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鄉情鄉景:故鄉瑟瑟蘆荻秋

(作者:李修運)

城裡人分辨不出韭菜和麥苗,我們小時候當成個笑話來講。

然而,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有誰能分清蘆葦和蘆荻的區別呢?秋天的一個清晨,與妻騎行運河東岸。我們停下在運河邊休息,河中舟帆點點,風吹蘆葦“颯颯”響。她指著蘆葦和蒲草相伴生的一種綠植,問我,“這是什麼?”我告訴她,“這是蘆荻啊。”

這時的蘆荻一叢叢的,綠意紛葳蕤。秋天的蘆荻開著微紫的花絮,到了初冬,正是荻花飄飛的時節,暖陽裡那團白色的火焰,

該在荒原上肆意地飄曳著吧。

蘆葦和蘆荻古時也稱“蒹或葭”。讀《詩經》,曾為那別樣的秋意和深情怦然心動。“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空靈幽緲的深秋之景裡的“蒹葭”就是蘆葦或蘆荻。蘆葦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除了生長在水邊、田地裡,溝溝坎坎皆可覓其蹤影。如果修整田地時稍疏忽,它們也會瘋長成一大片,盤根錯節,來年更難耕作。因為家鄉處在大運河兩岸,

沖積淤泥土地肥沃,水澤豐富,它們就是荒原上的主人。春來夏往,鬱鬱蔥蔥;秋去冬來,蘆花似海,也常引得遊人留戀忘返,惆悵迷茫,感懷萬千。

蘆荻比蘆葦稀罕些。它們葉子相像、花相似、莖相同,再觀察仔細些才看出來。蘆荻莖稍細,實心;花穗比蘆葦散,但更白更透明。蘆葦的花頭緊密,更秀美、鮮麗一些。許多蘆荻花一起開放,搖動時婀娜生姿,儀態萬千,美妙大方。蘆葦和蘆荻,他們像戰場上的兩位並駕齊驅的白袍小將,

一襲白色戰袍,銀槍飛挑,須髯飄飄,笑傲疆場。不遠處的溝壑上,三三兩兩的是蘆荻,還有一片蘆葦。折一株蘆荻花,輕搖,也似自己跨上了戰馬,颯爽英姿出征,仔細聆聽,好似漫山遍野戰馬嘶嘶、喊聲震天。

小時候割草,豬以及兔子們最喜歡吃的青草便是蘆草葉子,其他的牛羊也有此喜好,它青脆而微甜。蘆草也是蘆葦(或蘆荻)的一種,矮一些,

常長在田間地頭或水邊。放了學,常約了三五小夥伴們挎了柳編籃子,拿了鐮刀去割。如果尋到一處多的地方,大家都會大呼小叫,一起湊過去。脫了鞋子,挽起褲腳,涉水溝裡。膽子大點的進去深些,沒了膝,但會割到高的嫩的蘆草;膽子小,是怕遇到水蛇或螞蟥。最有趣的是割完草捉魚,幾個小夥伴隱沒在蘆葦叢中,歡笑聲早把鳥兒驚飛了。後來春耕秋種翻地時,大多能在新鮮的土壤裡尋到蘆根,
擦去泥土,放進嘴裡咀嚼,會嘗到甜絲絲的滋味。那也許是童年記憶裡最美的一種味道吧。

那時,天氣比現在冷,運河和駱馬湖以及坑坑窪窪裡,都結著厚厚的冰。長輩們踩著“咯咯”作響的冰面去割乾枯的葦子和荻子。除了少量當作燒柴,大都被梳理整齊,用來編簾、苫子、蘆席和蓋房當做屋笆用。席子潔白細密,夏天睡在上面沁涼無比,光脊上印著好看的蘆席花紋,像現在的裸☆禁☆體彩繪。蓋房子房基打好,四面牆壘起來,房梁架上、檁條上便鋪了葦席,密密實實的,溫暖著一方天地。祖輩的土坯房子上,大多用蘆荻或蘆葦直接鋪屋頂,要鋪二三十公分,上面再覆蓋一層粘土,足可以抵擋風雨,冬暖夏涼。

現在,許多荒地被改造成了優質農田,種上了糧食作物。每每在溝壑或濕地裡看到成片的蘆葦、蘆荻開花,心裡不由地被一種感動推動著,憂鬱、困惑和煩躁也會消散在眼前的景色裡。

認識一棵草、一朵花,或觀察一棵草和一朵花如何生長,就是真正地接地氣,也舒緩了那種急切的功利心。花花草草絕不著急地、自自然然生長,讓人感覺到庸常生活的靜美。

“山月溪風兩自由,紫蘭綠桂等離憂。狂歌鬱鬱成何事,一片夕陽蘆荻秋。”鄉間的蘆荻,我紛紛飄揚的鄉愁。

像現在的裸☆禁☆體彩繪。蓋房子房基打好,四面牆壘起來,房梁架上、檁條上便鋪了葦席,密密實實的,溫暖著一方天地。祖輩的土坯房子上,大多用蘆荻或蘆葦直接鋪屋頂,要鋪二三十公分,上面再覆蓋一層粘土,足可以抵擋風雨,冬暖夏涼。

現在,許多荒地被改造成了優質農田,種上了糧食作物。每每在溝壑或濕地裡看到成片的蘆葦、蘆荻開花,心裡不由地被一種感動推動著,憂鬱、困惑和煩躁也會消散在眼前的景色裡。

認識一棵草、一朵花,或觀察一棵草和一朵花如何生長,就是真正地接地氣,也舒緩了那種急切的功利心。花花草草絕不著急地、自自然然生長,讓人感覺到庸常生活的靜美。

“山月溪風兩自由,紫蘭綠桂等離憂。狂歌鬱鬱成何事,一片夕陽蘆荻秋。”鄉間的蘆荻,我紛紛飄揚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