轉折。

開進塘約的校車。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

窮則思變!村支“兩委”連夜開會後形成共識,

要緊緊抓住中央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政策機遇,大膽實施土地確權改革,為塘約打開發展之門。

就這樣,塘約掀開了巨變的大幕。開群眾院壩會、上山下地搞測量、搞調解、建檔案,塘約人奮戰180多個日夜,先後完成了921戶農村土地、林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等七項權屬測繪。

有了土地確權的“身份證”基礎,塘約下一步如何走,才能不輸在脫貧的起跑線上?

村支書左文學提出:只有水果上山、苗木入地、科技進田,

建立合作社、村社一體化,才是塘約最好的出路。

於是,“金土地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應運而生,塘約村開始實行流轉土地使用權、入股經營權、放開管理權的“三權分離”。通過成立土地流轉中心,以土地入股、資金及股的方式,破解土地密碼,盤活土地資源……隨著745戶村民加入合作社,村內流轉土地達2860畝。

村民在藕塘裡勞作。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

出路有了,人也回來了。

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不斷回流,建設塘約的隊伍日益壯大。兩年裡,合作社帶領村民們先後種植熟脆紅李520畝、核桃500畝、軟籽石榴200畝、脫毒馬鈴薯300畝、蔬菜150畝、淺水蓮藕150畝,通過給學校營養餐供給定制蔬菜等方式,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全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時光飛逝,轉眼我已離開塘約一年有餘。

曾經的塘約村。塘約村村委會供圖

現在的塘約村(同位對比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

如今再進塘約,已是“山鄉巨變”。小橋流水,紅瓦黃牆,村容整潔。土地連片開發,產業蒸蒸日上,村民鬥志昂揚!今日的塘約讓人欣慰,塘約的未來令人期待!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

如今再進塘約,已是“山鄉巨變”。小橋流水,紅瓦黃牆,村容整潔。土地連片開發,產業蒸蒸日上,村民鬥志昂揚!今日的塘約讓人欣慰,塘約的未來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