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軍將列裝新型反艦導彈,應對中國海空軍崛起!中國:我還有大招

在孤軍奮戰了近20年後,老邁的“魚叉”反艦導彈終於迎來了新的夥伴,

而且一來就是兩位。近期,美國海空軍正式授予洛馬公司第一批AGM-158C遠端反艦導彈(LRASM)的預生產合同。與此同時,雷聲公司也獲得了來自美國國防部關於改裝反艦型“戰斧”導彈的生產合同。新的海洋故事正在由新生的LRASM和重生的反艦“戰斧”娓娓道來。

長期以來,信奉“以空制海”理論的美軍對反艦導彈的態度都是不溫不火。蘇聯解體後,坐擁“天然制海權”的美軍更是將反艦導彈打入了“冷宮”,

毅然決然地奔向了瀕海。不過,地球的故事不會總是按照某國的意願來發展。近十年來,俄羅斯軍隊全球活動的日益頻繁,中國海空軍的迅速崛起,美軍感到了極度不安。轉身勢在必行,因為美國人比誰都清楚,如果失去這片藍色的水域,明天的美國會淪落成怎樣。

當“制海權”的課題重新擺上檯面後,問題也隨之而來。看似練就了一身“金鐘罩鐵布衫”的美軍航母編隊實則命門外露:一旦編隊核心受到重創,整個體系將瞬間崩塌。怎麼辦?2014年美軍一場內部演習給出了答案——“分散式殺傷”。新的作戰概念旨在讓每艘艦艇都具備獨立攻防能力。作為爭奪“制海權”的標誌性武器,高性能反艦導彈不可或缺。

於是,還在圖紙上甚至腦海中的LRASM和反艦“戰斧”開始快速成型。

對地攻擊與對海攻擊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在實戰中卻千差萬別。美國海軍或許永遠記得,當年曇花一現的反艦“戰斧”是多麼的無奈。新的制導系統成為兩款導彈的研製重點。據悉,LRASM和新型反艦“戰斧”將強化目標探測、資訊搜集和處理能力,以減少對外部情報偵察系統的過度依賴,確保在複雜的海空環境中能夠準確擊中高速移動的目標。

有了LRASM和新型反艦“戰斧”,“魚叉”也該退休了。可是,美軍同時發展兩款性能高度重疊的新導彈卻讓人看不懂。原因或許在於,緊迫的形勢使美軍不得不兩手同時抓,成熟的“戰斧”比LRASM能更快形成戰鬥力,這從2017財年的預算就能看出。

當然,

“選擇困難症”也不會發生。LRASM和反艦“戰斧”載具有別,“高低”搭配依然可行。未來,如果艦載型LRASM進展順利且“戰斧”仍具有成本優勢,那麼,LRASM與“戰斧”的任務類型將更加清晰:前者重點攻擊高價值目標和高烈度對抗下的突防任務,後者則更可能是實施飽和打擊的首選彈藥。

展望海空,兩款觸手可得的新型反艦導彈和正在改裝的“標準”-6反艦導彈,強烈暗示著美國海軍的戰略回歸。而LRASM與B-1B轟炸機的結合則讓美國空軍真實觸摸到了海洋這扇“陌生的大門”,革命性的新時代正在悄然開啟。

一旦美國海空軍聯合參與到全球海洋的爭奪中,當下最火熱的“蜂群”戰術極有可能被複製到反艦作戰上:空軍轟炸機在預定空域布撒反艦導彈,海軍艦機控制反艦導彈編隊實施飽和攻擊。不久前,美海軍已成功利用“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引導戰術“戰斧”進行了反艦試驗。這樣來看,新生與重生的反艦導彈不僅意味著戰略選擇的新生與重生,更預示著海戰樣式的新生與重生。

革命性的新時代正在悄然開啟。

一旦美國海空軍聯合參與到全球海洋的爭奪中,當下最火熱的“蜂群”戰術極有可能被複製到反艦作戰上:空軍轟炸機在預定空域布撒反艦導彈,海軍艦機控制反艦導彈編隊實施飽和攻擊。不久前,美海軍已成功利用“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引導戰術“戰斧”進行了反艦試驗。這樣來看,新生與重生的反艦導彈不僅意味著戰略選擇的新生與重生,更預示著海戰樣式的新生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