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慶中秋八天樂,禹州扒村等你!

許昌學院美術系師生走進扒村

由禹州市文聯聯合許昌書法家協會、禹州市書法家協會、許昌學院美術系師生走進扒村, 來到禹州扒村瓷墨軒扒村瓷創研基地,

實地體驗扒村瓷“瓷上水墨”的製作工藝, 並親身操作在花瓶上作畫寫書法。

扒村, 位於我市淺井鎮東部,

古稱“神前鎮”, 享有“瓷都”之盛名。 北有具茨山做為天然屏障, 南有棋盤山遙相呼應, 境內有一條扒村河, 發源於北大鴻寨, 沿麻地川和扒村蜿蜒而過, 村域總面積20平方公里, 總人口4000多人。

扒村也是古代冶鐵基地。 據《禹縣誌·金石志》記載:“邑村亦曰八裡村, 產陶土及煤鐵, 宋金東張鎮舊磁場也.........元冶鐵所在焉......”

2006年, 扒村窯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扒村窯燒制技藝被公佈為“許昌市非文化物質遺產”;2014年4月, 扒村被確定為河南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7月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二批傳統村落。

扒村窯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城區北13公里的扒村。 扒村窯址屬民間窯址, 遺址面積廣達75萬平方米。 出土的資器瓷片品種造型繁多, 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產品多為白底黑花, 次為翠青地繪黑花, 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 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 古代瓷窯。 在河南禹州市淺井。 扒村窯創燒于唐代, 終止於元代, 是我國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窯, 屬磁州窯系。 其白地釉下黑彩與磁州窯屬同一類型,

黑彩濃而醇厚, 筆調粗放簡練。 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黃釉、黑釉和青釉, 器型有碗、盤、枕、瓶、罐等等。 扒村瓷的風格有點像磁州窯系的產品, 但是它的紋飾筆調比磁州窯更加粗放凝練, 黑彩也更加濃厚, 它的裝飾技法主要採用繪畫和劃花, 分為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 扒村瓷胎質堅硬, 但略微顯得粗糙, 胎有深灰和米黃兩種, 釉面沒有光澤, 白釉通常泛乳黃色。 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扒村窯遺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北至扒村北,東西約15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百萬平方米。這一地區的文代堆積層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層,五代堆積層較薄。野地裡到處散落著“白地黑花瓷”碎片,這些碎瓷片同磁州窯產品極其相似,應屬於“磁州窯系”。

扒村窯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妝土,因下刀深還剔去了一層胎,瓷器上的浮雕,立體感非常強。此外還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劃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繪紅褐花及白地繪黑花等品種。線條流暢、灑脫,極有活力。其中紅色尤其鮮豔,襯以淺綠色,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製作精工造型優美。有的已達到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水準。並且做到了粗料細做,精益求精,合乎實用、經濟、美觀的大眾需要。扒村窯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

攝影:李麥囤

扒村窯遺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北至扒村北,東西約15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百萬平方米。這一地區的文代堆積層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層,五代堆積層較薄。野地裡到處散落著“白地黑花瓷”碎片,這些碎瓷片同磁州窯產品極其相似,應屬於“磁州窯系”。

扒村窯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妝土,因下刀深還剔去了一層胎,瓷器上的浮雕,立體感非常強。此外還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劃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繪紅褐花及白地繪黑花等品種。線條流暢、灑脫,極有活力。其中紅色尤其鮮豔,襯以淺綠色,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製作精工造型優美。有的已達到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水準。並且做到了粗料細做,精益求精,合乎實用、經濟、美觀的大眾需要。扒村窯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

攝影:李麥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