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她為石頭“延續生命” 面壁八年拯救千手觀音

陳卉麗工作十分專注。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工作中的陳卉麗。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10月2日6時訊大足石刻,在普通人看來冰冷冷的石頭,在她眼裡卻有著鮮活生命。陳卉麗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在文物修復崗位,她與石頭一起走過21年時光。從2008年至2015年,在近8年的時間裡,陳卉麗和她的團隊克服了環境、技術等方面的重重困難,

為千手觀音“金光再現”做出了重大貢獻。近日,陳卉麗榮獲2015-2016年度富民興渝貢獻獎。

“面壁”八年 拯救國寶千手觀音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是我國最大的集雕刻、貼金、彩繪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由於千手觀音集多種材質於一體,加之受工藝疊加、環境潮濕等因素的影響,其破壞形式異常複雜、病害程度十分嚴重,

共有34種病害。如不及時採取強有力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有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情況十分危急,保護工作刻不容緩。鑒於千手觀音價值之巨大、病害之複雜、保護修復之難、技術要求之高、參與學科之廣,2008年國家文物局將其確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進行保護修復。

陳卉麗擔任石質修復組組長,承擔著修復工程中最重要的石質本體修復任務。

“石像修復是個細緻活,有時清理巴掌大小的水垢,也要近兩個小時。” 陳卉麗介紹說,千手觀音共有830只手,殘缺440處,許多手指都需要技術人員加固補型10次以上。比如修復一個彎曲180度食指,要先在殘缺的手指上鑽小眼,再把經處理成180度的竹簽插入做支撐,然後把同質的石材粉與加固劑配製為砂漿,補型出原有模樣的手指、指甲,再用手術刀修型,最後打磨光滑。
每個手指頭至少要花5天才能完成,比人類斷肢再植的時間還長。

八年時間,作為組長的陳卉麗一直忙碌在修復現場。拿起手術刀、推動注射劑、轉動鉗子……每個動作都小心翼翼,像拯救患者的醫生一樣。“有時一天站七八個小時,不說話,嘴巴都憋出苦味了。”就這樣“面壁”八年,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終於與世人再見面。

總結“望聞問切”“四診法” 準確率95%

中醫看病要“望聞問切”。可你知道嗎?給文物“體檢”也離不了“望聞問切”,

可初步診斷出文物病害20多種,準確率達95%以上。總結出這種“四診法”的,正是陳卉麗。

“望”是看文物的斷裂、破碎、表面情況,對比資料影像;“聞”則是嗅文物表面氣味,看是否有污染黴變;“問”則是向看護人員瞭解文物變化情況;“切”則是採用手輕觸碰感受文物是否疏鬆,或用銀針刺探被金箔彩繪覆蓋的石質本體風化情況。

在千手觀音病害的調查過程中,陳卉麗用“四診法”診療的千手觀音病害情況,與後來用專業儀器診斷的結果基本吻合。陳卉麗這種‘一手准’的本事曾讓不少業內人士折服。

此外,她還編寫有20余項文物保護修復方案,參與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行業標準《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範》等行業標準評審工作。在《華夏考古》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45萬字專著《大足石刻保護探索與實踐》,為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卉麗用“四診法”診療的千手觀音病害情況,與後來用專業儀器診斷的結果基本吻合。陳卉麗這種‘一手准’的本事曾讓不少業內人士折服。

此外,她還編寫有20余項文物保護修復方案,參與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行業標準《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範》等行業標準評審工作。在《華夏考古》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45萬字專著《大足石刻保護探索與實踐》,為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