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慶中秋八天樂,禹州扒村等你!

許昌學院美術系師生走進扒村

由禹州市文聯聯合許昌書法家協會、禹州市書法家協會、許昌學院美術系師生走進扒村,

來到禹州扒村瓷墨軒扒村瓷創研基地,實地體驗扒村瓷“瓷上水墨”的製作工藝,並親身操作在花瓶上作畫寫書法。

扒村,位於我市淺井鎮東部,古稱“神前鎮”,享有“瓷都”之盛名。北有具茨山做為天然屏障,南有棋盤山遙相呼應,境內有一條扒村河,發源於北大鴻寨,沿麻地川和扒村蜿蜒而過,村域總面積20平方公里,

總人口4000多人。

扒村也是古代冶鐵基地。據《禹縣誌·金石志》記載:“邑村亦曰八裡村,產陶土及煤鐵,宋金東張鎮舊磁場也.........元冶鐵所在焉......”

2006年,扒村窯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扒村窯燒制技藝被公佈為“許昌市非文化物質遺產”;2014年4月,扒村被確定為河南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7月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二批傳統村落。

扒村窯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城區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窯址屬民間窯址,遺址面積廣達75萬平方米。出土的資器瓷片品種造型繁多,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產品多為白底黑花,次為翠青地繪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古代瓷窯。在河南禹州市淺井。扒村窯創燒于唐代,

終止於元代,是我國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窯,屬磁州窯系。其白地釉下黑彩與磁州窯屬同一類型,黑彩濃而醇厚,筆調粗放簡練。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黃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盤、枕、瓶、罐等等。扒村瓷的風格有點像磁州窯系的產品,但是它的紋飾筆調比磁州窯更加粗放凝練,黑彩也更加濃厚,它的裝飾技法主要採用繪畫和劃花,分為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扒村瓷胎質堅硬,
但略微顯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黃兩種,釉面沒有光澤,白釉通常泛乳黃色。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扒村窯遺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北至扒村北,東西約15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百萬平方米。這一地區的文代堆積層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層,五代堆積層較薄。野地裡到處散落著“白地黑花瓷”碎片,這些碎瓷片同磁州窯產品極其相似,應屬於“磁州窯系”。

扒村窯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妝土,因下刀深還剔去了一層胎,瓷器上的浮雕,立體感非常強。此外還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劃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繪紅褐花及白地繪黑花等品種。線條流暢、灑脫,極有活力。其中紅色尤其鮮豔,襯以淺綠色,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製作精工造型優美。有的已達到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水準。並且做到了粗料細做,精益求精,合乎實用、經濟、美觀的大眾需要。扒村窯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

攝影:李麥囤

五代堆積層較薄。野地裡到處散落著“白地黑花瓷”碎片,這些碎瓷片同磁州窯產品極其相似,應屬於“磁州窯系”。

扒村窯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妝土,因下刀深還剔去了一層胎,瓷器上的浮雕,立體感非常強。此外還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劃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繪紅褐花及白地繪黑花等品種。線條流暢、灑脫,極有活力。其中紅色尤其鮮豔,襯以淺綠色,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製作精工造型優美。有的已達到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水準。並且做到了粗料細做,精益求精,合乎實用、經濟、美觀的大眾需要。扒村窯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

攝影:李麥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