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它距永樂宮僅一公里,雖是鄉間小廟 卻是座大名鼎鼎的唐構

▲芮城唐代廣仁王廟正殿 牛力繪製

在山西芮城縣境內,

距離著名的永樂宮不遠處的龍泉村,

有一座中國現存最早的道廟建築——廣仁王廟。

它是國內僅存的4處唐代木結構建築中,

惟一的道教場所。

雖然同為唐代建築,

但相對于被梁思成、林徽因、趙朴初等先生

關注的五臺山佛光寺、南禪寺,

廣仁王廟的名氣,

更是曾經渺渺不可聞。

▲2015年修繕完工後的廣仁王廟

2013年以前,

廣仁王廟還是一個長滿了深綠蒿草的院子,

正北面一座大殿,

是唐代建築。

房子對面是一個戲臺,

則是清代建造。

南西兩面有完整磚牆,

東面是一半磚牆一半籬笆,

南面則全部是籬笆了。

院牆圍起來的偌大院子空空蕩蕩、平平展展,

孤零零南北兩座建築隔了好遠的距離。

▲2013年前的廣仁王廟和對面的戲臺

彼時的廣仁王廟大殿,

盛唐時代的雄風幾乎無處觸摸,

倒是一種寂寥的感覺撲面而來。

真正能說明身份的,

是鑲嵌在大殿正面牆壁內的四通石碑。

綜合碑上不易辨識的文字可以知道,

該廟建于唐代,

清代曾經重修大殿和樂樓——也就是戲臺,

其中兩塊碑都說的是“龍泉”。

廟門外,

戲臺下的高坡有一面幾乎直立的石砌護牆,

牆上嵌著筆劃縱橫的“龍泉”石刻一塊,

推測坡下應為一處泉水,

只是已經乾涸。

而廣仁王廟確實是因為坡下的泉水而建的。

據瞭解,

廟前原本有五眼泉水,

水質甘冽,積水成潭,

“闊五尺,深一丈”,

附近的百姓生活用水全賴於此,

稱為五龍泉。

廟牆上所嵌的《廣仁龍泉記》載,

唐元和三年也就是西元808年,

邑大夫于公看到該泉水水量充沛,

供百姓飲用之後泉水隨處流溢,很是浪費,

於是興修水利工程,

將泉水引導用以灌溉農田,造福一方。

第二塊唐碑《龍泉記》

是唐大和六年也即西元832年所立,

記述了831年創修龍泉廣仁王廟的事情,

碑文載:

“縣城北七裡有古魏城,西北隅有一泉……

年已,土遇旱歉,前令尹因而禱之,

遂得神應,乃降甘雨,始命為龍泉已,

制小屋,圖其形,寫龍之口,為鄉人禱祀之所。

爾來十有餘載,

神屋破壞漏牆壁頹毀,圖形剝落……

唐大和五年(831年)秋,六年春,

無雨不及農用……

有神人貽夢于群牧使袁公,

於是率所部備酒脯敬詣神,祝之,

如神三日之內下降甘雨,我將大謝,

夜二更風起雲布甘澤大降。

由是,命鄉人刻除舊舍建立新宇,

繪捏真形,丹青四壁,

古木環繞,山翠迴合”。

▲新刻唐碑《龍泉記》

由上述碑文記載可知,

唐元和三年修築龍泉池,

旁建祭祀的祠宇,

還繪了有龍王形象的壁畫,

由此可以認定廟宇的始建年代為西元808年,

但是後來破敗了。

831年秋一直到第二年春,遇旱,

縣吏親祀得應,

隨命鄉人刻除舊舍建立新宇,

可以認定其重修年代為唐大和六年(832年)。

專家結合廣仁王廟大殿即龍王殿的主要風格特徵,

斷定該殿當是唐大和六年的遺存。

也就是說,

現存的廣仁王廟距今已近1800年了,

它比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晚49年,

早於佛光寺26年。

廣仁王,也就是百姓說的龍王。

對於龍王的具體封號,

歷史上有記載,

說北宋徽宗時詔封天下五龍神都為王:

青龍神封廣仁王,

赤龍神封嘉澤王,

黃龍封孚應王,

白龍封義濟王,

黑龍封錄澤王。

我國祭祀龍王習俗早于宋,

是從唐代開始的,

廣仁王廟就是最早的遺存實證。

該廟宋、金、元、明四朝皆無史料可考。

廟裡立的另外幾塊碑都是清代的,

據碑文可以知道,

廣仁王廟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都有修繕。

廣仁王廟後來為何破敗?

