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智超臥龍鳳雛曾計除夏侯淵威震曹操,他若在劉備定一統三國!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張松作為劉璋的特使去拜望曹操,卻受到冷落,他懷恨返蜀。回到成都後,張松在劉璋面前譴責曹操不義,勸劉璋及早與曹操斷絕往來。同時又把劉備稱頌一番,

認為劉備是劉璋的同宗親戚,完全可以信賴,與之深交。並且推舉法正去結好劉備,共圖大業。劉璋接受了張松的建策,任命法正為使節東赴荊州。

法正久慕劉備英名,早就盼望有幸相識,但是,法正以政治家的機智,不露聲色,佯裝推辭再三,最後做出迫不得已的樣子勉強受命。

劉備非常殷勤地接待了法正,他們一見如故,志氣相投。法正敬佩劉備的霸主之略和為人,劉備器重法正的奇才睿智。為此,法正決心竭力輔佐劉備,成就大業。回到蜀地後,他和張松都為劉備的雄才大略所折服,私下密謀,誓將共同舉戴劉備,實現宏圖大志。

劉備非常倚重法正,對其奇謀畫策言聽計從。當法正感到躊躇滿志時,一些惡習也有所膨脹。他好施報復,計較個人恩怨得失。史書記載他,“一湌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因而引起部分人的反感和不滿。他們紛紛在諸葛亮面前說,法正作為蜀郡太守驕橫無理,希望諸葛亮能夠稟報劉備,抑其威福。

在當時,法正的地位並不亞於諸葛亮,

又是劉備的謀主,頗得劉備的垂青。況且時值風雲之際,劉備在荊州,北畏曹操的強悍,東懼孫權的威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進退狼狽,形勢緊迫。多虧法正的輔翼,才使劉備取了益州,翻然翱翔。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輕易收降張魯,

平定漢中,事後卻不因勢進攻巴蜀,而是留下夏侯淵、張郃戍守漢中,自己卻班師北還。法正以他敏銳的政治嗅覺,極其準確地估計了形勢,及時向劉備獻策道:曹操不因勢以圖巴蜀,“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憂偪故而。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還進一步分析了佔有漢中之利。法正說:若據有漢中,“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
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劉備大加贊許,旋即帶著法正,親率大軍進兵漢中。在戰爭中,法正善於把握戰機,克敵制勝,最後以火燒曹營,刀劈夏侯淵,奪取漢中,獲得了輝煌的勝利。後來曹操瞭解戰況,對法正洞察形勢的能力和作戰智術欽佩不已,禁不住歎息道:“我料定劉備沒有這麼高的策略,殺我大將夏侯淵,原來是法正教他的。”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他權傾內外,地位顯赫。不僅劉備寵信雅愛法正,諸葛亮也“每奇正智術”。

禁不住歎息道:“我料定劉備沒有這麼高的策略,殺我大將夏侯淵,原來是法正教他的。”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他權傾內外,地位顯赫。不僅劉備寵信雅愛法正,諸葛亮也“每奇正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