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村俗話說:“遠水不解近渴,遠親不如近鄰”,是否有道理?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孩子經常會聽到老人說的一些俗語,這些俗話是老人們口頭傳下來的一個經驗總結和道理,有些時候我們對這些俗話不在意,可是事後卻驗證了這些俗話的正確性,

小的時候總是聽老人說“遠水解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對於第一句我們可以輕鬆從字面意思瞭解,但是對於第二句卻無法理解。

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出處,戰國時期,莊子出遊的路上見到車轍裡的一條活蹦亂跳的鯽魚求救,鯽魚要莊子找一升水來救它的命,

莊子說到吳國和越國去,路過錦江時給它帶很多水來救,鯽魚急了,那只是遠水不解近渴,等到錦江的水來它已變成魚幹了。

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我們村裡有一位姓張的老人今年83歲了,孩子們都在城市裡上班,

他不捨得離開農村去城裡居住,在家裡種了1畝地,每到收穫的季節都是鄰居們幫他用車子把糧食拉回來,兒女也很孝順只不過工作忙沒有時間回來幫忙,這些年一直是鄰居們幫忙照顧。(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關注)

現在的農村年輕人大部分在外地工作,

所以鄰里關係顯得尤為重要,家裡有點事情還需要鄰居們幫忙,一般誰家蓋房子或者有紅白事鄉里鄉親都會前去幫忙,如果你家有事沒有人前去幫忙說明你在村裡為人不咋樣。而且和鄰居之間很少有利益糾紛,但是親人之間經常會因為利益關係鬧矛盾,對於這句話您是怎麼看的?

更多關於農村、農民、農業等三農資訊請關注我們頭條號“快樂農三代”,

和您一起看農村人眼中最真實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