專家推測近代連年天災人禍,

民眾謀生尚難維持,

對神靈也就顧不得了。

據介紹,

廣仁王廟原本還有東西廂房,

在1949年前就已經倒塌不存,

廟中神像也不知何時被破壞。

廟前的泉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尚存,

後來因為到處打井,地下水水位下降,

逐漸斷流乾枯。

芮城背靠中條山,

面對黃河水,

歷來被道家視為寶地,

境內道教建築遺存眾多。

1959年,

為了不使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

淹沒在三門峽水庫下,

震驚世界、歷時5年的永樂宮整體搬遷工程開始,

最後永樂宮被重新安置在了

龍泉村境內距離廣仁王廟直線距離1公里的位置,

而在此前一年,

廣仁王廟也經歷了一次大修。

▲2015年修繕後的廣仁王廟

據介紹,

1958年國家投資對正殿進行落架大修,

梁架、斗拱構件更替較多,

形制手法都保存了唐代建築的風格特徵,

但是屋面、牆體、台基卻表現出

近代建築的手法特點,

關鍵的變化就是屋椽被鋸短了,

房屋比原來小了,

加上該廟原本就是一座鄉間小廟,

所以從外部看上去沒有了唐代建築古樸宏偉的氣魄。

芮城縣文物部門曾分析推測,

1958年的修繕之所以這麼做,

應該是囿於當時我們國家的經濟尚不富裕。

一直到2013年,

芮城廣仁王廟才正式啟動修復工程,

並於2015年上半年完工。

此次修復,

得益于國家文物局於2008年推出的

“山西南部早期木結構建築保護工程”。

▲2015年修繕後的廣仁王廟

2013年,

國家文物局投資約250萬元對其進行搶修。

同年,“落架大修”工程正式開工。

此次大修前,

省文物局專門召開論證會,

決定修舊如舊,恢復其唐代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修復得到了國內知名房企萬科集團的支援,

該公司與7個發起人,

共同發起了萬科遺產計畫——“龍計畫”眾籌專案,

為廣仁王廟環境整治籌募資金。

最終,

在各方努力下,

廣仁王廟得以修繕竣工,

泱泱大唐風貌再現。

如今,

獲得重生的廣仁王廟,

已成為眾多古建愛好者的朝拜聖地之一。

原標題:古建山西|衰草中重生:它距永樂宮僅一公里,雖是鄉間小廟,卻是座大名鼎鼎的唐構

圖形剝落……

唐大和五年(831年)秋,六年春,

無雨不及農用……

有神人貽夢于群牧使袁公,

於是率所部備酒脯敬詣神,祝之,

如神三日之內下降甘雨,我將大謝,

夜二更風起雲布甘澤大降。

由是,命鄉人刻除舊舍建立新宇,

繪捏真形,丹青四壁,

古木環繞,山翠迴合”。

▲新刻唐碑《龍泉記》

由上述碑文記載可知,

唐元和三年修築龍泉池,

旁建祭祀的祠宇,

還繪了有龍王形象的壁畫,

由此可以認定廟宇的始建年代為西元808年,

但是後來破敗了。

831年秋一直到第二年春,遇旱,

縣吏親祀得應,

隨命鄉人刻除舊舍建立新宇,

可以認定其重修年代為唐大和六年(832年)。

專家結合廣仁王廟大殿即龍王殿的主要風格特徵,

斷定該殿當是唐大和六年的遺存。

也就是說,

現存的廣仁王廟距今已近1800年了,

它比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晚49年,

早於佛光寺26年。

廣仁王,也就是百姓說的龍王。

對於龍王的具體封號,

歷史上有記載,

說北宋徽宗時詔封天下五龍神都為王:

青龍神封廣仁王,

赤龍神封嘉澤王,

黃龍封孚應王,

白龍封義濟王,

黑龍封錄澤王。

我國祭祀龍王習俗早于宋,

是從唐代開始的,

廣仁王廟就是最早的遺存實證。

該廟宋、金、元、明四朝皆無史料可考。

廟裡立的另外幾塊碑都是清代的,

據碑文可以知道,

廣仁王廟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都有修繕。

廣仁王廟後來為何破敗?

專家推測近代連年天災人禍,

民眾謀生尚難維持,

對神靈也就顧不得了。

據介紹,

廣仁王廟原本還有東西廂房,

在1949年前就已經倒塌不存,

廟中神像也不知何時被破壞。

廟前的泉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尚存,

後來因為到處打井,地下水水位下降,

逐漸斷流乾枯。

芮城背靠中條山,

面對黃河水,

歷來被道家視為寶地,

境內道教建築遺存眾多。

1959年,

為了不使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

淹沒在三門峽水庫下,

震驚世界、歷時5年的永樂宮整體搬遷工程開始,

最後永樂宮被重新安置在了

龍泉村境內距離廣仁王廟直線距離1公里的位置,

而在此前一年,

廣仁王廟也經歷了一次大修。

▲2015年修繕後的廣仁王廟

據介紹,

1958年國家投資對正殿進行落架大修,

梁架、斗拱構件更替較多,

形制手法都保存了唐代建築的風格特徵,

但是屋面、牆體、台基卻表現出

近代建築的手法特點,

關鍵的變化就是屋椽被鋸短了,

房屋比原來小了,

加上該廟原本就是一座鄉間小廟,

所以從外部看上去沒有了唐代建築古樸宏偉的氣魄。

芮城縣文物部門曾分析推測,

1958年的修繕之所以這麼做,

應該是囿於當時我們國家的經濟尚不富裕。

一直到2013年,

芮城廣仁王廟才正式啟動修復工程,

並於2015年上半年完工。

此次修復,

得益于國家文物局於2008年推出的

“山西南部早期木結構建築保護工程”。

▲2015年修繕後的廣仁王廟

2013年,

國家文物局投資約250萬元對其進行搶修。

同年,“落架大修”工程正式開工。

此次大修前,

省文物局專門召開論證會,

決定修舊如舊,恢復其唐代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修復得到了國內知名房企萬科集團的支援,

該公司與7個發起人,

共同發起了萬科遺產計畫——“龍計畫”眾籌專案,

為廣仁王廟環境整治籌募資金。

最終,

在各方努力下,

廣仁王廟得以修繕竣工,

泱泱大唐風貌再現。

如今,

獲得重生的廣仁王廟,

已成為眾多古建愛好者的朝拜聖地之一。

原標題:古建山西|衰草中重生:它距永樂宮僅一公里,雖是鄉間小廟,卻是座大名鼎鼎的唐構