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假如沒有慈禧太后,清朝能夠及時跟上時代變化而強大嗎?

載灃

政治維新的本質是要剝奪一系列既得利益者的權力。

那麼,負責的人就必須比別人更狠,更有權力。而在清朝末年,這件事只有慈禧一個人能幹。

我們不能不承認,慈禧的政治能力超強,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都是能排得上號的。回顧慈禧執政的這些年裡,會發現大清國屢次命若懸絲——曾國藩最鼎盛的時候,只要一念之差,大清就亡了;李鴻章鼎盛的時候,一念之差,大清也亡了;甲午戰爭後李鴻章不行了,但南方各省那麼多軍閥,

只要幾個人聯合在一起造反,大清也是一個亡;到八國聯軍入侵後,無論是南方各省造反,還是袁世凱造反,大清也亡了。

可慈禧在清朝內憂外患一起來的這些年裡,硬是一直在帶著大清國走鋼絲。作為不能親自帶領一兵一卒的老太太,她只能憑著極為精明的人事調動,扶植一下這個,打壓一下那個,把這些王公大臣在手上捯來捯去,一直撐到最後各省大員都不敢不服她。

對於中央朝廷,她的控制力就更不用說了,滿朝文武大臣她想幹掉誰就滅誰,即便像袁世凱這種掌握北洋新軍的大軍閥,她一句話要交出軍權,袁世凱也只能老老實實交出來。

所以說,以慈禧的能力和威望,她說要搞憲政,讓中央的王公貴族交出權力,這事她可以輕鬆辦到。可是載灃就不行了,他沒有相應的政治實力,也缺乏這樣的政治能力。

俗話說“老虎不在山,

猴子稱霸王”。慈禧在的時候,一個個王公貴族老實著呢,可等到慈禧一去世,這些人全都冒出來了,都覺得輪到自己揚威立萬的時候了。在這些各路神仙的包圍下,實力不足的載灃想要說搞憲政、說從此以後王公貴族靠邊站,那他當時就能被這幫人吃了。再者,大家都是滿洲貴族,說到底還是一家人,也沒有必要反目成仇嘛!

所以載灃上臺後,選擇了對他最為保險的政策:盡可能團結滿洲貴族,

鞏固滿人對政府的控制力。

他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幹掉袁世凱。

袁世凱

當年慈禧沒死的時候,載灃和袁世凱就有激烈的矛盾。矛盾之一是袁世凱主張大刀闊斧地搞憲政,載灃卻主張保護滿人貴族的利益。甚至傳說在一次立憲籌辦會議上,

載灃曾經掏出手槍來要殺袁世凱。

殺袁世凱的另一個理由是,袁世凱雖然交出了軍權,但是北洋軍隊對袁世凱個人的忠誠度極高,簡直就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袁世凱是漢人,對於滿清貴族來說,他只要活著,就是心腹大患。

另外,還有段不太可靠的八卦。傳說光緒和慈禧死後,裕隆太后在光緒所用的硯臺內發現光緒親筆所寫的手諭“必殺袁世凱”。裕隆就把這張手諭交給了載灃,載灃不置可否(見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一書)。

從情理上講,此事似有可能,光緒因為當年袁世凱告密一事,十分憎恨袁世凱。據說他軟禁瀛台的時候,一大樂趣是叫太監把紙剪成烏龜的樣子,在紙上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用弓箭射,射完了再撕得粉碎。光緒一輩子受慈禧壓抑極大,平時偷偷摸摸寫點“殺袁世凱”的字條藏起來,是有可能的。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他對袁世凱下手也可能有一些為哥哥報私仇的動機。

國仇家恨加在一起,讓載灃一上臺後,就找機會處理袁世凱。嚇得袁世凱跑到了天津,由英國駐華公使親自為袁世凱說情,出面保護袁世凱的生命安全。袁世凱在天津上奏摺,以“足疾”為由辭去一切職務。載灃一看強殺不成,也就只能順水推舟,接受了這個結果。

