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北朝君王:16歲登基胸懷大志,重拾門閥制度讓他成為庸君

他年僅16歲就成為了北魏的君王,飽讀詩書很有一番志向。本來他應該成為一代明君,可惜一個錯誤的決策讓他的子民怨聲載道,最終導致他威信全無,自己也鬱鬱而終,他就是北魏君王元恪。

元恪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二兒子,從小性格溫和,喜愛讀書,談吐間很有帝王的風度,元宏也很看好他,早早就把他立為繼承者。

西元499年,隨著孝文帝的去世,年僅16歲的元恪順利登上皇位,準備一展抱負。當時的形勢一片大好,南朝正處於嚴重的內亂時期,

東昏侯蕭寶卷殘暴無能,在位時期民不聊生,齊雍州刺史蕭衍帶頭起兵,改旗易幟,結束了齊的政權,建立了梁。

元恪抓住這天賜良機,與西元500年到508年之間,趁虛而入大肆向南朝進攻,收穫頗豐,大大擴充了北魏的疆土,元恪此時也是躊躇滿志,立志要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對外戰爭英明果斷的元恪,在對內治國理政方面,卻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把重新啟用了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一味重用鮮卑貴族,造成了社會的倒退。

這次門閥制度重啟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比起魏晉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魏晉時期,門閥制度雖然為貴族劃定了等級,但是選拔人才畢竟也是要根據人品才能的,寒門子弟為官之路雖然艱難,

但是還保留了一絲逆襲的機會。

到了北魏元恪這裡,門閥制度被他玩出了新花樣。元恪為了維持鮮卑族的社會地位,生硬將門第淩駕于才學之上,無論漢族子弟再怎麼努力,地位上永遠超不過鮮卑貴族。可以說他為了一己私欲,徹底阻斷了社會的發展。

門閥制度的後果就是,寒門子弟報國無門,而鮮卑貴族養尊處優,失去了積極向上的動力。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鮮卑貴族官僚的貪欲被徹底激發出來。

元恪的叔父北海王元詳、弟弟京兆王元愉、廣陽王元懷都是個中代表。他們利用尊貴的身份大肆買官賣官、搜刮民脂民膏,興建豪宅掠奪民女,幾乎是肆無忌憚。而元恪對他們的行為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很明顯,元恪很懂得“護短”,對本族人可謂是照顧有加。

到了元恪統治的後期,又開始重用外戚高肇。這個高肇是元恪的舅舅,元恪任他為宰相,對他信任有加。這個高肇嘗到了平步青雲的滋味,不但不知恩圖報,反而擔心自己一個外姓人遭到排擠,不斷挑撥元恪與自己的兄弟元愉元勰的關係,最終使得元恪兄弟手足相殘,元愉、元勰先後被害死。朝廷內外一片烏煙瘴氣。

混亂的朝局、庸腐的制度,百姓的日子自然是很不好過。據粗略統計,元恪在位16年,各地百姓起義的次數竟達數十次。元恪統治的後期,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鎮壓百姓身上了。

西元515年,元恪生病去世。不知道他死前有沒有想起自己曾經的初衷。一個躊躇滿志的少年,卻一步步離自己既定的方向越來越遠。從明君到庸君,一個決策就決定了一個政權的未來。

我是歷史達人小王,熱衷於研究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大家有任何意見和觀點歡迎交流指正。更多精彩盡在“王的歷史觀”。

不斷挑撥元恪與自己的兄弟元愉元勰的關係,最終使得元恪兄弟手足相殘,元愉、元勰先後被害死。朝廷內外一片烏煙瘴氣。

混亂的朝局、庸腐的制度,百姓的日子自然是很不好過。據粗略統計,元恪在位16年,各地百姓起義的次數竟達數十次。元恪統治的後期,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鎮壓百姓身上了。

西元515年,元恪生病去世。不知道他死前有沒有想起自己曾經的初衷。一個躊躇滿志的少年,卻一步步離自己既定的方向越來越遠。從明君到庸君,一個決策就決定了一個政權的未來。

我是歷史達人小王,熱衷於研究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大家有任何意見和觀點歡迎交流指正。更多精彩盡在“王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