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解憂雜貨店》有感:誰為誰解憂?

很多人推薦過《解憂雜貨店》這本書,本周得空閱讀。

這確實一本很不錯的書,看完之後給人很多遐想的空間。從題材來看,有穿越劇、懸疑劇的成分。寫作技巧很精湛,每個故事都很生動、感人,而且相互都有關聯,隨著後面的故事展開,前面的故事又有新的意想不到的內容和解釋,讀來發人深省,打動人心。讀完後突然發現這是一本隱含著愛和救贖的書,但又不止是……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我僅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一、諮詢他人之前,其實大多心中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大多糾結做選擇的人心裡早就有了答案,諮詢他人只是想得到心裡內心所傾向的選擇,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書中幾個故事的主人公,來信到雜貨店諮詢,雜貨店都給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但大多都沒有接受雜貨店信中的建議。

所以,多數情況下,當人們諮詢問題時:

如果答案是當事人所預期的,便加強和印證了當事人的想法,更加義無反顧的堅守自己的想法。

如果答案不是當事人所預期的,當事人會覺得對方對自己的情況不瞭解,或是對方的建議不適合自己,多數仍然會走自己所選擇的路。

一般來說,當事人如果能夠條理非常清晰的梳理好問題,心中一般就有了答案,

或者有了不夠清晰的模糊的答案。

所以,當有人諮詢問題時,對問題和相關情況最清楚的肯定諮詢人,能夠給出最佳方案的很可能也是諮詢人自己。只是人們經常處在迷霧中,看不清自己所在的位置,面對選擇和疑難,如同迷途的羔羊。其實每個人手中都有地圖,只是很多人卻沒有去看,所以回信的人只要點出他們的羈絆所在,他們就知道該如何走下去。

也許這就是諮詢的價值。

二、無論多好的答案,都需要靠當事人自己的努力去成就

雜貨店老闆浪矢雄治看到30年後來自曾經接受過他諮詢建議的來信,紛紛感謝他當年的諮詢建議。雄治感歎到,其實自己沒有做什麼,只是在人們失落的時候給與生活向上的力量。

而後需要靠當事人自己的努力一路照亮生命。

書中有一個故事,陪酒女接受來自雜貨店的建議,於是努力學習金融,買房置地,做互聯網生意,風生水起。是的,建議來自30年後的人寫的,當然能夠精准洞悉未來商機。但是當事人不努力去做,也無法獲得成功。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

三、提供諮詢答案的人其實承擔了巨大的壓力

雜貨店老闆雄治發現自己的回信建議給諮詢人造成傷害後,非常的自責,就將雜貨店關門了,終日鬱鬱寡歡,很快得了不治之症,醫生告知只能活很短的日子了。後來雄治發現諮詢人的死和自己並無關係,內心的愧疚和自責的擔子終於卸下,竟奇跡般的多活了一年。

所以給諮詢者建議時,被諮詢人是有負擔的。如果建議帶來好的結果,皆大歡喜,如果帶來非常不好的結果,被諮詢人會存在內心的負擔。

所以給人出建議要謹慎。但另一方面,我認為出於真心的建議大可不必太過自責,因為,如第二點所述,無論多好的答案,都需要靠當事人自己的努力去成就,同理,無論多糟的答案,也需要當事人去分辨和"努力"執行,才會成就"糟糕"的結果。

給出諮詢和建議,更多在於幫助當事人理清思路,開拓思路,鼓勵和支持當事人,獲得信心。

四、給別人答案似乎很容易,給自己答案卻不容易

同樣的問題,同樣的選擇,發生在他人身上,給他人建議,貌似很容易看清,很容易出方案;而發生在自己身上,則自己容易陷入迷霧,各種糾結,不知如何抉擇。

正所謂旁觀者清,所以一方面我們不要太過草率給人建議,另一方面,更多的學會跳出自身看自己,學會自己給自己做諮詢,提供方案。不要陷入"醫者不能自醫"的境地。

書中的30年後的人給30年前的人回信解答難題,時空移位來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視角。

試著現在的自己給10年前的自己寫一封信,再試著想像自己是10年後的自己,給"十年前"即現在的自己寫一封信,你可能大開腦洞,有不一樣的視角和想法給自己很多好的建議。不妨試試!

非常的自責,就將雜貨店關門了,終日鬱鬱寡歡,很快得了不治之症,醫生告知只能活很短的日子了。後來雄治發現諮詢人的死和自己並無關係,內心的愧疚和自責的擔子終於卸下,竟奇跡般的多活了一年。

所以給諮詢者建議時,被諮詢人是有負擔的。如果建議帶來好的結果,皆大歡喜,如果帶來非常不好的結果,被諮詢人會存在內心的負擔。

所以給人出建議要謹慎。但另一方面,我認為出於真心的建議大可不必太過自責,因為,如第二點所述,無論多好的答案,都需要靠當事人自己的努力去成就,同理,無論多糟的答案,也需要當事人去分辨和"努力"執行,才會成就"糟糕"的結果。

給出諮詢和建議,更多在於幫助當事人理清思路,開拓思路,鼓勵和支持當事人,獲得信心。

四、給別人答案似乎很容易,給自己答案卻不容易

同樣的問題,同樣的選擇,發生在他人身上,給他人建議,貌似很容易看清,很容易出方案;而發生在自己身上,則自己容易陷入迷霧,各種糾結,不知如何抉擇。

正所謂旁觀者清,所以一方面我們不要太過草率給人建議,另一方面,更多的學會跳出自身看自己,學會自己給自己做諮詢,提供方案。不要陷入"醫者不能自醫"的境地。

書中的30年後的人給30年前的人回信解答難題,時空移位來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視角。

試著現在的自己給10年前的自己寫一封信,再試著想像自己是10年後的自己,給"十年前"即現在的自己寫一封信,你可能大開腦洞,有不一樣的視角和想法給自己很多好的建議。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