趕走袁世凱後,對於載灃來說最急迫的事是加快改革進程,儘快把大清變成現代化國家,否則亡國就在眼前了,這一點他還是能看出來的。

具體來說,改革要分實務和立憲兩部分,這兩部分之前全都有慈禧制定過既定方針,似乎按照慈禧計畫好的路線走就是了。然而載灃在這兩件事上,都犯了錯誤。

首先在實務部分,載灃遇到的問題是經費不足。

之前無數次的戰爭和賠款已經把清朝的國庫掏空了,更不用說《辛丑合約》還是根據大清的收入量身打造的。可是辦新政、搞新制度處處還都要錢,其中花費最大的,就是建立軍隊。

辛丑合約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後,清政府終於發現按照舊式方法訓練的軍隊,雖然用上了新式的武器還是戰鬥力不足。最後就靠袁世凱練北洋新軍的模式,在全國推廣新軍。而練新軍就需要大筆的錢。除了陸軍,載灃還想在短時間內恢復海軍,在全世界到處買軍艦。我們都知道,建立海軍是最花錢的事。新式陸軍還可以利用舊軍隊改編而成,武器還可以用舊式的湊合湊合,可海軍的軍艦可都是實打實的一艘艘鋼鐵巨怪,是個十足的燒錢無底洞。

載灃著急訓練軍隊倒是情有可原,一方面國內革命黨叛亂不斷,需要軍隊鎮壓。另一方面俄國和日本一直圖謀瓜分中國,日俄戰爭明目張膽地就在東三省打起來了。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和陸軍,喪失國土就在眼前。

問題是,再緊迫的事也得看客觀條件啊。明明沒錢還非要投入鉅資,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對百姓層層加稅,一遍一遍橫徵暴斂。當年康熙曾說“永不加賦”——沒錯,現在倒是不加“賦”了,加的是“捐”,老百姓買個菜也捐,喝個茶也捐,日常生活無處不捐

載灃不置可否(見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一書)。

從情理上講,此事似有可能,光緒因為當年袁世凱告密一事,十分憎恨袁世凱。據說他軟禁瀛台的時候,一大樂趣是叫太監把紙剪成烏龜的樣子,在紙上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用弓箭射,射完了再撕得粉碎。光緒一輩子受慈禧壓抑極大,平時偷偷摸摸寫點“殺袁世凱”的字條藏起來,是有可能的。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他對袁世凱下手也可能有一些為哥哥報私仇的動機。

國仇家恨加在一起,讓載灃一上臺後,就找機會處理袁世凱。嚇得袁世凱跑到了天津,由英國駐華公使親自為袁世凱說情,出面保護袁世凱的生命安全。袁世凱在天津上奏摺,以“足疾”為由辭去一切職務。載灃一看強殺不成,也就只能順水推舟,接受了這個結果。

趕走袁世凱後,對於載灃來說最急迫的事是加快改革進程,儘快把大清變成現代化國家,否則亡國就在眼前了,這一點他還是能看出來的。

具體來說,改革要分實務和立憲兩部分,這兩部分之前全都有慈禧制定過既定方針,似乎按照慈禧計畫好的路線走就是了。然而載灃在這兩件事上,都犯了錯誤。

首先在實務部分,載灃遇到的問題是經費不足。

之前無數次的戰爭和賠款已經把清朝的國庫掏空了,更不用說《辛丑合約》還是根據大清的收入量身打造的。可是辦新政、搞新制度處處還都要錢,其中花費最大的,就是建立軍隊。

辛丑合約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後,清政府終於發現按照舊式方法訓練的軍隊,雖然用上了新式的武器還是戰鬥力不足。最後就靠袁世凱練北洋新軍的模式,在全國推廣新軍。而練新軍就需要大筆的錢。除了陸軍,載灃還想在短時間內恢復海軍,在全世界到處買軍艦。我們都知道,建立海軍是最花錢的事。新式陸軍還可以利用舊軍隊改編而成,武器還可以用舊式的湊合湊合,可海軍的軍艦可都是實打實的一艘艘鋼鐵巨怪,是個十足的燒錢無底洞。

載灃著急訓練軍隊倒是情有可原,一方面國內革命黨叛亂不斷,需要軍隊鎮壓。另一方面俄國和日本一直圖謀瓜分中國,日俄戰爭明目張膽地就在東三省打起來了。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和陸軍,喪失國土就在眼前。

問題是,再緊迫的事也得看客觀條件啊。明明沒錢還非要投入鉅資,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對百姓層層加稅,一遍一遍橫徵暴斂。當年康熙曾說“永不加賦”——沒錯,現在倒是不加“賦”了,加的是“捐”,老百姓買個菜也捐,喝個茶也捐,日常生活無處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